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冬雪初霽,清晨的陽光穿透雲層,灑在戶部衙門的庭院裡。薄薄的積雪覆蓋著青磚地麵,折射出晶瑩的光芒,朱紅色的廊柱在雪光與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亮。李逸身著深藍色的侍郎官袍,站在書房窗前,指尖輕輕拂過案上堆放的文書——這是他任戶部侍郎三年來的任期總結,每一頁都記錄著改革的點滴,每一組數據都承載著民生的期盼。
“三年了啊……”李逸輕聲感歎,目光望向窗外庭院中那棵老槐樹。三年前他初任戶部侍郎時,這棵槐樹還隻是枝椏稀疏,如今已枝繁葉茂,夏日能為庭院遮擋烈日,冬日雖葉落枝枯,卻仍透著一股堅韌的生機,正如他這三年的仕途之路,雖有挑戰,卻始終向前。
他隨手拿起最上方的一份文書,封皮上寫著“鹽鐵改革三年成效總結”。翻開細看,一組組數據映入眼簾:全國官鹽均價從改革前的每斤五十文降至三十文,降幅四成;私鹽交易從改革前的每月百起以上,降至近一年來的零記錄;鹽鐵稅收從改革前的每年一百五十萬貫,增至今年的兩百一十萬貫,增長四成,國庫因此充實了六百多萬貫。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百姓用上平價鹽鐵的笑容,是商家合規經營的安心,是地方官員貪腐減少的清明。
李逸想起三年前推動鹽鐵改革時的場景:保守派的阻撓、偏遠地區運輸的難題、商家對新政策的疑慮……每一步都走得艱難。是蘇瑤的支持,為他提供了衍生品創新的思路;是唐太宗的信任,為他掃清了朝堂上的障礙;是指導團隊的奔波,讓改革在全國穩步落地。如今再看這些成效,所有的辛苦都已化作值得。
他又拿起一份標著“西域商路貿易報告”的文書。自三年前聯合回紇擊退西突厥,恢複西域商路以來,大唐與西域的貿易額逐年攀升:第一年貿易額一百二十萬貫,第二年一百八十萬貫,今年已突破三百萬貫,較改革前增長兩倍。文書中還附著各地商棧的反饋:長安西市的西域香料店鋪從十家增至三十家,洛陽的玉石商人月盈利翻了一番,江南的絲綢通過商路銷往波斯,每匹售價較國內高出三成。
“商路通,則貿易興;貿易興,則民生富。”李逸喃喃自語,想起去年深秋在長安城牆看到的景象:西域商隊的駝鈴聲回蕩在街頭,波斯商人與大唐商販用手勢與簡單的漢話討價還價,天竺的棉花製成的衣物擺在店鋪最顯眼的位置……那是他見過的最生動的大唐繁榮圖景。
最後,他拿起一份邊緣略帶褶皺的文書,這是去年江南洪澇救災的總結。去年夏季,江南連降暴雨,淮河決堤,數萬百姓流離失所。當時朝廷上下都主張“撥款賑災”,但李逸卻提出“以工抵稅”的方案:組織災民修建水渠、加固堤壩、修繕道路,朝廷按日支付工錢,工錢可抵扣當年賦稅。這一方案不僅避免了災民坐等救濟的惰性,還解決了災後基礎設施重建的難題。最終,救災期間共修建水渠五十餘裡,加固堤壩二十餘處,沒有一名災民因饑餓流離,百姓們還自發為他立了“利民碑”,稱他為“救苦救難的李侍郎”。
文書末尾,附著江南道刺史的奏報:“李侍郎‘以工抵稅’之策,實為救災良計。今江南水利暢通,百姓安居樂業,此皆李侍郎之功也。”看著這段文字,李逸心中滿是溫暖——對官員而言,最大的嘉獎,莫過於百姓的認可。
“李大人,陛下已在太極殿召集百官,專等您前往商議任期考核之事。”戶部尚書王圭的聲音在門外響起,打斷了李逸的思緒。
李逸整理好文書,將其收入錦盒,快步走出書房:“有勞王尚書久等,我們這就過去。”
兩人並肩走向皇宮,一路上,王圭不住地稱讚:“李大人,這三年你在戶部的功績,滿朝文武有目共睹。鹽鐵改革、商路恢複、江南救災,哪一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陛下定會對你重重嘉獎。”
李逸笑著搖頭:“王尚書過獎了。若無陛下的信任與您的協助,我也難成此事。這功績,應是戶部上下,乃至整個朝廷的共同努力。”
說話間,兩人已抵達太極殿。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唐太宗高坐龍椅之上,案上擺放著李逸的任期總結文書。看到李逸進來,唐太宗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開口說道:“李逸,你任戶部侍郎三年,今日便將你這三年的功績,說與眾卿聽聽。”
李逸躬身行禮,而後緩步走到殿中,將三年來的工作一一稟報:“陛下,臣任戶部侍郎三年,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推動鹽鐵改革在全國落地,官鹽價格下降四成,私鹽絕跡,鹽鐵稅收增長四成,充實國庫;其二,聯合回紇擊退西突厥,恢複西域商路,大唐與西域貿易額增長兩倍,商貿繁榮;其三,去年江南洪澇,臣提出‘以工抵稅’救災,組織災民修水利、築堤壩,無一人流離失所,百姓安居樂業。此三事,皆賴陛下信任、同僚協助、百姓支持,非臣一人之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話音落下,殿內響起一片讚同之聲。吏部尚書杜如晦出列說道:“陛下,李侍郎所言屬實。鹽鐵改革讓百姓用上平價鹽鐵,商路恢複讓商貿繁榮,江南救災讓百姓安居,這三件事件件關乎國計民生,功績卓著,實乃我大唐之幸!”
