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曆日,新地球城的星際外交廳內彌漫著莊重而期待的氣氛。銀輝與綠星族首領綠核分彆坐在大廳兩側特製的座椅上,這些座椅根據兩個文明成員不同的生理特征進行了專門設計。銀輝所在的座椅采用堅固的合金框架,表麵覆蓋著適應恐龍人鱗片結構的柔軟材料,座椅高度經過精確計算,確保恐龍人特有的長尾能夠得到舒適安置;而綠核的座位則是一個充滿營養液的生態艙,內含有助於光合作用的特殊溶液,確保這位植物型智慧生命體能夠保持最佳狀態。
雙月的光芒透過特製的晶體穹頂,經過精密的光學折射,在鑲嵌著星核結晶的地麵上投下交錯的光斑。穹頂的晶體經過特殊處理,能夠自動調節透光率,確保室內光線始終保持在最適合兩個文明成員的500800勒克斯。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臭氧味,這是恐龍人喜歡的環境氣味,同時也有綠星族釋放的促進光合作用的特殊氣溶膠,這種氣溶膠還帶有清新的植物芳香,營造出兩個文明都感到舒適的氛圍。
綠核的植物觸須發出柔和的光波動,這些光波在空氣中形成可見的漣漪。通過意識共鳴,他向銀輝傳遞信息:"尊敬的銀輝閣下,經過六個地球年的觀察與信任建立,現在是時候與您分享綠星族守護了無數代的一個古老秘密了。"綠核的主體發出淡淡的翠綠色光芒,這是綠星族表示重要事務時特有的生物發光現象。他的葉片隨著話語的節奏輕輕搖曳,釋放出帶有信息素的微光粒子。
隨著綠核的意識波動,大廳中央的全息投影開始顯現出複雜的星圖。這些星圖與現代星圖有著明顯的差異,坐標係采用了一種古老的八分位法,顯示出極其古老的起源。星圖上的標注使用了一種流動的光紋文字,這些文字似乎在不斷重組變化,展現出超越現代科技的動態信息展示方式。投影儀發出的嗡嗡聲與綠核的生物光波頻率形成奇妙的和諧,仿佛兩個不同科技體係在此時產生了共鳴。
綠核繼續傳達,他的意識波動在空氣中形成可見的光紋:"我們的祖先通過獨特的意識傳承方式,在每個新生代綠星族的基因中埋藏了這個記憶片段。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將關鍵知識編碼在我們的光合作用係統中。記載顯示,存在一個名為"星靈文明"的遠古智慧種族,他們存在於五萬至七萬年前,掌握著超越想象的跨星係航行技術,能夠通過空間折疊技術在恒星間瞬間移動。"
投影聚焦到綠環星東南5.3光年處的"霧靄星雲"。天文監測數據顯示,這個星雲內部的伽馬射線強度達到500西弗小時,是恐龍人承受極限的1000倍。星雲的直徑達2.4光年,內部充滿了高密度電離氣體和宇宙塵埃,可見度不足100公裡。長期觀測資料顯示,這個星雲的形成時間與星靈文明消失的時間基本吻合,大約在五萬三千年前。星雲內部還檢測到異常的空間扭曲現象,表明那裡可能存在大型的人造空間結構。
銀輝的鱗片因興奮而微微豎起,他強健的尾巴不自覺地輕輕拍打地麵,這是恐龍人專注思考時的典型表現。他立即召集了緊急科學委員會會議。與會的30名頂尖恐龍人專家圍繞橢圓形的會議桌就坐,每個人麵前都升起個人全息顯示屏。專家們的複眼中閃爍著既興奮又謹慎的光芒,他們的爪子在控製麵板上快速操作,調取著相關數據。
天文部門負責人調出實時監測數據報告顯示,霧靄星雲內部有強烈的空間亂流,等離子體湍流速度達到每秒500公裡,足以撕裂未經特殊防護的航天器。更危險的是,星雲內部還存在周期性爆發的量子漲落現象,這種漲落會隨機改變局部的物理常數,對常規飛船係統造成致命威脅。
防衛部門展示了曆史上3艘在霧靄星雲失蹤的探測艇最後傳回的數據包。數據顯示它們都遭遇了未知的能量擾動,飛船係統在0.3秒內全麵崩潰。其中一艘飛船的日誌記錄顯示,在失聯前檢測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能量簽名,這種能量似乎能夠乾擾物質的量子態穩定性。
醫療部門特彆提醒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意識乾擾風險。根據綠星族提供的資料,星靈文明可能掌握了高級的意識科技,他們的遺跡中或許存在能夠影響生物思維的裝置。建議探索隊配備最新研發的量子級防護服,這種防護服內置了神經屏蔽層,可以保護使用者免受意識層麵的攻擊。
