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曆日,新地球城的航天指揮中心內,銀輝站在巨大的全息星圖前,複眼中閃爍著探索的光芒。經過兩年的穩定發展,綠環星殖民地已經具備了向外擴張的實力。銀輝親自組建了"星際探測隊",這支精英團隊由最優秀的宇航員、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組成,肩負著拓展文明邊疆的重任。指揮中心內,數十個全息顯示屏同時工作,顯示著綠環星周邊星域的詳細星圖,每一個閃爍的光點都代表著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世界。
探測隊配備了5艘最新型的"探索級"探測艇,這些飛船采用了革命性的綠晶星核混合動力係統。每艘探測艇長35米,寬18米,高12米,流線型的艦身覆蓋著新型納米複合材料,能夠抵禦高強度輻射和微隕石撞擊。動力係統由三個主要模塊組成:主引擎采用雙能量核心,最大航速可達0.5倍光速;輔助推進係統包含12個可調向推進器,提供精確的機動能力;應急動力係統則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仍能維持基本功能。
生命維持係統采用全封閉循環設計,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9.8,空氣淨化效率99.9。每個探測艇配備6個專業研究艙室:包括地質實驗室、大氣分析室、生物檢測艙、能源研究室、導航計算中心和醫療站。載員艙可容納10名成員長期生活,配備獨立的休息區、餐飲區和娛樂設施,確保隊員在長期太空航行中保持良好狀態。
風翎被任命為探測隊隊長,這位經驗豐富的宇航員曾經指揮過首次探月任務。導航官星羽負責航線規劃,她的三維空間感知能力和計算精度在聯邦內無人能及。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綠星族派遣了2名"生態感知者"隨行——這些特殊的綠星族成員能夠通過生物感應,精確判斷星球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合生命生存,他們的感知精度甚至超過最先進的探測儀器。
探測隊於星曆日正式啟航。5艘探測艇如同銀色的箭矢,劃破綠環星的天際,向著未知的星空進發。啟航儀式在新地球城中央廣場舉行,數萬居民通過全息投影觀看這一曆史性時刻。銀輝親自為探測隊送行:"你們肩負著文明未來的希望,每一次探索都可能為我們打開新的可能。"
每艘飛船都搭載了先進的探測設備:多光譜掃描儀能夠分析行星的大氣成分,精度達到ppb級彆;地質雷達可以探測地下1000米的地質結構,分辨率達到厘米級;生物傳感器能檢測最微弱的生命信號,靈敏度比傳統設備提高100倍。此外,還配備了鑽探采樣設備、遙感測繪係統和量子通訊裝置。
航行初期,探測隊采用網格化搜索模式,對綠環星周邊的10個星係進行了係統性掃描。每個星係都要停留23周,進行詳細的觀測和數據收集。科學家們日夜不停地分析著海量數據,使用人工智能係統輔助識彆可能的資源信號和宜居跡象。探測日誌顯示,平均每個星係收集的數據量達到5tb,需要超級計算機進行實時處理和分析。
星曆日,也就是探測的第3個月,一個重要發現打破了常規探測的節奏。"探索者三號"在距離綠環星7.2光年的一個無名星係中,發現了一顆異常的行星。初始掃描數據顯示,這顆行星的表麵反射率異常之高,達到75,遠高於通常的岩石行星3040的反射率。進一步分析發現,這是因為星球表麵覆蓋著厚厚的金屬礦層。
風翎立即命令艦隊向該行星集結。隨著距離拉近,更詳細的數據傳來:行星直徑約4800公裡,無大氣層,表麵溫度在180c至100c之間波動。重力僅為地球的50,磁場微弱到幾乎可以忽略。但最令人興奮的是地質掃描結果——表麵礦層厚度達到200米,富含鐵、銅、鋅、鎳等工業金屬,儲量估計是地球已探明儲量的50倍。
這顆被臨時編號為"鐵星"的行星,立即成為探測隊的重點研究對象。風翎派出3艘探測艇進行低空勘測,另外2艘在軌道上提供支持。勘測小組很快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星球表麵的輻射水平異常之高,達到500毫西弗小時,是安全標準的250倍。更糟糕的是,這種輻射含有特殊的高能粒子,能夠穿透飛船的防護層,導致儀器出現故障。
"探索者二號"的導航係統首先出現問題,星羽不得不花費6個小時進行重啟和校準。科學儀器的讀數也開始出現偏差,光譜分析儀的數據波動達到±15,有些傳感器甚至完全失靈。醫療官報告,儘管穿著防護服,隊員接受的輻射劑量仍然在緩慢上升,24小時內的累積劑量已經接近安全限值。
團隊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麵,鐵星的資源價值無可估量,初步探測顯示其金屬儲量可以滿足新地球城未來100年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麵,輻射威脅實在太大,不僅危及隊員安全,連設備都無法正常工作。風翎召集全體成員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計劃。會議持續了8個小時,各方意見激烈交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在會議進行中,綠星族的生態感知者突然表示接收到一種奇特的信息流。他們描述說,仿佛有星光在意識中閃爍,提示他們關注地下100米處的某種礦物。通過生物感應,他們能"看到"那裡存在著一種含硫元素的特殊晶體,這種晶體散發出溫和的能量波動,似乎具有輻射中和特性。
