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運河上的風箏(2021年4月1日)_金蘭厭勝劫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金蘭厭勝劫 > 第1174章 運河上的風箏(2021年4月1日)

第1174章 運河上的風箏(2021年4月1日)(1 / 1)

四月的風,不再是怯生生的試探,而是裹挾著北地特有的粗糲,在通州運河兩岸肆意奔湧。天空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染成了渾濁的橙黃,太陽像一個巨大的、醃得過頭的鹹蛋黃,勉強懸在西天,光線昏沉而粘稠,給萬物鍍上一層不真實的金銅色濾鏡。運河公園裡,往日裡清澈的水麵此刻也蒙上了灰翳,倒映著昏黃的天空,顯得滯重而沉默。

然而,這惡劣的天氣絲毫沒能阻擋孩子們的熱情。岸邊的開闊草地上,斑斕的色彩在風沙中頑強地躍動。紅的鯉魚、綠的燕子、黃的蝴蝶、藍的章魚……各式各樣的風箏在混濁的天幕下掙紮、攀升,細長的風箏線繃得筆直,發出嗚嗚的哨響,仿佛在與呼嘯的風沙角力。孩子們的歡笑和尖叫穿透風沙的帷幕,帶著一種原始的、對抗自然的生命力。

在這片色彩斑斕的風箏海洋裡,有一隻“風箏”顯得格格不入,卻又異常奪目。

那是一隻由冰冷鋼鐵和廢棄機床零件構成的巨鳶!主體骨架是粗壯的、閃著金屬冷光的傳動軸,翅膀則是幾片打磨得相對光滑、但仍帶著原始車銑痕跡的齒輪盤和不規則鋼板拚接而成。它沒有鮮豔的蒙皮,裸露的金屬結構在昏黃的日光下反射出硬朗的光澤,關節處甚至還巧妙地用軸承連接,保證了一定的活動性。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昂揚的頭部和修長的尾翼,分明被塑造成了“長征五號”火箭的輪廓!幾片小小的、同樣由金屬薄片製成的整流翼,在疾風中微微震顫著,發出細微卻清晰的“叮叮當當”的金屬碰撞聲,如同遠古的編鐘在風中低吟。

它的主人,王鐵柱,正像個老頑童一樣,雙手緊握著一個碩大、顯然是手工改製的線輪,雙腳牢牢地釘在地上,身體後傾,與高空中的“鋼鐵神鷹”較著勁。風沙吹得他眯起了眼,古銅色的臉上卻洋溢著孩子般的興奮和自豪。

“玄策!念墨丫頭!快看咱這‘大火箭’!帶勁不?”他扯著嗓子大喊,聲音在風沙中有些變形,卻蓋不住那份得意,“哈刀廠的老夥計們攢的廢料!我尋思著,扔了可惜,給孩子們做個不一樣的玩意兒!瞧瞧這筋骨!”他用力拽了拽風箏線,空中的鋼鐵巨鳶猛地一個昂首,金屬翅膀在風中發出更響亮的“哐啷”聲,引得周圍的孩子們一陣驚呼和羨慕的目光。

李玄策站在稍靠後的位置,看著王鐵柱那熟悉又充滿活力的身影,嘴角不由得勾起溫暖的笑意。這老夥計,淬了一輩子火,骨子裡的那股子把鋼鐵玩出花來的勁兒,一點沒變。風卷著沙粒撲打在臉上,微微刺痛,他下意識地抬手抹了一把,指腹清晰地感覺到掌紋溝壑裡嵌著的、尚未完全洗淨的深色油漬——那是昨晚幫女兒李念墨修理她那複雜的深空探測器模型時留下的紀念。機油特有的、略帶刺鼻的氣味似乎還殘留在指尖,此刻混著風中的土腥味,竟有種奇異的、生活的真實感。

他的目光越過興奮的王鐵柱,落在不遠處河岸邊臨時搭建的遮陽棚下。那裡,氣氛與放風箏的熱鬨截然不同,透著一種沉靜的、近乎緊張的專注。

李念墨和她的幾個年輕團隊成員正圍著一套複雜的設備忙碌著。核心是一台正在高速運轉的流體動力學模擬器,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此刻正牽動全球神經的畫麵——巨大的“長賜號”貨輪,如同擱淺在狹窄水槽裡的鋼鐵巨鯨,斜斜地卡在代表蘇伊士運河的藍色水道中央。周圍密密麻麻擠滿了代表其他被困船隻的紅色光點,將狹窄的河道堵得水泄不通。屏幕上,代表水流速度和方向的動態箭頭在貨輪周圍瘋狂地旋轉、衝撞,形成一片令人心悸的紊亂渦流,清晰地展示著巨輪陷入的物理困境和脫困的艱難。

“阻力分布極不均衡,船艏陷入更深,傳統拖拽方案可能導致結構損傷……”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研究員緊盯著屏幕,語速飛快地向李念墨彙報,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調整著模擬參數。

