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啟航號"宏偉的指揮艙內,銀輝站在全景觀察窗前,凝視著窗外繁忙的造船廠景象。殖民艦的最終調試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工程團隊如同精密的機械般協同作業。但總工程師的複眼中卻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隱憂,這種憂慮源於他對星際航行風險的深刻理解。
第二天召開的航天指揮部高層會議上,銀輝提出了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關鍵問題。會議室內,全息星圖在中央緩緩旋轉,一條藍色的航線從地球延伸至遙遠的綠環星,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即將開始的偉大旅程。
"同事們,"銀輝啟動精確的航行模擬係統,"我們的星際飛行預計需要三年時間。雖然艦上儲備了500噸淨化後的星核結晶,生態艙係統經過優化也能提供90的食物自給率,但我們必須正視太空中的未知因素。"
他調出一係列複雜的模擬數據,紅色的警示標誌在幾個關鍵參數旁閃爍:"考慮最壞情況:如果遇到異常空間湍流,動力能耗可能增加30;如果生態艙發生故障,食物產量將驟減50;如果再遭遇類似混沌乾擾的突發事件...我們的儲備可能捉襟見肘。"
會議室裡一片寂靜,隻有精密儀器發出的微弱嗡鳴聲。各位指揮官和科學家都陷入了沉思,這些風險因素確實被之前的樂觀情緒所掩蓋了。
古硯最先打破沉默,老科學家的聲音沉穩而有力,爪尖輕輕敲擊著數據板:"銀輝的擔憂很有道理。記得我們的祖先在長途遷徙時,總是會沿途設立補給點。星際旅行更應當如此,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對五萬個生命負責的態度。"
烈爪點頭讚同,裝甲在燈光下閃爍著冷冽的光芒:"在軍事戰略中,後勤補給線就是生命線。我們需要建立可靠的星際補給體係,這關係到整個任務的成敗。"
經過長達十小時的激烈討論和數據驗證,聯邦議會最終以全票通過了"星際補給站計劃"。決定在航線中點,距離地球14光年處,尋找合適的小行星建立補給站,為"啟航號"提供中途補給和安全保障。
勘探任務立即啟動。銀輝團隊投入了"勘探者號"無人探測器的研發工作。這艘流線型的探測器長八米,外殼覆蓋著最新的星核能量板,配備的深空掃描儀可以探測到一光年外的星核信號,靈敏度比之前的型號提高了三倍。樣本采集器則采用全新的超聲波鑽探技術,能夠收集小行星表麵和淺層的物質樣本。
星軌通過混沌能量感知到,航線中點區域確實存在一顆富含星核結晶的小行星,周圍空間環境相對穩定,沒有黑洞、脈衝星等危險天體。祂決定引導探測器精準定位,在掃描儀的量子傳感器中注入特殊能量,增強對星核信號的敏感度,同時建立多級濾波係統,過濾掉無資源小行星的乾擾信號。
發射日,"勘探者號"如同銀色的箭矢射向星空。數千民眾聚集在觀測廣場,看著探測器噴著幽藍色的尾焰消失在雲端。它的任務是在兩年內完成航線中點區域的詳細勘探,尋找最適合建設補給站的位置。
航行途中,星軌持續監控探測器狀態。當"勘探者號"接近一個小行星密集區時,星軌通過微弱的星塵信號提示規避路徑,幫助探測器成功避開三顆可能相撞的小行星。這些規避動作的數據都被詳細記錄,為未來的星際航行積累了寶貴經驗。探測器上的自動駕駛係統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優化,神經網絡算法的準確率提高了17。
經過六個月的飛行,"勘探者號"如期抵達目標區域。深空掃描儀很快鎖定了強烈的星核信號源——一顆直徑約50公裡的小行星,銀輝團隊將其代號命名為"中轉星"。
探測器傳回的詳細數據令人振奮:中轉星表麵覆蓋著厚厚的玄武岩層,具有良好的輻射防護性能;地下一公裡處存在大型星核結晶礦脈,初步探測儲量約50噸,純度達到開采標準,足夠"啟航號"補充能源;小行星引力僅為地球的十分之一,便於物資裝卸和基地建設;自轉周期28小時,表麵溫度變化在50c到30c之間,處於可接受範圍內。
更令人驚喜的是,探測器還在小行星的極地區域發現了大量水冰沉積——雖然是以冰的形式存在,但可以通過熔煉獲得飲用水和氧氣。這個發現大大提升了中轉星作為補給站的價值,意味著駐守人員可以就地獲取生命維持所需的基本資源。
銀輝團隊立即根據勘探數據製定詳細的補給站建設方案。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首先發射專用的補給運輸船運送建設物資和設備,然後在中轉星建立具備完整功能的地下基地,最後選派專業的駐守人員進行長期維護和準備工作。每個階段都設置了嚴格的質量檢查點和應急預案。