就在團隊激烈討論時,星軌的指引以夢境的形式降臨。銀輝在睡夢中看到霧靄星雲的詳細三維星圖,星圖分辨率高達0.001角秒,其中清晰標注出一條安全的航道。這條航道巧妙地避開了最危險的空間亂流區,總長度比直線距離隻多出15.7。夢境中還顯示,遺跡入口需要特定的能量頻率才能激活,精確參數為125.36兆赫,而綠星族的綠晶正好與這個頻率匹配。更重要的是,夢境內還提示了激活序列:需要先以低頻脈衝激發遺跡的識彆係統,再逐步提升到目標頻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醒來後,銀輝立即使用神經接口將夢中的信息詳細記錄到個人終端。他強壯的爪子快速在控製麵板上操作,將每個航路點的精確坐標和能量參數都標注出來。這些數據經過初步驗證,與已知的天文觀測結果完全吻合,這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
聯合探索隊很快組建完成。隊伍由3艘最新型的"探索者二號"探測艇組成,每艘探測艇長45.2米,寬20.5米,采用最新的綠晶星核混合動力係統。這種動力係統能夠在常規航行時使用高效的星核能量,在需要精密操作時切換為更穩定的綠晶能源。最大航速可達0.6倍光速,足以在合理時間內完成探測任務。
團隊成員包括12名恐龍人專家和12名綠星族代表,所有成員都經過嚴格的太空適應性訓練。風翎再次擔任隊長,這位經驗豐富的恐龍人宇航員以其冷靜的頭腦和快速反應能力著稱。星羽負責導航,她的複眼具有特殊結構,能夠直接感知空間曲率變化,導航儀器精度達到0.0001角秒。
特彆配備的"綠晶激活裝置"重達1.2噸,能夠精確調節綠晶能量輸出,頻率穩定性達到±0.001赫茲。這個裝置的外殼使用了一種特殊的共振材料,可以確保能量輸出的純淨度。防衛係統包括三層護盾:外層星核能量護盾強度達兆焦耳,可以抵禦大多數物理衝擊;中層綠晶生物護盾專門設計用來抵禦意識攻擊;內層複合裝甲厚度達50厘米,采用最新的自修複材料。
經過32天6小時的精確航行,探測隊抵達霧靄星雲外圍。傳感器顯示星雲內部的電離氣體溫度高達開爾文,可見度不足100公裡。探測艇外部裝甲的溫度開始上升,但先進的冷卻係統很快將溫度控製在安全範圍內。按照星軌提示的航道,探測艇以0.1倍光速編隊飛行,每艘飛船保持5公裡的安全距離。
導航數據實時顯示,這條航道確實避開了99.3的空間亂流區。飛船偶爾會經曆輕微的顛簸,這是由殘餘的空間湍流引起的,但最大加速度不超過2g,在船員可承受範圍內。自動駕駛係統不斷微調航向,避開那些突然出現的量子漲落區域。
在星雲中心區域0.3光年處,探測隊發現了一顆直徑約4020公裡的岩石行星。這顆行星的表麵布滿了撞擊坑,但有一個區域顯得異常平整——那裡矗立著一座完好的水晶金字塔。行星表麵溫度監測顯示晝夜溫差達500開爾文,但金字塔周圍100米範圍內的溫度保持恒定的20c,這表明金字塔仍在運作,保持著內部環境穩定。
掃描顯示金字塔的材料是一種未知的晶體,密度達到10.5克立方厘米,是鑽石的3倍,但透光率卻達到驚人的100。熱傳導係數僅為0.001·k,幾乎完全隔熱。更令人驚訝的是,金字塔表麵檢測不到任何接縫或開口,仿佛是一整塊水晶雕刻而成。
綠星族成員使用綠晶激活裝置對準金字塔底座的特殊凹槽。當能量輸出精確調到125.36兆赫時,金字塔表麵開始浮現出複雜的發光紋路。這些紋路如同活物般流動,逐漸組成了一種陌生的幾何圖案。入口開啟過程持續了3分28秒,期間能量讀數穩定在預定值,沒有出現任何波動。
通道開啟後,內部的空氣質量分析顯示氧氣含量21,溫度20c,氣壓保持在海平麵標準值,完全適合生命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空氣中檢測到微量的惰性氣體混合物,這種混合比例恰好是最適合碳基生命呼吸的配比。
探索隊分成三個小組進入遺跡,每組配備2台照明機器人和環境監測儀。通道牆壁上刻滿了發光的星象符號,這些符號使用某種發光微生物製成,經過數萬年仍然保持著生物活性。符號的排列方式顯示出高度的數學美感,每個符號都在緩慢變化,仿佛在講述一個動態的故事。
