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十年的初冬,長安西市的清晨比往日更顯熱鬨。西域商館前的廣場上,駱駝商隊的銅鈴聲清脆悅耳,波斯商人穿著華麗的錦袍,與大唐的商販們熱切交談;不遠處的碼頭邊,漕運船隻剛剛靠岸,搬運工們忙著將海外運來的香料、珠寶卸船,空氣中彌漫著異域香料的獨特氣息。此時的大唐,早已不是閉門自守的王朝——西域商路與海上貿易的雙重繁榮,像兩條活力十足的血脈,為大唐的盛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長安西市最大的西域商館內,波斯商人哈桑正與逸品軒的掌櫃沈明軒洽談絲綢貿易。商館的紫檀木桌上,整齊擺放著三樣東西:一匹繡著金線牡丹的大唐絲綢,一麵打磨得鋥亮的玻璃鏡,還有一小袋散發著濃鬱香氣的安息香。“沈掌櫃,這是我們波斯最新產出的玻璃鏡,比之前的更清晰、更耐用;這安息香也是上等貨,在長安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哈桑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拿起玻璃鏡遞給沈明軒,眼中滿是期待。
沈明軒接過玻璃鏡,對著鏡麵照了照,清晰的影像讓他忍不住讚歎:“哈桑先生,這玻璃鏡確實不錯!我們逸品軒願意用五十匹上等絲綢,換您這一百麵玻璃鏡與兩百斤安息香。另外,我們還想訂購一批波斯地毯,下次商隊來長安時帶來,您看如何?”
“太好了!”哈桑興奮地站起身,與沈明軒擊掌為定,“沈掌櫃果然爽快!下次商隊我一定多帶些波斯特產,還要把你們大唐的肥皂、瓷器多帶些回波斯——現在波斯的貴族,都以使用大唐的肥皂、瓷器為榮!”
這樣的貿易場景,在長安西市每天都在上演。這兩年,在李逸的推動下,“逸品號”商隊已將貿易版圖從大唐本土,拓展到波斯、大食、天竺乃至南洋諸國。大唐的絲綢、瓷器、肥皂、“逸品糧”種子,通過兩條路線運往海外:陸路沿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西域諸國,直達波斯、大食;海路則從揚州、廣州港口出發,經南洋、印度洋,抵達天竺、大食的沿海城市。而海外的香料、珠寶、象牙、玻璃製品,也通過這兩條路線源源不斷地湧入大唐,成為長安、洛陽、揚州等大城市市場上的熱門商品。
負責管理海上貿易的市舶司,近期向李逸彙報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李大人,今年上半年的海上貿易額已突破千萬貫,是兩年前的三倍!其中,僅廣州港的貿易額就達四百萬貫,揚州港達三百萬貫。西域商路的稅收也增長了兩倍,今年前十個月,河西走廊的關稅就入庫兩百萬貫,為國庫增添了大量收入!”
市舶司官員還補充道:“更重要的是,通過貿易,我們還將大唐的‘逸品糧’種子、種植技術傳到了西域與南洋。上個月,天竺使者來朝時,還特意感謝我們提供的土豆種子,說天竺今年的糧食產量因此提高了三成,百姓們再也不用餓肚子了!”
李逸聽後,心中滿是欣慰。他推動貿易發展,不僅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更是為了讓大唐的文化與技術走向世界,同時也吸收海外的優秀成果,實現互利共贏。“你們做得很好!”李逸對市舶司官員說,“接下來,要繼續規範貿易流程,確保商人們的利益;還要在廣州、揚州增建碼頭與倉庫,方便貨物裝卸與儲存;另外,要派專人保護商隊安全,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都不能讓商隊遭遇劫掠。”
“是!”市舶司官員恭敬地應道,心中對李逸的遠見愈發敬佩。
貿易的繁榮帶動了商業的興盛,而人才的湧現,則成為推動大唐各領域發展的“中堅力量”。這其中,逸品學院培養的實用人才,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逸品學院成立以來,已培養出農科、工科、商科、醫科畢業生兩千餘人,這些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州府,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用實乾改變著大唐的麵貌。
在農科領域,畢業生們的足跡遍布大唐的每一片田野。他們帶著“逸品糧”種子與《逸品糧種植手冊》,深入鄉村田間,手把手教農戶種植玉米、土豆,改良農具。在江南蘇州,農科畢業生周濤發明了一種“新式播種機”,通過人力推動,可同時完成開溝、播種、蓋土三個步驟,比人工播種效率提高了三倍,深受農戶們的歡迎;在西北涼州,農科畢業生林薇指導農戶修建了“滴灌係統”,利用西域的雪山融水,有效解決了乾旱地區的灌溉問題,讓涼州的土豆畝產又提高了一成。
工科畢業生則成為城市建設與基礎設施改造的主力軍。長安新建的“惠民橋”,便是由逸品學院工科學生主導設計——這座橫跨渭河的石橋,長五十丈、寬五丈,采用拱形結構,既堅固又美觀,可同時容納百輛馬車並行通過,極大方便了百姓出行。橋的兩側還修建了行人通道與護欄,護欄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成為長安的一道新景觀。此外,工科畢業生們還設計了新式水車、織布機、造船技術,其中新式織布機比傳統織布機效率提高了兩倍,已在長安、洛陽的紡織工坊廣泛使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商科畢業生則進入戶部與市舶司,發揮著他們的專業優勢。在戶部,他們協助製定了更合理的稅收製度,規範了商稅的征收流程,打擊偷稅漏稅行為,確保稅收公平;在市舶司,他們負責記錄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與價值,編製貿易報表,為朝廷製定貿易政策提供數據支持。商科畢業生王磊還發明了一種“記賬法”,用簡單的符號與數字記錄賬目,比傳統的記賬方式更清晰、更高效,已在大唐的商鋪、工坊中推廣使用。
