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言蹊“撲哧”笑出聲來,又覺得不該笑,有點臉紅,唐母也有點難為情,嗔道“一大把年紀了,當著小蹊說得什麼話……”
唐父也有點尷尬,不過還是強辯道“我說什麼了?我說實話。”
唐母道“我要真不用你就生孩子,你還不得跟我急?”
唐父張了張嘴,大概覺得這話沒辦法接,於是隻好又閉嘴,終於不說話了。
電視裡麵,張揚已經講完了醫院裡麵看《三國演義》征稿後搜腸刮肚,最終夢裡「寫出」《臨江仙》的經過。
主持人笑道“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是夢到,其實也是白天思索的結果。那張揚在平時也很喜歡古詩詞嗎?”
張揚點點頭道“是,我是蠻喜歡古詩詞,不過也不是一直都喜歡,因為從小就被要求背古詩詞嘛,年紀小又不大理解,所以剛開始其實是有點反感的。”
“那是因為什麼喜歡上古詩詞的呢?”
“大概是中考結束之後吧,因為我中考考的還不錯,所以爸媽帶著我跟我妹妹一塊出去玩,去的華山,那是我第一次爬那麼高的山,爬到閃頂的時候,很累,不過往周圍一看,一下子就想起杜甫那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以前背的時候不覺得,但當時想起來,就覺得哇,這兩句原來是這樣的感覺、這樣的場景啊!怎麼可以寫這麼好……從那以後,再讀古詩詞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這個世界裡張揚的親身經曆,說起來自然十分感慨,“對我個人而言,這算是我喜歡古詩詞的一個誘因,不過說到底,古詩詞能夠百年、千年流傳,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們講出來了我們想說又沒有辦法具體、恰當描述出來的感覺,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種意境,像「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種情感的描述,都是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的……”
“是,所以說古詩詞是咱們華夏文明的瑰寶嘛。”
主持人點點頭,又問“其實改元之後,寫古詩詞的人慢慢減少,雖然一直也有人堅持寫,但坦白說,佳作有,但不算多,遠不複古時候的那種盛況,能不能結合你個人的經曆,給我們講一講你個人的看法?從讀古詩詞,到寫古詩詞,有沒有什麼想說的?”
張揚想了想,道“其實我不建議普通人去寫古詩詞。”
方喚禹(主持人)作為《詩詞》雜誌的主持人,對這方麵自然是具備一定素養的,對於這個答案並不算意外,不過這個時候觀看電視的許多人則不免都有些吃驚,也有一些明白的,意外於張揚的直接。
張揚道“平常會有人說,古詩詞距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但實際上,生活裡處處都可以有詩詞,愛情、親情、友情、得意、失意、思念、挫折……我們在生活中這些情感與古詩詞是可以共通的,不過寫古詩詞,確實距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
“即便在古代,事實上流傳到現在,並且為大眾熟知的名句、佳作,也是很少很少的極少部分,積累千百年,才有我們現在所說的古詩詞。”
“讀這些古詩詞,體會它們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它們的美,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國家從小就在教科書上讓我們背誦古詩詞的目的,而不是讓我們去寫古詩詞。因為,怎麼說呢……”
張揚又想了想,才斟酌著道“詩詞是有感而發,但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技巧,甚至在某些方麵,它是一種文字遊戲,我們沒有必要把寶貴的時間投入到這方麵去,讀、理解、感受,就足夠了——當然,能寫肯定更好,感興趣也可以去學習一些詞牌、格律,但沒有必要去強求。”
張揚說到這兒,頓了一頓,又補充道“就像咱們中考、高考一樣,詩詞可以加分,但隻是附加分,並不像作文那樣是要求必答的,你可以選擇不答。”
方喚禹問“你對自己也是這樣要求的嗎?”
張揚點頭道“是,有感而發,想寫什麼的時候就寫,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寫的,我也很少會主動想過我要寫什麼,想寫也寫不出來。”
他最後一句才是大實話,但顯然並沒有人會相信這個。
電視機前,從張微到唐言蹊,從楊雨婷到楚瑜,包括林依然,幾乎都同時撇了撇嘴。
方喚禹點點頭,還沒說話,張揚又道“除了古詩詞之外,其實古文也很值得讀。”
他這是主動發散話題,方喚禹自然求之不得,忙問“怎麼說?”
張揚略一遲疑,才道“很多古文裡麵的名句,其實跟古詩詞一樣,都已經為大多數人熟知,在一些時候,古文的概念,在一部分的印象裡,跟古詩詞也已經有了重疊,但兩者其實是不一樣的。”
“在白話文運動之前,咱們華夏是用文言文來寫作,這件事情,怎麼說呢。”
張揚也是臨時想起說這些,所以理了理思緒,才道“古時候的人說話並不是古文裡麵那樣,是書麵用於才用文言文,平時說話不是這樣的,這些有壞處,也有好處,壞處就是不利於傳播嘛,所以才有白話文運動,但實際上日常用語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比如白話文運動時候的一些文章,我們現在讀起來,有些口語已經不能理解了。”
“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因為文言文雖然也有變化,但相較於口語的變化,是相對要小很多的,所以我們讀幾百年、幾千年前的詩詞、文章,都還朗朗上口,能夠感受到它們的美和意境,華夏文明能夠長久傳承,跟文言文是有很大關係的。”
“這裡我想說的是翻譯體,也叫翻譯腔,改元之後,我們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獻、小說,很多人在翻譯外國作品的時候,為了儘可能地表達清楚原文的意思,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跟漢語習慣、用法不大一樣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會讓人覺得彆扭。”
“當年提倡白話文運動的那批文人,他們都是讀古文長大的,漢語的習慣、用法都已經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所以他們不會受到這種翻譯體的影響,或者很少會被動的受到影響。”
“但新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是沒有那種古文造詣的,所以讀這些外國作品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他們長大後,他們的作品又影響下一代人……久而久之,現代漢語已經受影響很深了。”
“現在很多人覺得文章寫不好,或者一些詞句讀起來彆扭,其實有很大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舉得年輕人更應該多讀古文,尤其是想要寫文章、寫好文章的人,更應該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