"補給一號"運輸船開始緊張建造。這艘長達三百米的專用貨船采用模塊化設計,擁有六個巨大的貨艙和精密的導航係統。貨艙分為多個功能區:能源儲存區采用多層防護設計,存放20噸淨化後的星核結晶;食品儲存區配備恒溫恒濕係統,存放10噸高能量壓縮食物;設備區裝載5套應急生態係統組件和10台小型星核熔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基地建設方案經過精心設計,考慮了各種可能的使用場景:利用星核能量炮在小行星表麵開鑿出地下基地,基岩層提供天然的保護,避免宇宙輻射和微隕石的威脅。基地內部規劃了能源中心、生命支持係統、通訊站、維修車間和生活區,可容納100名駐守人員長期工作生活。每個區域都設置了雙重保障係統,確保在主要係統故障時仍能維持基本運作。
駐守人員選拔工作同步展開。需要100名具備長期獨立工作能力的專家,包括能源工程師、生態學家、通訊專家和安保人員。選拔標準極其嚴格,除了專業能力外,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是重要考核指標。所有候選人都要接受為期三個月的特訓,包括低重力環境適應、緊急情況處置、設備維修等全方位培訓。
星軌提供了幾個關鍵建議:在基地表麵安裝太陽能收集板陣列,利用附近恒星的光能輔助供電,減少星核結晶的消耗;在基地周圍部署小型護盾發生器,防禦可能的小行星碎片撞擊;建立完善的能量循環係統,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資源;設置多個應急避難所,配備獨立的生命維持係統。
這些建議都被納入建設方案,顯著提升了補給站的安全性、自給性和可持續性。銀輝特彆指示設計團隊:"補給站不僅要能支持"啟航號"的補給需求,還要具備一定的自我維持和發展能力。它應該是我們在星際空間中的前哨站,而不僅僅是個加油站。"
當"勘探者號"傳回中轉星星核礦脈的清晰影像和詳細探測數據時,聯邦議會正式宣布啟動"星際補給站計劃"。整個文明為之振奮,這個周密的計劃徹底解決了長途星際飛行的後顧之憂,也為未來的星際開發奠定了基礎。
在專門的訓練中心,首批候選駐守人員開始了嚴酷的特種訓練。他們在精確模擬中轉星環境的訓練艙中學習適應低重力條件下的工作和生活,掌握各種設備的操作和維修技能。訓練內容涵蓋基地建設、設備維護、礦產開采、應急維修等多個方麵,每項技能都要經過嚴格考核。
"補給一號"的建造工作進展順利。這艘專用運輸船采用智能模塊化設計,可以在抵達目的地後通過預設程序自動展開成臨時基地。貨艙內的智能倉儲係統能夠自動管理物資,監控儲存條件,確保各種補給品在長期儲存後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飛船還配備了先進的人工智能導航係統,能夠自主完成大部分飛行任務。
銀輝親自監督每一個環節,經常在深夜還在檢查工程進度和質量。他站在觀測台前,望著繁忙的造船廠,複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補給站不僅是一個中轉站,更是我們星際探索能力的體現,代表著文明真正具備了長期星際活動的實力。這是我們走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星軌在《演化觀察手冊》中記錄:"恐龍聯邦展現出卓越的遠見和規劃能力,星際補給站的規劃標誌著文明真正具備了成熟的星際探索思維。他們不僅考慮到了當前的航行需求,更為未來的星際開發奠定了基礎。這種前瞻性的規劃能力,是一個文明能夠長期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特質。"
夜幕降臨,鋼鐵城的燈火如同地上的繁星,與夜空中的星星交相輝映。在遙遠的星空中,"勘探者號"繼續著它的勘探任務,傳回更多關於中轉星的詳細數據。而在地球上,一個文明正在為星際遠航做最後的準備,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和反複驗證。
補給站的建立不僅提供了物質保障,更給予了每個殖民成員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浩瀚星海中,他們不是孤獨的旅人,而是有著完善支持係統的星際探索者。這種信心和安全感,或許比任何技術裝備都更加重要。
在航天指揮中心,銀輝看著全息屏幕上顯示的整體計劃進度,終於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在按計劃進行,每一個潛在的風險都得到了充分考慮和防範。星際補給站計劃不僅是一個後勤保障項目,更是整個文明邁向星際時代的重要裡程碑,它代表著恐龍聯邦已經具備了成為星際文明的所有必要條件。
喜歡湮滅五行:舊日之燼手記請大家收藏:()湮滅五行:舊日之燼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