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的江南,運河兩岸的柳樹已抽出新綠,微風拂過,嫩綠的柳枝在水麵上輕輕搖曳,泛起層層漣漪。蘇州府衙的後院裡,李逸正拿著一份鹽鐵稅收報表,眉頭緊鎖——江南的鹽鐵改革雖已步入正軌,逸品軒的平價鹽鐵每天都能賣出上千斤,可上個月的稅收卻比預期少了兩百兩,這讓他心中滿是疑惑。
“沈專員,你再說說,上個月蘇州的鹽鐵銷量明明比前一個月多了三成,為什麼稅收反而少了?”李逸抬頭看向站在對麵的監管專員沈毅,語氣裡帶著幾分不解。
沈毅也麵露難色,遞過來一份地方官員上報的征稅記錄:“李侍郎,我們查了半個月,發現蘇州下轄的昆山縣,上個月上報的鹽鐵重量比實際銷量少了五百斤。昆山知縣說,是‘運輸途中損耗’,可我們去鹽場核實,運輸損耗最多隻有五十斤,這明顯是在撒謊!”
李逸接過征稅記錄,指尖劃過上麵的數字,臉色漸漸沉了下來——自從推行“從量稅”,按鹽鐵的實際重量征稅,確實堵住了之前“虛報價格”的漏洞,可沒想到,部分地方官員竟想出了“少報重量”的法子偷稅漏稅。昆山縣隻是個例,若是其他州縣也這樣做,長此以往,國庫損失的稅收不知有多少。
“必須儘快想出辦法,堵住這個漏洞。”李逸站起身,在院子裡來回踱步,目光落在牆角的秤上——那是逸品軒用來給百姓稱鹽鐵的秤,每次售賣前,夥計都會當著百姓的麵稱重,確保分量足夠。他突然眼前一亮:“沈毅,你說要是在鹽袋、鐵具上標注統一的重量刻度,監管專員征稅時,直接核對刻度與實際重量,是不是就能避免‘少報重量’?”
沈毅愣了一下,隨即點頭:“這是個好主意!可鹽是散裝的,鐵具的形狀也不一樣,怎麼標注刻度呢?”
“這就要請工部幫忙了。”李逸笑著說。當天下午,他就寫了一封奏折,快馬送往長安,請求工部協助研發“鹽鐵稱重器”,並詳細說明了自己的想法——鹽采用統一規格的布袋封裝,每袋一斤,袋口處縫上印有“一斤”字樣的布標,布標下方還留有一個小口,方便監管專員抽查時倒出少量鹽稱重;鐵器則在手柄或邊緣處刻上重量刻度,比如“二斤”“三斤”,刻度旁還會打上官府監製的印記,防止官員私自篡改。
唐太宗看到奏折後,當即批準了李逸的請求,命工部尚書親自負責此事。工部的工匠們接到任務後,連夜趕製樣品,隻用了十天,就做出了第一批“鹽鐵稱重器”的樣品。李逸收到樣品後,立即在蘇州進行試點——鹽場按照統一規格封裝鹽袋,鐵廠在鐵器上刻好刻度,監管專員征稅時,隻需核對布標、刻度與官員上報的重量,若是不符,當場就能發現問題。
試點第一天,昆山知縣再次上報征稅記錄,說“鹽鐵重量損耗一百斤”。沈毅帶著監管專員來到昆山,當著知縣的麵,抽查了十袋鹽、五件鐵器——鹽袋的布標都是“一斤”,倒出來稱重,每袋都足有一斤;鐵器的刻度與實際重量也分毫不差,根本沒有所謂的“損耗”。昆山知縣看著證據,臉色慘白,當場承認是自己“為了完成征稅指標,故意少報重量”,並交出了私藏的稅收銀子。
“鹽鐵稱重器”的效果立竿見影,李逸立即下令,在江南各州府推廣,同時要求工部加快生產,儘快覆蓋全國。可他知道,光有“稱重器”還不夠,還需要一套完善的製度,確保每一筆稅收都能如實上報。
幾天後,李逸在蘇州府衙召開會議,宣布建立“鹽鐵稅收台賬製度”:“從今日起,各州府的官員,每月需上報三份文件——鹽鐵采購量報表,記錄從官營鹽場、鐵廠采購的鹽鐵重量;銷售量報表,記錄逸品軒及其他授權商家的銷售重量;征稅金額報表,記錄實際征收的稅收金額。這三份報表需相互印證,戶部會定期抽查,一旦發現數據不符,立即徹查,不僅要追繳稅款,還要追究相關官員的責任!”
