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天高雲闊,陽光慷慨地灑滿大地,帶著金秋特有的澄澈與爽朗。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節日的暖意,鮮豔的國旗在微風中舒展,像無數躍動的火焰,點燃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長安街兩旁,精心布置的花壇姹紫嫣紅,拚出“40”的醒目數字,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偉大征程的裡程碑。
國家博物館宏偉的廊柱下,人流如織,卻秩序井然。一張張或滄桑、或年輕、或興奮、或沉思的臉上,都映照著同樣的期待——走進時光的長廊,觸摸四十載風雲激蕩的脈搏。李玄策一家五口,便彙入這充滿曆史溫度的人流中。他穿著質地精良但樣式簡約的深灰色夾克,身姿依舊挺拔如鬆,隻是鬢角染上的幾縷霜華,在明亮的陽光下格外顯眼。方清墨挽著他的手臂,一襲素雅的米白色風衣,院士的沉靜氣質中透著溫婉。李念墨走在父母身側,年輕的臉龐上既有對曆史的探究,也帶著屬於她這一代人的銳氣。李長庚老爺子精神矍鑠,戴著一頂貝雷帽,眼神深邃地掃視著這座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殿堂。李天樞則像隻充滿好奇的小鹿,十五歲的少年,身形已開始拔節,他牽著爺爺的手,眼睛亮晶晶地四處張望,仿佛要捕捉空氣中每一個跳動的曆史音符。
“爸,你看那個!”李天樞興奮地指著一個巨大的展櫃,裡麵陳列著一排排形態各異、帶著歲月包漿的票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花花綠綠,像褪色的蝴蝶標本。“這是什麼呀?買東西還要用這個嗎?”他從未經曆過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對這些小紙片充滿了不解。
李玄策停下腳步,目光落在那些票證上,時光的潮水瞬間漫過心堤。他仿佛又聞到了當年車間裡機油和鐵鏽混合的味道,看到了自己作為碼頭機械隊技術員時,每月領到那點微薄工資和幾張票證時的情形。“這叫‘票證時代’,天樞。”他的聲音溫和而悠遠,像在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在爺爺年輕的時候,在我們國家還比較困難的時期,很多東西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需要憑這些票去換。糧票換米麵,布票換布料……那時候啊,買輛自行車、買塊手表,都是了不得的大事,要攢很久很久的錢和票。”
方清墨輕輕撫摸著展櫃冰涼的玻璃,眼神有些飄忽,想起了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在上城材料研究所裡,大家小心翼翼節省每一張實驗記錄紙的日子。“是啊,那時候條件艱苦,但大家的心氣都很足,總覺得日子會越過越好,有奔頭。”她轉頭看向丈夫,兩人目光交彙,無聲地交換著隻有他們才懂的、關於那個年代的默契與溫暖。
李念墨聽著父母的講述,又看著眼前這些實物,一種跨越時空的感慨油然而生。她生在相對富足的年代,留學海外見慣了繁華,此刻更深刻地體會到父輩們篳路藍縷的不易。“從憑票供應,到現在的網購、移動支付,指尖一點,全球商品都能送到家……這四十年,真是翻天覆地。”她輕聲感歎,語氣裡充滿了對創造這奇跡的父輩和時代的敬意。
他們繼續向前走。一組泛黃的老照片吸引了李玄策的目光。其中一張,是幾位穿著藍色工裝、戴著安全帽的工人,正圍著一台巨大的龍門吊車進行檢修。照片有些模糊,但李玄策還是一眼認出了照片角落那個年輕的身影——正是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在集裝箱碼頭機械隊當技術員時,和工友們一起搶修設備的場景。汗水浸透了工裝,臉上沾著油汙,但眼神卻異常專注和明亮。
“看,爸爸!”李天樞也發現了,驚喜地指著照片,“那是你!好年輕啊!”
李玄策凝視著照片裡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嘴角泛起一絲複雜的笑意。那時的他,滿腔熱血,隻想把技術學好,把機器修好,讓碼頭的裝卸效率更高一點。誰能想到,命運的航船會將他從波濤洶湧的長江防汛一線,帶到奧運安保的指揮中樞,再駛入關乎國家乃至地球命運的戰略深海?
