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熔金般潑灑在中原大地無垠的金色麥海上,空氣中彌漫著新麥特有的、飽含陽光與土地氣息的醇厚甜香。這本該是收獲後最安寧滿足的傍晚,然而,在位於豫北平原腹地的國家戰略儲備糧庫“豐裕倉”,氣氛卻如同凝固的鉛塊,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
巨大的現代化糧倉內部,高聳的麥堆如山巒連綿。本該是涼爽乾燥的環境,此刻卻反常地蒸騰著悶熱潮濕的氣息。一股不易察覺的、帶著甜膩腐敗味道的焦糊氣,如同無形的毒蛇,在麥粒的縫隙間悄然遊走。糧庫管理員老張,一個麵龐黝黑、一輩子與糧食打交道的老實漢子,正焦急地用手抓起一把麥粒,湊到鼻子前使勁嗅了嗅,臉色瞬間變得煞白。
“黴了…真黴了!”他的聲音帶著哭腔,布滿老繭的手指撚開麥粒,露出裡麵微不可查的灰綠色黴點,“這才入庫三天!通風製冷全開著,咋會這樣?!”
他身邊站著剛從東北趕來的王鐵柱,這位淬火工藝專家眉頭緊鎖,手裡拿著一個紅外測溫儀,屏幕上的數字觸目驚心:“張師傅,你看!倉內平均溫度已經達到32度,局部熱點甚至超過40度!這完全是不正常的‘熱島效應’!製冷係統肯定出問題了!”
就在這時,一個清脆稚嫩的聲音打破了現場的焦灼:“爸爸!爸爸你看我的小籠子!”老張的女兒小娟,一個約莫七八歲、紮著羊角辮的小姑娘,興衝衝地跑過來,手裡舉著一個用新鮮麥稈精心編織的蟈蟈籠子。籠子編得精巧玲瓏,一隻碧綠的蟈蟈正伏在裡麵,觸須微微顫動。
“小娟乖,爸爸正忙著呢…”老張強壓著心頭的恐慌,想安撫女兒。
“可是爸爸,你看籠子底下!”小娟踮起腳尖,把籠子舉到父親眼前,小臉上滿是驚奇,“結霜啦!涼涼的!”
老張和王鐵柱同時低頭看去。果然!在那個小小的麥稈蟈蟈籠的底部,靠近小姑娘手指捏著的地方,竟然凝結了一層薄薄的白霜!在這悶熱如蒸籠的糧倉裡,這點霜花顯得如此詭異而不可思議!
“霜?!”王鐵柱瞳孔一縮,立刻接過籠子,手指觸碰到那冰涼的白霜,一股寒意直透指尖。他猛地抬頭環顧四周悶熱的麥堆,“熱島中心…出現了局部低溫點?這怎麼可能?!”
“霜花…麥稈…”一個沉穩的聲音在糧倉入口響起。李玄策、方清墨和牽著李天樞的手,在糧庫負責人的陪同下快步走了進來。李玄策的目光第一時間就被小娟手中的麥稈籠和那點白霜吸引。他敏銳地察覺到,這看似童趣的小玩意兒,或許正是破解眼前危局的關鍵線索。
“李部長!方院士!你們可來了!”老張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李玄策沒有多言,他走到小娟麵前,蹲下身,溫和地問:“小朋友,告訴伯伯,你是怎麼發現籠子底下結霜的?”
小娟有些害羞,但還是認真地回答:“蟈蟈在籠子裡叫得可歡了,我就用手捏著籠子底聽它唱歌,捏著捏著就覺得手指頭好涼,一看就有白霜啦!伯伯,是不是蟈蟈太冷啦?”孩子純真的話語,帶著未經雕琢的敏銳觀察。
李天樞也湊了過來,好奇地伸出小手指輕輕碰了碰籠底的霜花,又抬頭看了看周圍高聳的麥堆,忽然小聲說:“蟈蟈在說…這裡好悶,好熱,隻有籠子底下有一點點涼氣…它想回家找涼快的草根…”
孩子的話再次讓眾人心頭一震。方清墨輕輕撫摸著兒子柔軟的頭發,眼中若有所思。
李玄策站起身,對身邊的糧庫技術員說:“拿一支最靈敏的水銀溫度計來。”技術員很快取來。李玄策沒有立刻使用,而是從隨身的公文包裡,取出了一本線裝古籍——正是那本曾出現在沈陽老機床裡的《農政全書》。
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他毫不猶豫地翻到“救荒篇”,小心翼翼地撕下一頁泛黃的、記載著古代應對饑荒儲糧智慧的書頁。他將這頁承載著先人智慧的古紙,輕柔而緊密地包裹在水銀溫度計的玻璃球外。
“玄策,你這是…”方清墨有些不解。
“古籍有靈,或能感應這天地異變之氣。”李玄策的聲音低沉而篤定。他將包裹著古紙的溫度計,輕輕插入小娟發現霜花位置附近的麥堆深處。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當溫度計插入悶熱的麥堆,那包裹在外、泛黃的“救荒篇”書頁,竟如同被無形的火焰炙烤一般,原本墨色的字跡開始緩緩變色!墨色褪去,一種如同熔岩般熾熱的赤金色字跡,在紙麵上清晰地浮現出來!那赫然是三個觸目驚心的古篆大字:“丙申火厄”!而在大字下方,還有一行小字若隱若現:“積熱藏倉,陰火自焚,未病先防!”伏筆2016年丙申年可能的火災隱患)
“丙申火厄?!”王鐵柱倒吸一口涼氣,“這是…預言?”
“不,是警示!”李玄策眼神銳利如刀,“古書感應到了這異常積聚的熱力,借字示警!‘積熱藏倉,陰火自焚’!這黴變就是‘陰火’的前兆!我們必須在真正的自燃發生前,找到熱源,撲滅這‘陰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這時,王鐵柱猛地想起什麼,他一拍大腿:“對了!淬火液!從沈陽帶回來的那個摻了新麥粉和蠶沙的淬火液!那東西對溫度變化極其敏感!”他立刻轉身跑向停在倉外的工具車,提來了半桶在沈陽立下大功的特殊淬火液。
情況緊急,也顧不得許多。王鐵柱咬咬牙,舀起一瓢散發著奇異混合氣味的淬火液,奮力朝著溫度最高的那片麥堆潑去!
晶瑩的液珠如同雨點般灑落在金黃的麥粒上。更令人驚異的事情發生了!那些液珠並未立刻滲入或被麥粒吸收,反而像是有生命的水銀珠子,在麥粒光滑的表麵上飛速滾動、跳躍、彙聚!它們滾動的軌跡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精巧繁複的圖案!細看之下,那圖案竟與元代農學家王禎所著《王禎農書》中描繪的古代農具——“扇車”一種利用風力揚穀去秕的工具)的結構圖,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