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軒”化解王軒刁難後的一周,生意愈發火爆。每天天不亮,就有百姓在店外排隊等候,玻璃鏡、香皂、定製刻字香膏成了“爆款三件套”,連帶著檸檬蜜餞、絲綢香囊也供不應求,櫃台後的錢箱每天都能裝滿兩箱銅錢,夥計們從開門忙到打烊,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沒有。
可熱鬨背後,卻藏著一個讓李逸頭疼的問題——記賬。
這天晚上,店鋪打烊後,夥計們圍在櫃台前,對著一堆算籌和賬本唉聲歎氣。阿福拿著算籌,反複擺弄著,眉頭擰成了疙瘩:“今天的香料銷量怎麼算都對不上,早上盤點還有八十盒檀香膏,晚上隻剩二十盒,按道理應該賣了六十盒,可賬本上隻記了五十八盒,差兩盒去哪了?”
另一個夥計也愁眉苦臉:“我這兒也出問題了!肥皂賣了一百二十塊,每塊三十文,算下來應該是三貫六百文,可我用算籌算了三遍,一會兒是三貫四百文,一會兒是三貫八百文,怎麼都算不對。”
李逸走過去,拿起賬本翻看——隻見賬本上密密麻麻寫著漢字數字,“壹、貳、叁、肆”擠在一起,有些地方還被塗改過,銷量和收入混在一起,沒有分類,看起來混亂不堪。再看桌上的算籌,長短不一的竹棍散落著,夥計們需要一邊擺弄算籌,一邊在賬本上記錄,稍微分心就會出錯。
“這賬再這麼記下去,遲早要出大問題。”李逸皺著眉說。唐朝的記賬方式,主要靠算籌計算和漢字數字記錄,效率極低,還容易出錯——算籌需要手動擺弄,遇到複雜的加減乘除,很容易算錯;漢字數字筆畫多,書寫慢,還容易混淆比如“叁”和“伍”,不仔細看就會認錯)。之前店鋪生意沒那麼好,問題還不明顯,現在每天銷量大增,記賬的漏洞就暴露出來了,漏記銷量、算錯收入成了常事。
“公子,我們也沒辦法啊。”阿福無奈地說,“長安的商鋪都用算籌和漢字記賬,我們也隻會這個。要是實在記不清,隻能明天再盤點一次庫存了。”
“明天盤點太耽誤時間,而且治標不治本。”李逸搖了搖頭,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想法——現代的“流水賬”和“阿拉伯數字”!流水賬分類清晰,能清楚記錄每一筆交易;阿拉伯數字簡單易寫,計算方便,比算籌和漢字數字高效多了。要是能把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肯定能解決記賬的問題。
說乾就乾,李逸讓夥計們先去休息,自己則留在櫃台後,拿出紙筆,開始設計“現代流水賬”的格式。他參考現代超市的記賬方式,將賬本分成幾大欄:
日期欄:記錄交易發生的日期,如“三月十六日”;
商品欄:記錄商品的名稱和規格,如“玻璃鏡一尺)”“香皂桂花味)”;
銷量欄:記錄商品的銷售數量,如“5盒”“10塊”;
單價欄:記錄商品的單價,如“5貫麵”“30文塊”;
收入欄:記錄單筆交易的收入銷量x單價),如“25貫”“300文”;
備注欄:記錄特殊情況,如“定製刻字,額外加收1貫”“顧客退貨,扣除50文”。
每一頁賬本的末尾,還留出“每日彙總”區域,記錄當天的總銷量、總收入,以及庫存的結餘,方便隨時核對。
設計好流水賬格式後,李逸又開始思考“阿拉伯數字”的問題。唐朝人肯定不認識阿拉伯數字,直接拿出來用,會引起懷疑。他想了想,決定謊稱這是“西域新數”——之前西域商隊來長安貿易時,帶來了很多新奇的東西,說數字是西域傳來的,應該能讓人信服。
第二天一早,李逸把夥計們召集到一起,拿出設計好的流水賬和寫有阿拉伯數字的紙,對他們說:“今天我教大家一種新的記賬方法,比算籌和漢字記賬快三倍,還不容易出錯。”
夥計們都露出了懷疑的表情——他們用算籌和漢字記賬多年,從沒聽說過還有更快的方法。
李逸先把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寫在紙上,對夥計們說:“這些是西域商隊傳來的‘新數’,比漢字數字簡單易寫,計算起來也方便。比如‘1’,一筆就能寫完,比‘壹’簡單多了;‘10’就是‘1’後麵加個‘0’,一看就懂。”
他一邊說,一邊教夥計們寫阿拉伯數字:“‘1’像一根棍子,‘2’像一隻鴨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鉤子……”用形象的比喻,幫助夥計們記憶。夥計們跟著李逸的樣子,在紙上寫寫畫畫,不一會兒就學會了寫阿拉伯數字。
接下來,李逸又教夥計們用阿拉伯數字計算加減乘除:“1加1等於2,2加3等於5,5減2等於3……”他還設計了簡單的口訣,如“滿十進一,借一當十”,幫助夥計們理解。阿拉伯數字的計算方式比算籌簡單多了,夥計們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加減運算,連之前算錯肥皂收入的夥計,都能準確算出“120塊x30文=3600文=3貫600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學會了阿拉伯數字,李逸又開始教夥計們用“現代流水賬”記賬。他以昨天的銷售為例,在賬本上記錄:
日期
商品
銷量
單價
收入
備注
三月十六日
玻璃鏡一尺)
5
5貫麵
25貫
三月十六日
香皂桂花味)
10
30文塊
3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