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軌的身形在地球軌道上如銀色幻影般緩緩旋轉,混沌能量的脈動與星球自轉保持著精妙的共振。《演化觀察手冊》懸浮在祂麵前,書頁間流淌的數據星河已記錄下三億地球年的滄桑變遷。下方星球的海陸格局早已多次重塑,生命在漫長時光中奏響著進化的長歌。
"脊椎結構出現已逾千萬年。"星軌記錄著這個緩慢而穩定的進程,"無頜魚類仍在探索形態學可能性的邊界。"
祂的目光如精密傳感器般掃描著蔚藍海水,聚焦於一群在淺海巡遊的原始無頜魚類。這些生物保持著古老的形態,依靠濾食浮遊生物為生,銀色的鱗甲在陽光下泛著青銅般的光澤。它們的進化速度符合預期,沒有出現異常的加速或突變。
其中最令星軌感興趣的是一條被標記為"探索者"的個體。與其他安於水環境的同類不同,它展現出一種罕見的行為模式:在潮汐退去時,會用發育不全的胸鰭支撐身體,在濕潤的灘塗上進行短暫的探索。
"第4,327次灘塗探索。"星軌以百萬年為單位記錄著這一行為模式的延續,"最大離水時間:3.7標準分。限製因素:鰓部乾燥速率與體溫調節機製。"
探索者每一次嘗試都以退回水中告終,但這種堅持不懈的行為模式已經通過基因編碼傳遞給後代。星軌注意到,經過千萬年的自然選擇,這個族群已經演化出更厚實的皮膚黏膜和更高效的氧氣儲存能力。
"環境適應正在自然發生。"星軌在手冊中添加注釋,"行為驅動型進化,符合自然選擇理論。"
星軌的乾預僅限於最細微的層麵。祂在灘塗區域調整了泥沙的成分,使其保水性提高13.7;在特定區域引導地熱活動,形成溫度適宜的淺水窪地。這些改動看似自然形成,實則為登陸嘗試提供了更友好的環境。
"提供可能性,而非結果。"星軌默念著乾預準則,"進化之路必須由生命自己走完。"
經過數百萬次的嘗試,在一個特彆潮濕的清晨,探索者的後裔終於實現了突破:一條年輕的無頜魚成功在灘塗上停留超過7標準分,它的皮膚呼吸效率在世代積累的基礎上發生了質的飛躍。
星軌注視著這個緩慢但確定的過程,眼中銀光流轉:"陸地適應正在進行中,預計完全實現還需一千二百萬地球年。"
又過去六千萬地球年,星軌靜觀演化長河以地質時間的尺度緩緩流淌。
無頜魚的後代已經分化出多個陸適應物種,其中最成功的是早期兩棲類。它們擁有強壯的四肢和更高效的肺臟,但仍在水中產卵,保持與水環境的聯係。
星軌特彆關注一個生活在熱帶沼澤地區的離片椎類族群。它們展現出漸進式的認知發展:會使用簡單的工具獲取食物,用不同的叫聲傳遞有限的信息,對星辰運行有朦朧的感知。
"基礎認知能力開始顯現。"星軌在手冊中標注,"抽象思維仍處於萌芽階段。"
這時,虛空低語再次以背景輻射般的方式出現。信號極其微弱,如同宇宙微波背景中的細微波動,緩慢地影響著族群的集體潛意識。星軌監測到這種影響將以億年為單位緩慢生效,便決定不予乾預。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族群對星空展現出天然的興趣。它們會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辰,雖然無法理解看到的景象,但這種行為已經通過文化傳遞延續了數十代。
"星空親和性的早期表現。"星軌若有所思,"或許可以開始準備了。"
祂決定啟動一個醞釀已久的長期計劃:星空親和基因的緩慢植入。
這不是直接的基因改造,而是通過環境因素進行的間接引導。星軌在族群棲息地周圍布置了特殊的礦物沉積,這些礦物會釋放微量的輻射信號,緩慢影響基因表達。
"基因引導程序啟動。"星軌低語,"預計完全表達需要四千萬地球年。"
這個過程極其緩慢而溫和,將在漫長時光中讓族群後代逐漸獲得對星辰運行的敏感度,如同在基因中埋下一枚需要文明成熟後才能激活的"宇宙羅盤"。
《演化觀察手冊》自動生成新的章節,星塵勾勒出基因引導的詳細時間表和預期效果。"古生代中期,啟動"星空親和基因"引導程序,目標為未來智慧文明的星際導航能力奠定基礎。"
星軌特彆設置了多重表達限製,確保這些基因隻有在文明達到特定技術水準後才會完全激活,避免過早接觸超越理解能力的知識。
又過去三千萬地球年,引導程序仍在緩慢進行中。
被影響的族群展現出對天文現象的特殊敏感度。它們能憑直覺感知季節變化與星辰位置的關聯,開始建造簡單的石製觀測標記,記錄日月運行的基本規律。
星軌注意到,基因引導與環境因素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交互作用。族群中個彆個體對星空表現出超常的敏感性,它們能預測月相變化,甚至能模糊感知到近地小行星的接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基因表達變異率在預期範圍內。"星軌記錄著數據,"自然選擇正在篩選最適應的表現型。"
這些"星感者"成為族群的向導,他們指引遷徙路線,預測氣候變化,逐漸獲得特殊的地位。族群的文化傳統開始融入天文元素,星辰崇拜開始萌芽。
但進化之路從未平坦。一次全球性的氣候突變導致沼澤地帶大麵積乾涸,族群麵臨生存危機。許多成員主張向南方濕潤地區遷徙,但星感者們卻提出不同的建議。
"星辰告訴我們留在這裡。"最年長的星感者傳達著他的洞察,"乾涸隻是暫時的,地下的水源將在七個雨季周期後重新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