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長安,第一場雪悄然落下,將西市的青石板路覆蓋上一層薄薄的白霜。“逸品軒”西市店的後院裡,李逸正和陳先生、阿福圍著一張圓桌,桌上攤開著厚厚的賬本,旁邊堆著幾疊銅錢——今天是“逸品軒”開業滿半年的日子,他們要做一次全麵的業績小結。
阿福手指著賬本上的數字,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公子,陳先生,咱們半年來的總盈利算出來了!西市主店盈利一千五百貫日用品、農具各占一半),東市尊客堂盈利一千貫高端絲綢、琉璃擺件貢獻最大),平民巷便民點盈利五百貫平價商品、香包代賣各占三成),三個渠道加起來,一共盈利三千貫!”
“三千貫?”陳先生驚訝地抬起頭,手裡的茶杯差點晃出茶水,“想當初開業時,咱們隻有西市一家小店,啟動資金還是李侍郎墊付的五百貫,沒想到半年就能盈利三千貫,這速度在長安的商戶裡,算是頂尖水平了!”
李逸拿起賬本,指尖拂過密密麻麻的數字,心裡滿是感慨。半年前,他帶著現代知識穿越到唐朝,頂著“紈絝子弟”的標簽開起“逸品軒”,從改良肥皂、設計流水賬開始,一步步拓展業務——西市店站穩腳跟,東市高端店打開權貴市場,平民巷便民點收獲口碑,甚至還開辟了農具、草本香膏等新業務,如今能有這樣的成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這三千貫,不僅是盈利,更是大家半年來的心血。”李逸放下賬本,對兩人說,“阿福負責日常運營,每天最早到最晚走;陳先生幫咱們把控文化方向,還化解了不少輿論危機;還有王師傅、香料師傅,以及所有夥計,沒有大家的努力,‘逸品軒’走不到今天。”
阿福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說:“公子太客氣了,這都是我們該做的。要不是公子有這麼多好想法,咱們也賺不到這麼多錢。”
正說著,管家匆匆從外麵走進來,躬身道:“公子,老爺在府裡等著您,說要聽您的半年小結,還讓您帶上盈利賬本。”
“知道了。”李逸點了點頭,讓阿福將三千貫盈利中的五百貫分裝在一個紅木盒子裡,“這五百貫是當初父親給我的啟動資金,今天正好還給他,剩下的兩千五百貫,留作後續發展的資金。”
陳先生笑著說:“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李侍郎看到你不僅能盈利,還這麼有擔當,肯定會很高興。”
李逸帶著紅木盒子和賬本,乘坐馬車返回李府。剛走進前廳,就看到李父正坐在椅子上,手裡捧著一卷書,神色平靜。看到李逸進來,他放下書卷,指了指對麵的椅子:“坐吧,半年小結準備好了?”
“準備好了,父親。”李逸將賬本和紅木盒子放在桌上,“這是半年來的盈利賬本,總盈利三千貫;這裡麵是五百貫,是當初您給我的啟動資金,現在還給您。”
李父拿起紅木盒子,打開看了看,又翻了翻賬本,眼神裡漸漸露出欣慰的神色:“三千貫?比我預想的還多。當初我給你啟動資金,隻是想讓你試試水,沒想到你真的把‘逸品軒’做起來了,還做得這麼好。”
“這多虧了父親的支持。”李逸謙遜地說,“要是沒有您當初的信任,我也不敢輕易開商鋪。”
“你不用謝我,這都是你自己的本事。”李父合上賬本,看著李逸,語氣鄭重,“這五百貫你留著吧,就當是我給‘逸品軒’的追加投資。你年輕人有想法,需要資金支持,彆因為還錢委屈了生意。”
“父親,這錢我不能要。”李逸堅定地說,“‘逸品軒’現在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後續發展的資金也已經預留好了。這五百貫是您的投資,現在盈利了,理應還給您。而且我想讓您知道,我開商鋪不是一時興起,是真的想做出一番事業,不讓您失望。”
李父看著兒子認真的眼神,心裡滿是感慨——那個曾經隻會改編《論語》的紈絝子弟,如今已經成長為有擔當、有能力的實乾家。他不再堅持,將紅木盒子推回給李逸:“好,這錢你先收著,要是以後需要,再跟我說。對了,盈利三千貫,你有什麼新的規劃嗎?”