醫科畢業生的貢獻同樣顯著。他們在全國各州府開設了“民生醫療站”,為百姓提供免費診療服務,普及衛生知識。在長安安居坊的醫療站內,醫科畢業生陳曦每天都會接待數十位患者,為他們診治感冒、痢疾等常見病,還會教百姓們如何通過勤洗手、勤通風預防疾病。她還編寫了一本《民生衛生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衛生常識,印刷後免費發放給百姓,有效降低了瘟疫的發生率。
這些實用人才的出色表現,不僅改變了大唐的麵貌,也改變了朝廷對人才的選拔標準。在一次朝堂會議上,李治看著各地呈上來的人才政績報表,忍不住感慨道:“逸品學院培養的人才,懂民生、會實乾,能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比那些隻會讀死書、空談義理的腐儒強百倍!朕決定,從明年起,在全國推廣技藝科科舉,設立農科、工科、商科、醫科等科目,讓更多實用人才有機會入朝為官,為大唐的發展貢獻力量!”
李治的決定,得到了大臣們的一致讚同。蘇定方笑著說:“陛下英明!實用人才是大唐發展的根基,推廣技藝科科舉,既能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又能鼓勵更多百姓學習實用技藝,一舉兩得!”
這日黃昏,忙碌了一天的李逸,與蘇瑤一同登上了長安的城牆。此時的夕陽,正緩緩沉入西邊的地平線,金色的餘暉灑在這座千年古都上,將街道、房屋、城牆都鍍上了一層溫暖而柔和的光澤。
站在城牆上,李逸與蘇瑤並肩眺望遠方——朱雀大街上,商旅往來不絕,馬車的銅鈴聲、商販的吆喝聲、百姓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彙成一首熱鬨的市井交響曲;遠處的西市方向,炊煙嫋嫋升起,隱約能看到西域商館的旗幟在風中飄揚,駱駝商隊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街道儘頭;城外的田地裡,晚歸的農戶扛著農具,哼著歡快的歌謠,緩緩走向不遠處的安居坊,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被拉得很長,滿是歸家的溫馨。
蘇瑤輕輕靠在城牆上,目光溫柔地掃過眼前的景象,輕聲說道:“逸哥哥,你看,這就是我們努力了這麼久的成果。以前,百姓們吃不飽、住不好,城市又臟又亂,流民們顛沛流離;現在,糧食充足了,街道乾淨了,流民們有了安穩的家,連海外的商人都來大唐貿易。大唐,真的不一樣了。”
李逸伸出手,緊緊握住蘇瑤的手,指尖傳來熟悉的溫暖與柔軟,心中滿是欣慰與憧憬。他望向遠方的天際,那裡,似乎有西域商隊的駝鈴聲隱約傳來,有海上商船的帆影在夕陽下若隱若現,還有更多未知的土地,等待著大唐去探索。
“瑤兒,這隻是開始。”李逸的聲音溫柔卻堅定,“未來,我們還要做更多的事——要繼續推動科技革新,讓改良的織布機走進更多工坊,讓新式的水車灌溉更多農田,讓更先進的造船技術造出更大的海船;還要普及教育,讓女子學堂開到全國各州府,讓更多的孩子,無論出身貧富,都能讀書識字,學到實用的知識;還要繼續拓展貿易,讓大唐的商品與文化,傳到更遠的歐洲、非洲,讓世界都知道大唐的繁榮與強大,讓大唐成為真正的盛世王朝,讓百姓們都能過上更幸福、更安穩的生活。”
蘇瑤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與李逸同樣堅定的光芒,她用力點了點頭:“逸哥哥,我會一直陪著你,和你一起做這些事。我們要讓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生機;讓大唐的每一位百姓,都能感受到幸福。”
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交疊,與長安的盛世景象融為一體——城牆下,百姓們的笑聲依舊清脆,商隊的腳步依舊匆忙,孩子們的嬉鬨聲回蕩在街道上空;城牆上,一對並肩而立的身影,正用目光描繪著大唐更美好、更輝煌的未來。
夕陽漸漸沉入地平線,夜幕開始籠罩長安。街道上的燈籠次第亮起,一盞、兩盞、三盞……無數盞燈籠像繁星一樣落在人間,將長安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李逸與蘇瑤攜手走下城牆,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們知道,這場關於民生的改革,永遠沒有終點;而屬於大唐的盛世篇章,才剛剛翻開最精彩、最動人的一頁。
未來的大唐,必將因商路的通達而更顯開放,因人才的濟濟而更具活力,因百姓的幸福而更加強盛。一個真正的盛世王朝,正在李逸與蘇瑤,以及無數心懷民生的大唐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向輝煌。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