探測隊立即調整計劃,派出裝備重型鑽探設備的探測艇前往指定區域。鑽探過程相當艱難,鐵星堅硬的地表讓進度異常緩慢。鑽頭每分鐘隻能前進23厘米,而且需要不斷更換磨損的鑽齒。經過12個小時的連續作業,鑽頭終於到達100米深度,取得了完整的岩心樣本。
實驗室分析顯示,這些含有硫元素的晶體確實具有奇特的輻射中和特性。x射線衍射分析表明,其晶體結構呈現特殊的層狀排列,能夠吸收和轉化高能輻射粒子。科學家們很快研發出"輻射防護劑"的製作方法:將中和礦物粉碎至納米級彆,與特製的聚合物溶液混合,形成粘稠的膏狀物質。
測試表明,將這種防護劑以2毫米厚度塗抹在防護服表麵,可以隔絕99的有害輻射。更妙的是,防護劑中的活性成分能夠形成自我修複的保護層,即使出現破損也能在30秒內自動修複。實驗室數據記錄顯示,處理後的輻射水平從500毫西弗小時降至5毫西弗小時,完全在安全範圍內。
團隊立即開始大規模製備防護劑。他們在鐵星表麵搭建臨時工作站,安裝小型粉碎機和混合設備。生產線每小時可處理200公斤原料,生產出足夠10套防護服使用的防護劑。每個隊員的防護服都經過特殊處理,表麵覆蓋2毫米厚的防護層。同時,工程團隊用星核能量構建起"防輻射屏障",在開采區域上空形成直徑100米的保護穹頂。
測試結果令人振奮:在防護措施下,輻射水平降至2毫西弗小時,完全在安全範圍內。儀器在防護棚內工作正常,數據采集精度恢複到100。風翎立即組織全麵的勘探工作,出動所有探測艇進行詳細測繪,繪製出精確的資源分布圖。
勘探數據顯示,鐵星的資源遠超預期。主要礦層分布在地下50200米,鐵礦平均品位達到65,銅礦品位8,還含有豐富的稀有金屬。初步估計,鐵星的鐵儲量約3000億噸,銅儲量200億噸,鋅儲量80億噸,鎳儲量50億噸。這些資源足以支持大規模工業發展,為新地球城提供充足的原料供應。
風翎通過量子通訊係統向新地球城傳回全部勘探數據。銀輝接到報告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組建"鐵星采礦隊"。計劃在3個月內派遣首批500名礦工和工程師,建立永久性采礦基地。基地將采用模塊化設計,包括生活區、采礦廠、精煉廠和運輸中心,預計年開采能力達到1億噸礦石。
在繼續勘探的過程中,探測隊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發現。在距離鐵星2.3光年處,他們發現了一顆代號"藍溪星"的行星。該行星有稀薄的大氣層氣壓0.3標準大氣壓),表麵溫度在50c至30c之間,存在液態水形成的溪流。雖然大氣含氧量隻有10,但生態環境相對穩定,適宜建立考察站。
另一顆"青原星"距離4.7光年,體積與地球相當直徑公裡),有較厚的大氣層氣壓0.9標準大氣壓),表麵覆蓋著青色植被。初步掃描顯示,大氣含氧量18,二氧化碳濃度0.05,平均溫度15c。雖然不適合立即殖民,但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探測隊對這兩顆行星進行了詳細勘察,使用無人機群進行地表測繪,收集了大量環境數據。生態感知者確認,這兩個星球的生態環境雖然與綠環星不同,但都具備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可以作為未來的殖民備選地。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藍溪星發現了簡單的多細胞生物,這可能是地外生命的首個證據。
星曆日,探測隊結束為期5個月的勘探任務,開始返航。在這次遠征中,他們航行了超過20光年的距離,探測了15個星係,收集了50tb的科學數據。最重要的是,他們為恐龍文明找到了寶貴的資源星和潛在的殖民星球。
星軌在《演化觀察手冊》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探測任務:"星際紀元3年,星際探測隊完成綠環星周邊探測任務,發現鐵星資源基地和兩顆潛在宜居星。通過自主研發輻射防護技術,成功解決資源開采難題,展現出卓越的創新能力。"
"這次探測的成果不僅拓展了恐龍文明的資源版圖,更證明了他們具備獨立進行深空探索的能力。從星球定居到星係探索,恐龍文明正在以令人驚歎的速度成長。鐵星的開發將為文明發展提供重要資源保障,而潛在宜居星的發現則為未來擴張提供了更多選擇。"
當探測隊的飛船重返綠環星軌道時,新地球城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銀輝親自到航天港迎接風翎和他的團隊。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探測隊收集的數據被詳細分析,為後續開發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鐵星開發計劃立即啟動。工程團隊開始設計適應高輻射環境的采礦設備,科學家們繼續優化防護技術,後勤部門規劃著運輸路線。預計在6個月內,第一批礦工將抵達鐵星,開始建立永久基地。采礦基地將采用自動化設計,使用機器人進行高危作業,確保人員安全。
與此同時,對藍溪星和青原星的深入研究也在進行。環境學家正在分析這兩個星球的生態係統,尋找可能存在的本土生命形式。殖民規劃團隊則開始製定長期的開發計劃,預計在510年內建立初步的考察站。特彆工作組正在研究如何在這些星球上建立可以自我循環的穩定生態係統。
這次探測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恐龍文明正式進入"星係探索"的新階段。從此,他們的視野不再局限於單個行星係統,而是投向更加廣闊的宇宙空間。在無儘的星海中,一個年輕的文明正在穩步走向成熟,準備書寫屬於自己的星際傳奇。每一次探索,都在擴展著文明的邊界;每一次發現,都在豐富著對宇宙的認知。
喜歡湮滅五行:舊日之燼手記請大家收藏:()湮滅五行:舊日之燼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