“我確實有兩個新規劃,想跟父親商量。”李逸坐直身體,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第一個是拓展‘餐飲線’,在西市店旁邊開一家‘逸品小廚’,賣現代改良的唐食;第二個是建立自己的‘工匠工坊’,培養專屬工匠,不再依賴外部合作。”
“拓展餐飲線?建立工匠工坊?”李父皺了皺眉,“餐飲行業競爭激烈,長安的酒樓、食鋪多如牛毛,你憑什麼能站穩腳跟?建立工匠工坊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還要培養工匠,風險不小,你想清楚了?”
“父親,我已經想清楚了。”李逸解釋道,“先說餐飲線,我要賣的不是普通唐食,是‘現代改良唐食’。比如番茄,剛從西域傳入唐朝,因為味道酸澀,少有人吃,我可以改良成‘番茄炒蛋’‘番茄湯’,酸甜可口,肯定能吸引顧客;還有玉米,現在大多用來喂牲口,我可以做成‘玉米餅’‘玉米粥’,既飽腹又美味。這些食材成本低、少有人做,咱們能搶占先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又補充道:“而且‘逸品小廚’開在西市店旁邊,能和商鋪形成聯動——顧客買完商品,正好可以去小廚吃飯,互相帶動客流。咱們還可以推出‘購物滿一貫,送小廚優惠券’的活動,進一步提升銷量。”
李父點了點頭,眼神裡露出認可:“這個想法有點意思。番茄、玉米確實少有人吃,要是能改良得好吃,說不定真能火。那工匠工坊呢?你為什麼想自己培養工匠?”
“因為外部合作有太多限製。”李逸語氣嚴肅,“現在咱們的農具依賴王記鐵匠鋪,高端絲綢依賴蘇府工坊,雖然合作愉快,但商品的創新速度和質量把控,都掌握在彆人手裡。比如上次改良逸品犁,因為王師傅的鐵匠不夠,耽誤了禁軍的訂單;還有東市店的琉璃擺件,蘇府從波斯進貨,經常斷貨。要是咱們有自己的工匠工坊,就能自主研發、快速生產,還能保證商品質量穩定,不會被外部因素製約。”
他拿出一張圖紙,遞給李父:“這是我設計的工匠工坊規劃圖,分為四個區域:鐵匠區製作農具、金屬模具)、刺繡區製作絲綢香囊、定製服飾)、香料區研發香膏、香皂)、琉璃區嘗試製作改良琉璃製品)。每個區域配備專門的師傅,從學徒開始培養,三年後就能形成成熟的工匠團隊。”
李父接過圖紙,仔細看了看,圖紙上的區域劃分清晰,甚至標注了每個區域的設備需求和人員配置,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放下圖紙,對李逸說:“你的規劃很詳細,也很有遠見。建立工匠工坊確實能解決外部依賴的問題,還能提升創新能力。需要多少資金?我可以幫你協調。”
“多謝父親。”李逸感激地說,“工匠工坊的初期投入需要一千貫場地租賃、設備采購、工匠薪資),後續每月還需要兩百貫維持運營。我計劃從半年盈利中拿出一千貫作為啟動資金,後續運營資金從每月利潤中劃撥,不用父親額外出資。”
“好,你有自己的安排就好。”李父滿意地點頭,“要是遇到困難,隨時跟我說。我也會跟蘇宰相提一提,讓他在工匠招募和設備采購上,給你提供一些幫助。”
得到李父的支持,李逸心裡更有底了。當天下午,他就召集核心團隊陳先生、阿福、王師傅、香料師傅),在西市店召開規劃落地會議,將“拓展餐飲線”和“建立工匠工坊”的任務分解下去。
第一步:籌備“逸品小廚”
選址與裝修
西市店旁邊正好有一間三十平方米的空鋪,月租五十貫,李逸當場簽下租約。裝修風格延續“逸品軒”的簡約雅致,牆麵刷成暖黃色,桌椅用榆木製作,靠窗的位置設置“景觀座”,能看到西市的街景;廚房采用開放式設計,顧客能看到廚師製作菜品的過程,增加信任感。
菜品研發
李逸親自擔任“總廚”,帶領從長安酒樓挖來的兩位廚師,研發“現代改良唐食”:
番茄炒蛋:選用剛傳入唐朝的“番柿”番茄),先用糖醃製去除酸澀味,再和雞蛋一起翻炒,酸甜可口,定價三十文一份;
玉米餅:將玉米磨成粉,加入麵粉和蜂蜜,做成圓形小餅,煎至金黃,外酥裡嫩,定價十文錢兩個;
薄荷豆腐湯:用本土薄荷和嫩豆腐熬製,清涼解膩,適合搭配主食,定價二十文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