中心大廳的數據終端直徑5.2米,由一種未知的金屬陶瓷複合材料製成,表麵溫度保持恒定的17c。當綠星族的意識傳承者靠近時,終端表麵自動浮現出接口裝置。這些接口看起來像是為某種觸須狀的肢體設計的,正好符合綠星族的生理特征。
綠星族的意識傳承者通過生物接口與終端連接,信息傳輸速率達到1tb秒。全息投影顯示出星靈文明的完整曆史時間線,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到星際文明的全過程。特彆詳細記載了混沌侵蝕的過程:這種侵蝕通過扭曲量子糾纏狀態來破壞文明的能量網絡,與恐龍文明之前遭遇的混沌威脅具有相同的本質。
最重要的發現是能量屏障技術的原理圖,顯示其基於量子纏繞原理,保護半徑精確到1000公裡。技術文檔顯示,這種屏障可以通過調節量子態密度來適應不同強度的混沌攻擊。同時獲得的還有詳細的星圖數據,上麵標注了47個曾經屬於星靈文明的星係,每個星係都有完整的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評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數據還揭示了一個重要事實:綠星族是星靈文明專門創造的"生態守護者"後代。星靈文明在消亡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創造了綠星族,賦予他們維護行星生態平衡的特殊能力。綠星族的光合作用係統和意識交流能力都是星靈文明精心設計的成果。
探索隊小心翼翼地收集所有重要數據,使用納米級掃描儀記錄每一個細節,分辨率達到0.1微米。在72小時的探索期間,遺跡內部發生了3次輕微的結構震動,震級在裡氏23級之間。監測顯示這些震動來源於遺跡的自我維護係統,可能是某些沉睡數萬年的裝置重新啟動產生的振動。
返回綠環星後,銀輝與綠核立即成立了"星靈技術研究中心"。來自兩個文明的150名頂尖科學家使用量子計算機解析獲得的數據,計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億次。初步分析顯示,能量屏障技術可以將混沌能量的影響降低91.7,這為抵禦未來可能的大規模混沌攻擊提供了重要保障。
星軌在《演化觀察手冊》中詳細記錄了這一重大發現:"星際紀元4年,恐龍與綠星族聯合探索星靈文明遺跡,不僅獲得了對抗混沌的關鍵技術線索,還揭開了綠星族的起源之謎。這次探索證明了跨文明合作的價值,也為應對未來的宇宙危機提供了重要技術儲備。"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星靈文明的科技樹與恐龍文明有著驚人的相似度,特彆是在能源利用和空間技術方麵。這種相似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原理上,甚至連發展路徑都驚人地一致,仿佛兩個文明在平行發展一般。
研究中心開始嘗試複原能量屏障技術,使用綠環星特有的晶體材料製造原型機。經過數百次實驗,第一台可運作的原型機終於問世。測試數據顯示,這台機器能夠產生穩定的量子屏障,有效抵禦已知形式的混沌攻擊。屏障的能耗比預期低30,這要歸功於綠星族提供的生物能源優化方案。
這次探索不僅帶來了技術進步,更促進了兩文明間的深度理解。科學家們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每天有超過300名研究人員在此工作。恐龍人工程師從星靈文明的技術中獲得了新的設計靈感,而綠星族則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起源和使命。
星靈文明的遺產正在成為連接兩個文明的橋梁。每個新發現都在擴展著他們對宇宙的認知,也讓他們更加明白作為智慧生命的責任與使命。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個古老的文明通過其遺產,正在指引著後來者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喜歡湮滅五行:舊日之燼手記請大家收藏:()湮滅五行:舊日之燼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