“是啊,那時候爸爸和你現在差不多大,就在碼頭和機器打交道。”李玄策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那時候可沒現在這麼多高科技,全靠一雙手和一股子鑽研的勁兒。機器壞了,圖紙翻爛了也要找出問題,工具不夠,就自己想辦法造。那時候,就覺得能把機器修好,讓貨輪按時進出港,就是最大的成就。”他的話語樸實,卻蘊含著那個年代特有的奮鬥精神。
李長庚看著兒子年輕時的照片,眼中滿是欣慰與感慨。他失蹤的那些年,錯過了兒子最艱苦的奮鬥期,這始終是他心底的遺憾。“玄策,你這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從技術員到防汛,再到奧運安保、國安,直到現在……每一步,都是在為這片土地添磚加瓦。”老人家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沉甸甸的分量。
展覽按時間脈絡鋪陳,如同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三峽大壩合龍的驚心動魄、神舟飛船遨遊寰宇的激動人心、青藏鐵路穿越世界屋脊的壯麗詩篇、奧運會開幕式上震撼世界的“和”字……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實物,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古老國度如何在變革中煥發新生,如何在開放中擁抱世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走到“綠水青山”主題展區時,李玄策的腳步明顯慢了下來,甚至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鄭重。這裡不再是冰冷的鋼鐵洪流或炫目的科技奇觀,而是滿眼的蒼翠與生機。大幅的高清照片展示著被修複的礦山重新披上綠裝,渾濁的江河變得清澈見底,瀕危的動植物在保護區裡悠然繁衍。全息投影營造出森林氧吧的清新氛圍,耳邊仿佛能聽到鳥鳴啾啾,溪水潺潺。
方清墨被一組關於新型環保材料的展示吸引,那是她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生態修複材料,讓傷疤愈合,讓大地重生……”她輕聲念著展板上的文字,作為科研工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李玄策卻久久駐足在一張看似普通的照片前。照片拍攝的是一個普通的江南小鎮,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吸引他的是照片下方的一行小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實踐樣本——環境美了,人心暖了,遊客來了,百姓富了。”他的目光穿透照片,仿佛看到了更深的層次。他想起長生疫苗事件帶來的信任冰河,想起一些地方官員為了“金山銀山”不惜破壞“綠水青山”的短視行為,也想起不久前那位向他傾訴的、在基層濁流中堅守清廉的乾部疲憊卻清澈的眼神。
“綠水青山……”李玄策喃喃自語,聲音低得隻有身邊的方清墨能聽見,“外麵的山水要守住,人心裡的那片淨土,更要守護好啊。沒有內心的清朗澄澈,再美的風景,也經不起風浪的侵蝕,再厚的家底,也終會敗光。”他像是在對妻子說,又像是在提醒自己。這“綠水青山”的理念,於國於民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於官場,則是清風正氣、百年基業的命脈。
李天樞似乎感受到了父親情緒的波動,他安靜地靠在父親身邊,仰頭看著那張小鎮照片,清澈的眸子裡映著水鄉的倒影。“爸爸,這裡真好看,像畫一樣。要是每個人心裡都像這裡的水一樣乾淨,是不是就沒有壞事了?”孩子天真的話語,卻像一把鑰匙,精準地打開了李玄策此刻最深的感悟。
李玄策心頭一震,低頭看著兒子純淨無邪的眼睛,一股暖流湧上心頭。他蹲下身,平視著李天樞,大手輕輕撫過兒子的頭頂。“天樞說得對。心裡的乾淨,比什麼都重要。就像這照片裡的小河,源頭清,流得才遠,才能滋養萬物。人心也一樣,心正了,路才能走得穩,走得遠。”他借機對身邊的李念墨也說,“記住,無論科技走多遠,無論位置有多高,守住內心的‘綠水青山’,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為國效力的根本。這四十年,我們創造了物質的奇跡,下一個四十年,乃至百年,更需要人心的奇跡。”
李長庚在一旁聽著,捋著下巴,眼中精光閃爍。他經曆過舊中國的積貧積弱,也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兒子的這番話,深得他心。“玄策此言,直指根本。科技、經濟是筋骨血肉,人心信仰才是靈魂元神。靈魂不昧,筋骨才能強健,血肉才能豐盈。這‘綠水青山’的理念,由外而內,由物及心,是大智慧啊。”老爺子的話語,帶著曆經滄桑的洞見。
參觀接近尾聲,一個巨大的互動屏幕前,參觀者可以留下自己對未來的寄語。李念墨上前,指尖在屏幕上鄭重寫下:“科技向善,守護生命與自然的邊界。”李天樞想了想,也踮起腳,認真地畫了一個大大的綠色心形圖案,裡麵歪歪扭扭地寫著“乾淨”。
最後,在一幅象征著祖國壯麗山河與輝煌成就的巨型藝術畫卷前,一家人停下了腳步。畫卷氣勢磅礴,色彩絢麗,濃縮了四十年的滄桑巨變。李玄策提議:“來,我們在這裡合個影吧。”
方清墨微笑著整理了一下衣襟,李念墨站到父親身邊,李長庚站在中央,李天樞則依偎在爺爺和父親中間。工作人員幫忙按下快門。鏡頭定格的一瞬間,李玄策的目光越過鏡頭,投向那幅象征著過往榮光與未來征途的巨幅畫卷,眼神深邃而堅定,仿佛已經看到了下一個波瀾壯闊的四十年。
照片裡,是李家三代人溫馨的笑容。照片的背景,是奔騰不息的江河,是巍峨聳立的高山,是拔地而起的城市,是遨遊星海的飛船,更是那無處不在、生生不息的——綠水青山的希望。這希望,不僅在山川大地,更在李玄策心中,在那千千萬萬為這片土地奮鬥的人們心中,悄然生根,靜待繁花。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