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波早在法國剛控製萊茵蘭的時候,就按照王太子的要求開始製定這裡的煤鐵開采計劃了,至今已改了好幾個版本。
他當即欠身道:
“殿下,科隆的煤礦已完成招股,配套的清洗、粉碎、運輸設備也都提前進行了采購。一兩個月之內,就能進行生產。
“不過,亞琛的煤礦和洪斯呂克山的鐵礦並未得到充足的投資,短時間內還無法開采。
“尤其是鐵礦。因為國內投資者大多選擇在瓦隆區或者盧森堡開設煉鐵廠,導致普法爾茨的鐵礦目前隻招到了22%的投股。”
約瑟夫不禁微微皺眉。
他之前也料想到可能會出現投資不足,畢竟是魯爾區邊上的大型煤鐵礦,規模僅次於韋斯特法利亞,開采所需的資金量非常巨大。但僅僅招募到五分之一的投資,也著實太少了點兒。
米拉波忙解釋道:
“殿下,我國已在瓦隆區和阿爾薩斯洛林區投產了大量煤鐵礦,這導致目前煤鐵價格處於較低的水平,投資者普遍不看好萊茵蘭的煤鐵礦盈利能力。”
約瑟夫點了點頭。
看來,雖然整合了意大利和南德意誌市場,但在鐵路這個耗鐵大戶還沒上線之前,僅是瓦隆和阿爾薩斯洛林的煤鐵產量,就已經令消費市場基本飽和了。
這還是在上述兩地沒有充分開采的情況下。
但他更清楚,一旦大功率蒸汽機取得突破,火車很快就能研製出來。那時,滿世界都在造火車、鋪鐵軌,有多少煤鐵產量都能給你吃掉。
而根據法蘭西聯合蒸汽機公司的研發進度,100馬力以上的蒸汽機麵世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
到那時再匆忙擴大煤鐵產能,不但會拖累鐵路建設的進度,而且成本也比現在要高得多——進入了火車時代,所有和煤鐵相關的工具、設備乃至人才,必然都會大幅漲價。
現在先投資建廠,進行小規模生產,等必要的時候立刻就能拉升產能,這無疑是最佳策略。
所以,眼下的問題就集中在了如何解決煤鐵市場飽和上。
約瑟夫回憶著後世那些相關的案例,緩緩道:
“那麼,我們就設法增加需求。
“可以規劃在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上新建幾座鐵製大橋。”
基建,從來都是國家層麵刺激生產的最佳手段。
鋼鐵大橋在這個時代還是前沿科技,不過十多年前英國已經成功地架設了塞文河鐵橋,從而證明了工程可行性。
而鐵橋比傳統的木製橋梁的通行性能和承載能力都要強出一大截,又比石橋的施工速度快得多,屬於必然要點亮的科技樹。
正好可以趁目前鐵的價格比較低,建一批鐵橋,還能順便熟悉工程技術。
另外,鋼鐵大橋看上去也非常威風,很可能成為新的地標建築。這都是能提高法國軟實力的東西。
米拉波忙在本子上記下,又小聲問道:“殿下,那建這些橋的經費?”
“法儲行貸款少部分,啟動項目,然後從橋梁所在的地方進行集資。”約瑟夫立刻就拿出了後世非常成熟的基建方案,“然後用過橋費用進行償還。”
隻要建橋的位置選得合適,人們肯定願意繳納少量費用過橋,起碼也比搭船的花費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