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京城,風裡已褪儘了料峭的寒意,裹著楊絮和隱約的花香。陽光慷慨地灑在“新苑家園”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工地上,巨大的塔吊如同鋼鐵巨人般緩緩轉動臂膀,將一捆捆鋼筋或一鬥鬥混凝土精準地送上十幾層高的樓頂。機器的轟鳴聲、鋼筋的碰撞聲、工人指揮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一曲充滿力量卻也略顯嘈雜的都市進行曲。空氣裡彌漫著水泥粉塵特有的乾燥氣息和汗水的微鹹。
李玄策沒有驚動太多人,隻帶了秘書小陳和一位負責城建領域研究的年輕智囊團成員小林,穿著簡樸的深色夾克,走進了這片喧囂的工地。他拒絕了安全帽上嶄新的標識,隻戴了一頂最普通的黃色安全帽,帽簷下,那雙深邃的眼睛平靜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
工地的項目經理是個皮膚黝黑、嗓門洪亮的中年漢子,姓趙。他顯然接到了通知,有些緊張地小跑過來,雙手在沾滿灰的工作服上搓了搓:“首…李顧問,您來了!這邊請,這邊安全些。”
“趙經理辛苦了,不用特意招呼我,你們忙你們的,我就隨便看看,聽聽大夥兒的心聲。”李玄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讓人安心的沉穩。他走到一處正在綁紮鋼筋的區域,幾位工人正蹲在架子上熟練地操作,粗糲的手指在冰冷的鋼筋間穿梭,動作麻利。
“師傅,這活兒累不累?”李玄策站定,仰頭問道。
一個年紀稍長、臉上刻滿風霜痕跡的工人聞聲低頭,看到李玄策的穿著和氣度,愣了一下,隨即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煙熏得微黃的牙:“嗨,乾習慣了都一樣!就是盼著這樓早點蓋好,咱也能早點回家抱孫子。”他抹了把額頭的汗,“這活兒好啊,穩當!比在外頭打零工強多了,起碼知道下個月工資準能發。”
“家裡離得遠嗎?”李玄策又問。
“遠!俺們村在魯西那片兒呢。”旁邊一個年輕些的小夥子插話道,“俺媳婦兒帶著娃在老家,俺在這掙點錢,就盼著能在這城裡,哪怕租個小窩,把他們都接來。娃該上學了,城裡學校好!”他眼裡閃著光,那是對“家”最樸素的渴望。
李玄策點點頭,目光落在他們粗糙的手和沾滿泥灰的工裝上,心頭微動。他想起自己年輕時在防汛站、在工廠的歲月,那份對安穩生活的渴望是相通的。“不容易。這房子,就是給像你們這樣想在城裡紮根的人蓋的,圖個安穩,圖個希望。”
離開喧鬨的主體施工區,李玄策提出要去看看工人們的臨時生活區。所謂的“生活區”,其實就是幾排簡易的彩鋼板房。走進其中一間,一股混合著汗味、廉價煙味和飯菜味的氣息撲麵而來。屋子不大,擠著四張上下鋪。一個約莫四十出頭的漢子,正就著一個小馬紮,趴在床鋪上寫信。看到有人進來,他有些局促地站起身。
“打擾了師傅,我們路過,進來看看。”李玄策溫和地說。
漢子名叫張衛國,是鋼筋工。他搓著手,不好意思地說:“地方亂,沒處坐……領導您坐這?”他指著自己那張鋪著舊涼席的床鋪。
“不用客氣,站著說說話挺好。”李玄策環顧四周,牆上貼著幾張從舊掛曆上剪下來的風景畫,一張小桌子上放著個老舊的收音機和幾本卷了邊的武俠小說。最顯眼的,是床頭貼著的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他憨厚的妻子和一雙笑得燦爛的兒女。“家裡人都好?”