李念墨微微蹙著眉,專注地看著屏幕上的數據流和動態模型。風沙不時卷起遮陽棚的邊角,吹亂她額前的碎發,她卻渾然不覺。她的眼神銳利如刀,仿佛要剖開那些混亂的渦流,找到那條隱藏的、最優的脫困路徑。偶爾,她會拿起手邊的電子筆,在觸控屏上快速勾勒幾筆,標注出關鍵受力點或提出一個調整角度的設想。她的動作精準而高效,帶著科學家特有的冷靜和條理。

突然,一個小小的身影像顆炮彈一樣衝了過來,是李天樞。他手裡緊緊攥著一隻普通的三角燕子風箏,小臉被風沙吹得紅撲撲的,明亮的眼睛裡閃爍著與其年齡不符的、近乎急切的光芒。

“姐姐!姐姐!你看!看它們!”他指著天空中那群被風吹得有些淩亂、卻仍在努力保持隊形的雁群。幾隻大雁正排著不太規則的“人”字,艱難地在昏黃的天幕下穿行,對抗著紊亂的氣流。“它們擠在一起飛!像排隊!讓那些大鐵船也學大雁排隊飛出來呀!”他一邊喊著,一邊猛地一扯手中的風箏線,那隻小燕子風箏立刻像得到了指令,奮力向上竄去,在風沙中劃出一道倔強的軌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念墨被弟弟的喊聲打斷,目光從複雜的流體模型上移開,投向高空中的雁群。她微微一怔,眼中閃過一絲若有所思的光芒。群體動力學?協同路徑規劃?這個源自自然界最樸素觀察的提議,像一顆小石子投入她精密計算的心湖,漾開一圈漣漪。她下意識地又看了一眼模擬屏幕上那艘孤立的、被混亂水流包圍的巨輪,以及周圍那些無序擁擠的紅色光點。一個模糊的、關於如何利用協同作用引導船隊有序脫困的念頭,開始在她腦海中萌芽。

就在這時,李玄策口袋裡的手機突然急促地震動起來,特殊的鈴聲表明是越洋視頻。他迅速掏出手機,屏幕上跳出的正是父親李長庚略顯疲憊卻精神矍鑠的臉龐。背景是熟悉的斯坦福研究所實驗室,各種精密的儀器閃爍著幽光。

“爸?您那邊是深夜了吧?”李玄策接通視頻,將鏡頭轉向河岸邊的景象,好讓父親看到這裡昏黃的天空、翻飛的風箏和專注的團隊。

“無妨,正好觀測一個關鍵實驗。”李長庚的聲音透過聽筒傳來,帶著一絲電流的雜音,卻依舊清晰沉穩。他的目光敏銳地捕捉到了李念墨身後模擬器屏幕上的畫麵。“蘇伊士運河?你們也在關注這個?”

“念墨的團隊在做流體模擬分析。”李玄策簡單解釋,同時將鏡頭微微轉向正看著雁群出神的女兒。

李長庚點點頭,眼中流露出讚賞:“巧了。我們這邊剛完成一項納米集群協同運動的突破性測試。”他說著,對旁邊示意了一下。鏡頭一轉,對準了實驗室裡一個透明的水槽。隻見無數微小的、如同銀色塵埃般的納米機器人,正懸浮在水中。隨著操作員輸入指令,這些“塵埃”瞬間被激活,如同被無形的指揮棒引導,迅速彙聚、排列,先是組成一個緊密的球體,接著又流暢地變形,如同訓練有素的魚群,靈巧地繞開水槽中故意設置的障礙物,最終精準地穿過一個極其狹窄的通道口。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充滿了令人驚歎的秩序感和協同性,如同微觀世界的一場精密芭蕾。

“看!”李長庚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興奮,“群體智能,協同脫困。在微觀尺度上,它們找到了阻力最小的集體路徑。這個原理……”

“可以放大到宏觀世界!”李念墨不知何時已經湊到了李玄策身邊,她盯著手機屏幕上那神奇的一幕,眼中爆發出熾熱的光芒,剛才因弟弟的話而產生的模糊念頭瞬間變得清晰無比。她幾乎是脫口而出,聲音帶著發現新大陸般的激動。“群體動力學!引導船隊像雁群、像納米集群一樣協同運動,形成有序隊列,相互借力,共同克服局部阻力!而不是各自為戰,互相乾擾!”她猛地轉頭,看向自己團隊的模擬屏幕,手指飛快地在控製台上操作起來,輸入新的協同算法參數。屏幕上,代表被困船隻的紅色光點開始嘗試著移動、調整位置,試圖尋找一個更優化的集體脫困模式。

李玄策看著女兒眼中閃爍的光芒,聽著她激動的話語,又看看手機屏幕上父親實驗室裡那靈動的納米集群,最後,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王鐵柱手中那盤繞的風箏線,以及天空中那隻在風沙中昂首挺立、叮當作響的鋼鐵巨鳶。

交錯的風箏線在昏黃的背景下交織成網,堅韌的絲線承載著鋼鐵的重量,也承載著孩童的夢想和王鐵柱匠心獨運的巧思。這景象,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他記憶深處塵封的一頁。