為了確保製度落地,李逸還特意培訓了一批監管專員,讓他們熟悉台賬的填報流程和核查方法。在培訓會上,他拿著一份模擬台賬,逐頁講解:“大家看,這份采購量報表上,蘇州鹽場上個月供應了一萬斤鹽,銷售量報表上,逸品軒賣出了九千五百斤,剩下的五百斤是庫存,征稅金額報表上,按每斤三文稅計算,應該征收兩萬八千五百文稅。這三份數據必須一致,若是采購量一萬斤,銷售量卻報了一萬一千斤,或者征稅金額少了,就說明有問題。”
監管專員們認真做著筆記,其中一位年輕的專員問道:“李侍郎,要是地方官員偽造台賬,三份報表都填假數據,我們該怎麼查?”
李逸笑著回答:“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會從三個方麵核查:一是去鹽場、鐵廠核實采購量,二是去逸品軒查看銷售記錄,三是隨機抽取百姓進行調查,詢問他們購買的鹽鐵重量和價格。隻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假台賬就會被識破。從量稅的核心是‘透明’,隻有讓每一筆交易、每一筆稅收都公開可見,才能徹底杜絕偷稅漏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培訓結束後,“鹽鐵稅收台賬製度”在江南正式推行。地方官員們知道,這次的監管比之前嚴格得多,再也不敢輕易偷稅漏稅——昆山縣知縣被處罰後,其他州縣的官員更是引以為戒,每月都按時如實上報台賬,生怕被查出問題。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月後,江南各州府的稅收報表送到了李逸手中。看著報表上的數據,李逸終於鬆了口氣——江南的鹽鐵稅收較之前增長了三成,昆山、常州等之前存在“少報重量”問題的州縣,稅收都恢複了正常,地方官員偷稅漏稅的現象幾乎絕跡。更讓他高興的是,長安、洛陽的鹽鐵稅收也持續穩定增長,戶部傳來消息,國庫的鹽鐵稅收較改革前增長了五成,國庫收入進一步充實。
消息傳到長安,唐太宗在太極殿召開朝會,手裡拿著稅收報表,對滿朝文武說:“李逸在江南完善鹽鐵監管體係,推出‘鹽鐵稱重器’和‘稅收台賬製度’,不僅堵住了偷稅漏稅的漏洞,還讓稅收更穩定。自從鹽鐵改革推行以來,國庫收入日漸充盈,百姓也能買到平價鹽鐵,這都是李逸的功勞!”
滿朝文武紛紛附和,對李逸讚不絕口。戶部尚書更是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鹽鐵稅收的增長,為朝廷的其他新政提供了資金支持。臣建議,對李侍郎予以重賞,以激勵更多官員為朝廷效力!”
唐太宗點點頭,當即下令:“賞李逸黃金二百兩,綢緞一百匹,官升一級,任戶部尚書,繼續負責鹽鐵改革事務!”
遠在江南的李逸接到聖旨後,連忙躬身謝恩。他知道,這份賞賜不僅是對自己的認可,更是對鹽鐵改革的肯定。可他也明白,改革的路還沒走完,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比如偏遠州縣的鹽鐵運輸成本過高,需要朝廷給予更多補貼;部分百姓對“從量稅”還不了解,需要加強宣傳。
而此時,在長安的禦史台衙署裡,張柬之看著手中的稅收報表,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他雖被降為禦史中丞,卻一直關注著鹽鐵改革的動向,本以為李逸會在江南栽跟頭,沒想到,李逸不僅解決了阻力,還完善了監管體係,讓改革成效越來越顯著。他心中雖仍有不滿,卻也無力反對——如今滿朝文武都支持改革,唐太宗更是對李逸信任有加,他若是再公開反對,隻會引火燒身。
保守派的官員們也看出了風向——鹽鐵改革勢不可擋,繼續抵製不僅沒有好處,還可能被朝廷處罰。不少之前反對改革的官員,開始主動配合改革,有的甚至向李逸請教推廣經驗,想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儘快推行改革。保守派的勢力進一步受挫,再也無法對改革構成威脅。
夕陽下,李逸站在蘇州的碼頭上,望著往來的船隻——船上裝滿了貼著統一布標的鹽袋和刻有刻度的鐵器,正準備運往江南的各個州縣。他想起幾個月前,江南百姓在寒風中排隊買不到鹽的焦慮,再看看如今,百姓們能輕鬆買到平價鹽鐵,臉上滿是笑容,心中滿是欣慰。
“李侍郎,長安傳來消息,陛下讓您儘快回長安,商議在全國推廣‘鹽鐵稱重器’和‘稅收台賬製度’的事。”沈毅走到李逸身邊,遞過來一封書信。
李逸接過書信,笑著點頭:“好,我們明天就出發。”他知道,全國推廣的過程中,還會遇到新的問題,但隻要堅持“透明、公正”的原則,隻要心中裝著百姓,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江風拂過,帶著春天的暖意,李逸望著遠處的天空,眼神堅定——他要讓鹽鐵改革的春風,吹遍大唐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位百姓都能享受到改革的紅利,讓大唐的國庫越來越充盈,讓國家越來越富強。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