“好,都好!”提到家人,張衛國臉上露出由衷的笑容,但隨即又染上一絲愁緒,“就是……唉,老婆孩子在老家縣城租了個小單間,一個月也得七八百。我在這工地上,住是不要錢,可總不是個長久之計啊。想他們,特彆是孩子,學習咋樣了,也顧不上。”他指了指桌上剛開了個頭的信,“這不,正想寫封信問問。”
秘書小陳適時地遞上一瓶水。李玄策接過來,轉手遞給張衛國:“喝口水。想孩子,就多打電話。”
“電話費貴哩,”張衛國接過水,感激地笑笑,“寫信便宜,還能多寫點。”
“是啊,”李玄策輕歎一聲,“一紙家書,抵萬金。杜甫寫‘家書抵萬金’的時候,是亂世裡的牽掛。咱們現在是太平年月,可這‘安居’二字,依然是老百姓心頭最重的分量。”他走到窗邊,望著外麵林立的高樓輪廓,“你看這京城,廣廈萬千,可真正能讓像你這樣踏實乾活、想給家人一個安穩窩的人,安心住下的地方,還不夠多。”
張衛國聽著,用力點頭,眼眶有些發紅:“您說得太對了!我們不敢想買大房子,就盼著能有個租金合適、彆老搬家、房東彆亂漲錢的地兒,讓孩子能在城裡上個學,老婆能在附近找個活兒乾,一家人能常在一起,就知足了!那才是‘家’啊!”
“家……”李玄策重複著這個字,心頭沉甸甸的。他拍了拍張衛國的肩膀,力道不重,卻帶著一種理解和承諾的分量:“會的。國家在想辦法,讓大家夥兒都能有安身立命之所。你們流汗建起的這些房子,不會隻是鋼筋水泥,它們會承載很多像你這樣的家庭的希望。”他注意到床頭一本翻開的《唐詩三百首》,書頁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頁卷了角。他心中了然,沒有點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離開工人生活區,李玄策沒有去項目部的豪華樣板間,而是讓趙經理帶他去看了一套即將交付的、麵積最小的保障房戶型。房間隻有五十平米左右,但設計得方正實用,采光不錯。他仔細查看了衛生間、廚房的管道接口,陽台的護欄高度,甚至彎腰摸了摸地麵的平整度。趙經理在一旁詳細介紹著材料標準和節能設計。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挺好。”李玄策點點頭,目光落在空蕩蕩的客廳中央,“重要的是質量過硬,住得安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千年的夢想。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不僅要‘廣廈’,更要讓住進去的人心是暖的,是安的。”他走到窗邊,望著樓下開始進行綠化的空地,“‘廣廈’之外,還要有綠樹成蔭,有孩童嬉戲,有鄰裡守望。這才是安居。”
隨後,李玄策一行又驅車來到位於城市另一端的“陽光公寓”。這是一個大型的長租公寓項目,由國企主導運營。他特意沒去參觀那些裝修精致的樣板房,而是隨機敲開了一戶普通租客的門。
開門的是一對二十七八歲的年輕情侶,男孩戴眼鏡,文質彬彬,女孩紮著利落的馬尾。他們租住的是一間三十多平米的oft公寓。房間布置得溫馨而緊湊,下層是客廳兼廚房,上層是小小的臥室。書架上堆滿了專業書籍,牆上掛著他們旅行時的合影,窗台上養著幾盆綠蘿,生機勃勃。
小情侶有些意外和緊張,得知李玄策的身份後更是手足無措。李玄策笑著擺擺手,示意他們放鬆:“彆緊張,我就是個來串門的老大哥。住這兒感覺怎麼樣?方便嗎?”