時間猛地倒退回1991年那個悶熱的夏天。剛剛大學畢業的他,還是上城集裝箱碼頭一個滿身油汙的年輕技術員。碼頭巨大的龍門吊像鋼鐵森林,烈日炙烤著水泥地麵,蒸騰起扭曲的熱浪。一艘滿載的巨輪即將靠岸,吊裝方案卻出了問題——傳統的單點起吊無法平衡一個形狀極其不規則的特大型設備集裝箱,強行起吊極有可能導致傾覆。

年輕的李玄策蹲在碼頭邊,汗水浸透了他洗得發白的工裝後背。他撿起一塊石灰石碎片,在滾燙的水泥地上畫了起來。沒有電腦,沒有模擬軟件,隻有最原始的手繪。他畫的是集裝箱的重心點,畫的是吊臂的受力角度,畫的是鋼絲繩的纏繞方式……最終,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多點協同、動態平衡的吊裝方案:利用數台龍門吊同時作業,通過精確控製每台吊機的起吊速度和角度,像多位舞者默契配合一樣,讓那個龐然大物平穩離地、安全落艙。方案的核心,就是“協同”與“平衡”。

此刻,看著女兒屏幕上嘗試協同運動的船隻光點,看著父親實驗室裡協同穿越障礙的納米集群,再看著王鐵柱手中那根控製著鋼鐵巨鳶、在狂風中保持平衡的風箏線……三十年前水泥地上那些粗糙的線條,仿佛穿越時空,與眼前的一切產生了奇妙的共鳴。

“協同……”李玄策喃喃自語,聲音很輕,卻仿佛帶著千鈞之力。科學的精妙、自然的智慧、民間的巧思,在“協同”這個古老又永恒的主題下,殊途同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爸,您看這個線輪!”李天樞不知何時跑到了王鐵柱身邊,他眼尖,指著王鐵柱手中那個碩大、顯然是自製的金屬線輪,大聲說道。那線輪主體像是某種重型機械上的齒輪改造的,邊緣已經被手掌磨得光滑。而在線輪的側麵,靠近搖柄軸承的地方,赫然刻著一行清晰的德文字母,雖然有些磨損,但在昏黃的光線下依然可辨:

rhein1998

萊茵河1998)

李玄策心頭猛地一跳!1998年……那場席卷長江、驚動世界的特大洪水!他清晰地記得,當時作為三峽防汛局局長的他,主持了一場國際性的防洪減災技術交流培訓班。來自世界多國的水利專家齊聚三峽。其中一位德國專家,來自萊茵河流域,對三峽的巨型閘門係統讚不絕口,兩人曾就河流治理、防洪調度有過深入的探討。臨彆時,那位嚴謹的德國工程師似乎送過他一件小紀念品……記憶有些模糊了,但“萊茵河1998”這個印記,像一道無聲的閃電,瞬間照亮了某個被遺忘的角落。

為什麼這個印記會出現在王鐵柱的風箏線輪上?是巧合,還是冥冥中的某種預示?他猛地想起除夕夜餃子館裡,兒子李天樞蘸醋畫下的那個漩渦,以及那句模糊的預言:“六月火在水裡燒,好多鐵魚翻肚皮。”萊茵河……六月……火在水裡燒?一股難以言喻的寒意,混合著風沙的冰冷,悄然爬上李玄策的脊背。

就在這時,一陣更加尖銳、仿佛帶著金屬撕裂感的鳴笛聲,猛地從李念墨放在操作台上的手機裡爆發出來!那是通過海事頻道實時傳輸的、來自蘇伊士運河現場的貨輪汽笛聲!絕望、焦躁、穿透力極強,瞬間蓋過了運河公園的風聲、孩子們的歡笑聲、甚至風箏線的嗚咽!

這淒厲的鳴笛,與王鐵柱那隻鋼鐵巨鳶在狂風中發出的“叮叮當當”的金屬碰撞聲,詭異地交織在一起,一遠一近,一尖銳一沉悶,仿佛來自不同時空的悲鳴與呐喊,共同刺破了這昏黃沙塵籠罩的運河黃昏。

李玄策的目光,深深地鎖死在那個刻著“rhein1998”的風箏線輪上。父親李長庚在視頻那頭也沉默下來,眉頭緊鎖,顯然也聽到了這穿越時空而來的、令人心悸的笛鳴。李念墨停下了手中的操作,抬頭望向昏黃的天空,仿佛在聆聽這來自遠方的求救信號。李天樞則下意識地抓緊了手中的風箏線,小小的身體繃得筆直,清澈的瞳孔裡映著漫天風沙,也映著某種難以言喻的、對未來的憂懼。

風沙更急了,將那隻鋼鐵的“長征五號”風箏吹得更高、更遠,它在渾濁的天幕下劇烈地搖擺著、掙紮著,金屬構件相互撞擊,發出持續不斷的、如同戰鼓般的“哐啷”巨響。那聲音,沉重地敲打在每個人的心上。

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退休滿級大佬的養崽日常 瘋權:星核陷落 三國:好感度變強?先讓二爺心動 我隻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蝕骨診室 禁睡區 去父留子,陸先生,再也不見! 古墓迷蹤:九域秘辛 我的AI我來養 開局亂世成流民,我攜妹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