兵部尚書侯君集也說道:“陛下,西域商路能恢複繁榮,李侍郎功不可沒。如今我大唐軍隊的戰馬,有三成來自回紇貿易,這皆得益於李侍郎當年的聯合之策。”
唐太宗聽著眾臣的稱讚,拿起案上的文書,語氣鄭重地說:“李逸任戶部侍郎三年,鹽鐵改革利民生,商路保護促貿易,防疫救災安百姓,三大功績,件件紮實,句句為民。朕自登基以來,便盼著能有更多像李逸這樣的官員,為國分憂,為民解愁。今日,朕決定,賜李逸紫金魚袋,以表嘉獎!”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一片驚歎之聲。眾人皆知,紫金魚袋是唐朝高級官員的榮譽象征,按製隻有三品以上官員才能佩戴,即便有特殊功績,也需皇帝特批。李逸如今隻是正四品侍郎,卻獲此殊榮,足見唐太宗對他的重視與信任。
內侍捧著一個精致的錦盒,緩步走到李逸麵前。李逸接過錦盒,打開一看,裡麵放著一個金色的魚袋,袋口綴著紫色的絲帶,做工精美,儘顯華貴。他雙手捧著錦盒,跪地謝恩:“臣多謝陛下恩典!此等功績,非臣一人之功,實乃陛下信任、同僚協助、百姓支持之功。臣定當再接再厲,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唐太宗笑著點頭:“起來吧。朕知道你謙遜,但你的功績,滿朝文武有目共睹,百姓也記在心裡。日後,戶部的財政改革事務,你可放手去做,朕會全力支持你。”
李逸起身,退回隊列之中。此時,站在武將隊列中的蘇定方,看著李逸手持紫金魚袋的身影,眼中滿是欣慰。他想起三年前,李逸初任戶部侍郎時,曾與他有過一次談話。當時李逸說:“蘇將軍,我雖出身白身,但定要在三年內做出一番功績,不辜負陛下的信任。”如今,李逸不僅兌現了承諾,還遠超預期。
更讓蘇定方感慨的是,三年前他曾暗中承諾,若李逸能在任期內功績卓著,便向唐太宗奏請,為他與蘇瑤賜婚。如今,李逸已獲紫金魚袋,深受陛下信任,百姓愛戴,正是履行承諾的時候了。他悄悄握緊拳頭,心中已有了打算——待今日朝會結束,便入宮向陛下稟報此事,了卻這樁心願。
朝會結束後,眾臣紛紛圍攏到李逸身邊,向他道賀。江南道禦史崔大人笑著說:“李大人,恭喜恭喜!獲賜紫金魚袋,這可是天大的榮譽啊!江南百姓若是知道了,定會為你慶賀!”
蜀地刺史柳大人也說道:“李大人,去年你提出的‘以工抵稅’之策,如今已在蜀地推廣,效果極佳。今年蜀地遭遇旱災,我們用此法組織百姓修水庫,既緩解了災情,又改善了水利,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李逸一一回應,心中滿是感激。他知道,這份榮譽不僅屬於他自己,更屬於所有支持改革、心係百姓的人。
離開皇宮時,雪又開始下了,一片片雪花輕柔地落在李逸的肩頭。他抬頭望向天空,雪花落在臉上,帶來一絲清涼,卻讓他心中倍感溫暖。三年來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閃過:鹽鐵改革時百姓的笑容,西域商路恢複時商隊的駝鈴聲,江南救災時災民的感激……這些畫麵,都成為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接下來,還要推進茶葉、絲綢的稅製改革,完善商貿聯盟的機製,讓大唐的經濟更加繁榮。”李逸輕聲自語,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知道,這隻是他仕途之路的一個階段,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與機遇等待著他。但他堅信,隻要始終秉持“民生為本”的初心,就一定能在大唐的盛世之路上,書寫出更多屬於自己的篇章。
而此時的蘇府,蘇瑤正站在窗前,看著窗外的雪景,心中滿是期待。她早已從父親蘇定方口中得知今日朝會之事,知道李逸定會獲得嘉獎。她手中握著一枚小巧的玉佩,這是去年李逸從西域帶回的和田玉,上麵刻著一個“瑤”字。想到李逸即將歸來,她的臉上露出了溫柔的笑容——她知道,屬於他們的故事,還將有更美好的篇章。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