女孩叫林薇,是it公司的程序員;男孩叫陳哲,是建築設計院的助理設計師。林薇快人快語:“李顧問,說實話,比我們之前住城中村好太多了!這裡安全,有24小時保安和門禁,房間雖小但乾淨,家具電器都是新的,壞了打個電話物業很快就來修。關鍵是……穩定!”她強調道,“合同簽了三年,租金年漲幅度寫得很清楚,不用像以前那樣,房東動不動就說要賣房或者漲一倍租金,嚇得我們三天兩頭找房子,心力交瘁。”
陳哲補充道:“是啊,我們剛工作沒幾年,買房是天文數字。以前租房,總覺得是漂著,沒根。這裡雖然也是租的,但感覺像個正經的‘家’了。社區裡還有公共健身房、閱覽室,認識了不少同齡的鄰居,周末一起打球、聚餐,沒那麼孤單了。”他指了指書桌上一張攤開的設計圖,“我們也能安心規劃一下未來了,先攢點錢,提升自己。”
李玄策認真聽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走到窗邊,看著樓下整潔的社區花園,幾個老人正帶著孩子在玩耍。“‘住得安心也是安居’,你們說得很對。”他轉過身,看著這對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年輕人是城市的未來。讓你們能安心工作、生活、追夢,城市才有活力,國家才有希望。長租公寓這條路,就是要解決你們這樣的‘夾心層’的痛點。規範、透明、穩定,讓租房也能成為一種體麵、有尊嚴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一個過渡的無奈選擇。”
他拿起桌上一個用樂高積木拚成的精巧小房子模型,那是陳哲的業餘愛好。“小陳手藝不錯。家,無論大小,無論買還是租,用心經營,就是溫暖的港灣。國家要做的,就是為你們營造一個能安心‘經營’這個港灣的環境。”
離開“陽光公寓”時,夕陽正將天邊染成一片溫暖的橘紅。李玄策沒有直接回智囊團駐地,而是讓司機開到了位於中科院家屬區的自家樓下。他沒有立刻上樓,而是站在樓前的小花園裡,望著自家那扇透著暖黃色燈光的窗戶。妻子方清墨此刻大概正在書房裡埋首於她的生物材料研究,兒子李天樞可能在搗鼓他的天文望遠鏡或者練習書法,女兒李念墨或許正和父親李長庚在越洋電話裡討論某個前沿物理問題。
他的家,安穩而溫暖。但此刻,他的腦海裡縈繞著張衛國粗糙的手指、寫了一半的家書、對團聚的渴望;回蕩著林薇和陳哲說起“穩定”時那種如釋重負的語氣和對未來的憧憬;眼前晃動著工地上塔吊的巨影、簡易板房的局促、以及保障房那空蕩卻承載希望的小小空間。
“安得廣廈千萬間……”他低聲吟誦,晚風拂過他的鬢角,已有了幾絲不易察覺的霜白。“‘廣廈’易起,‘安居’難求。安居,不僅在於片瓦遮頭,更在於心有所安,在於規則的公平,在於對未來的確信。”他想起近來一些地方,為了追逐短期的土地收益,默許甚至助推房價炒作,讓多少普通家庭望房興歎,讓多少年輕人背負沉重的壓力,讓“家”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是對民心根基的侵蝕。
他掏出手機,給智囊團負責民生保障的幾位核心成員發了一條簡訊,言簡意賅:“新苑、陽光所見,感觸頗深。請加速完善‘廣廈計劃’政策建議書,核心:多主體供給政府保障兜底、國企穩定盤、市場活力補充),多渠道保障購租並舉,尤其強化長租法規保障與權益落地),核心目標:讓居者心‘安’。重點突出租賃市場規範化細則租金透明、漲幅約束、租期保障、糾紛解決機製),以及保障房質量終身責任製。引用老杜詩意,但落腳點務必在‘民心安穩’四字。明晨八點,作戰室詳議。”
發完信息,他抬頭最後望了一眼自家那溫暖的燈火,眼神變得異常堅定。那燈火,是無數個張衛國、林薇、陳哲們心中向往的微光。他要做的,是讓這千萬點微光,能夠真正地、安心地亮起來,彙聚成照亮國家未來的星河。他轉身,步履沉穩地走向單元門,身影融入那一片暖黃的光暈之中。工地上的機器轟鳴似乎還在耳邊回響,與這靜謐家園的燈火,共同構成了一幅關於“安居”的最深沉的時代畫卷。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