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歌那些光點凝聚的“朋友”,如同晨曦中的露珠,為閒雲軒增添了幾分短暫而純粹的生機。
然而,露珠終會蒸發,潛藏的暗流,卻從不會因表麵的寧靜而停歇。
幾日後的一個午後,劉芯彤接到母校刑偵學院的邀請,回校參加一個小型的學術交流活動,分享一些近期經手的、不涉及機密的典型案例偵破思路。
她本不欲在這種多事之秋離開閒雲軒,但陳科認為,維持正常的社會活動軌跡,反而能減少外界對閒雲軒異常聚集的猜測,況且隻是半天時間,有他坐鎮,應無大礙。
活動在大學城古樸典雅的報告廳舉行。
劉芯彤一身利落的職業裝,站在講台上,邏輯清晰,言辭精準,將複雜的案情抽絲剝繭,展現出與在閒雲軒時截然不同的、屬於精英刑警的乾練與銳利。
台下,坐著不少學院的教授、在讀研究生以及部分受邀的同行。
她注意到,前排靠右的位置,坐著一位氣質卓然的男士。
他約莫三十五六歲年紀,穿著合體的淺灰色西裝,沒有係領帶,襯衫領口隨意地解開一顆扣子,透著幾分恰到好處的隨性。
他麵容俊雅,鼻梁上架著一副無框眼鏡,鏡片後的雙眼狹長,眼尾微微上挑,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顯得既斯文,又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風流韻致。
在整個分享過程中,這位男士始終聽得極為專注,目光落在劉芯彤身上,帶著毫不掩飾的欣賞,甚至可以說是……愛慕。
那不是普通聽眾對演講者的欣賞,更像是一種早已熟知她一切優點的、帶著品鑒意味的凝視。
活動結束後的交流環節,他端著兩杯咖啡,自然而然地走到了正在與一位老教授交談的劉芯彤身邊。
“劉警官,精彩的分享。”他將其中一杯咖啡遞給劉芯彤,聲音溫和醇厚,如同陳年的酒,“尤其是關於犯罪心理動機與環境誘因關聯性的那部分分析,角度獨特,令人深受啟發。”
劉芯彤道謝接過,保持著禮貌而疏離的微笑。出於職業習慣,她迅速打量了對方一眼。
此人氣息平和,舉止優雅,看不出任何異常,但那雙狹長眼眸中流轉的光芒,總讓她覺得有些過於……深邃。
“我是胡晏,在文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典文學與民俗傳說。”他微笑著自我介紹,遞過一張素雅的名片,“偶爾也涉獵一些心理學領域,所以今天特意來聽聽,果然不虛此行。”
胡晏?
劉芯彤覺得這名字有些耳熟,似乎聽陳科提起過某些古籍中記載的、喜好與文人雅士交往的狐仙彆稱,但並未深想。
大學裡有位研究古典文學的教授,再正常不過。
“胡教授過獎了。”劉芯彤客氣地回應。
然而,從這天起,這位胡四教授——他似乎更偏好這個帶點古意的稱呼——便開始頻繁地、卻又極其有分寸地出現在劉芯彤的視野裡。
有時是在圖書館“偶遇”,他會就某個冷門的曆史案件與文學作品的映射關係,與她進行一番頗有見地的探討;有時會發來一些學術文章,觀點新穎,文筆斐然;甚至有一次,劉芯彤在調查一樁與古代祭祀儀式有關的懸案時,他提供的幾條民間傳說線索,竟意外地幫助警方打開了思路。
他展現出的學識淵博與洞察力,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他對劉芯彤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好感與了解。
他記得她不經意間提起的喜歡的茶飲,知道她曾因某個未能破解的舊案而耿耿於懷,甚至能精準地說出她辦案風格中那些細微的、連她自己都未曾明確總結過的特質。
這種了解,細膩、精準,帶著一種“懂你”的溫柔,如同最和煦的春風,悄無聲息地試圖瓦解心防。
劉芯彤並非不諳世事的少女,她有著刑警的敏銳與理智。她清晰地感覺到胡四的意圖,也本能地保持著警惕。
但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風度翩翩、學識出眾、且似乎無比“懂你”的男性,如此明確地表示欣賞與追求,方式又如此優雅得體,很難不讓人在心底泛起一絲漣漪。
尤其是在她與陳科的關係,因雲歌的存在和接踵而至的危機而變得更加複雜沉重之時,這種來自“正常”世界的、純粹的欣賞與靠近,帶著一種危險的誘惑。
一次,胡四約她在大學城附近一家格調清雅的茶館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