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晨光剛穿透薄霧,碼頭上已擠滿了人。百姓們扶老攜幼,商戶們提著賬本,連泉州知府也帶著官員們早早等候——今日,是“逸品號”商船隊遠航歸來的日子。隨著東南風漸起,遠處海平麵上出現了十艘熟悉的船影,船帆上的“逸”字在陽光下愈發醒目,碼頭上瞬間爆發出歡呼聲,孩童們揮舞著彩綢,商販們點燃了鞭炮,劈裡啪啦的聲響回蕩在港口上空。
“回來了!‘逸品號’回來了!”人群中有人高聲喊道,百姓們紛紛向前湧去,想要第一時間看到船隊帶回的異域商品。
李逸與蘇瑤並肩站在碼頭的高台上,看著商船緩緩靠岸,眼中滿是期待。三個月前船隊出發時的擔憂,如今已被即將到來的喜悅取代。當趙剛、王勇等船長率先走下跳板時,李逸快步上前,與他們一一握手:“一路辛苦!能平安歸來,比什麼都好。”
“李大人放心,我們不僅平安回來了,還帶回了您想要的棉花種子與非洲象牙樣品!”趙剛笑著遞上一個賬本,“這是此次遠航的貿易清單,您過目。”
蘇瑤則走到船員身邊,遞上早已備好的熱茶與糕點:“大家一路顛簸,先歇歇,有什麼事稍後再說。”
接下來的幾日,泉州港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船員們將貨艙裡的貨物一一卸下:五百斤肉桂、三百斤丁香堆成了小山,香氣彌漫在整個碼頭;兩百件大食玻璃製品擺放在臨時搭建的展台上,其中帶有《古蘭經》經文紋樣的玻璃杯,因晶瑩剔透的質地與精美的花紋,引得百姓們紛紛駐足觀看;一百筐椰棗與無花果被分給商戶,香甜的果肉讓嘗過的人讚不絕口;最讓李逸在意的十袋天竺棉花種子,被小心地裝在陶罐中,貼上“江南棉田試種”的標簽,交由農科畢業生看管。
然而,在與船員們的深入交流中,喜悅漸漸被擔憂取代。這日傍晚,李逸在泉州知府的官驛設宴,邀請趙剛、王勇及幾位參與貿易的商戶代表。酒過三巡,王勇率先歎了口氣:“李大人,此次遠航雖收獲不小,卻也遇到了不少糟心事。我們在真臘的一個小港口停靠時,當地官員說我們的絲綢‘價值高昂’,要額外征收每匹十貫的‘港口使用費’,比正常關稅高了兩倍,若不繳納,就不讓我們卸貨。”
一旁的商戶代表張順也皺著眉說道:“是啊,李大人。我們在波斯與一位商人交易時,他用劣質的胡椒冒充上等胡椒,我們發現後找他理論,他卻仗著當地官員偏袒,不肯退換,最後隻能吃了這個虧,損失了近百貫銅錢。”
趙剛補充道:“還有更嚴重的!我們在返回途中,遇到一艘不明商船,偷偷運輸兵器與象牙製品——按大唐律法,兵器屬於違禁商品,私人象牙貿易也需報備,可那艘船既無文書,也不肯接受檢查,顯然是走私。若不加以監管,日後走私之風盛行,不僅會擾亂市場,還可能給海上貿易帶來風險。”
李逸放下酒杯,眉頭緊鎖。他原本隻關注航線拓展與貿易成果,卻忽略了海上貿易缺乏統一規範的問題——稅收不統一,會增加商人成本,最終導致商品漲價,百姓買單;外商欺詐不解決,會打擊大唐商人的積極性,影響貿易長遠發展;走私泛濫,則會破壞市場秩序,甚至威脅國家安全。
“海上貿易要長遠發展,必須有統一的規範與監管。”李逸語氣堅定地說道,“我決定,向陛下奏請在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分司’,專門負責管理海上貿易事務,解決這些問題,既保護商人權益,也保障百姓利益。”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讚同。張順激動地說:“若能設立專門機構,我們商人就能安心做貿易,再也不用怕被亂收費、被欺詐了!”
接下來的三日,李逸閉門謝客,在官驛中撰寫奏疏。他結合船員與商戶反映的問題,反複斟酌,最終在奏疏中提出三項核心舉措:
其一,統一稅收標準,製定《海上貿易稅則》。明確各類商品的關稅稅率:絲綢蜀錦、吳綾等)每匹征收五貫稅,瓷器青花瓷碗每個一貫、青瓷花瓶每個兩貫),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每百斤征收十貫稅,玻璃製品、異域水果等按價值的十分之一征稅。同時規定,各地港口不得額外征收“使用費”“管理費”等雜費,若有違規,商人可向市舶司分司舉報,朝廷將嚴懲相關官員。
其二,設立“商人權益保護所”,保障大唐商人利益。在廣州、泉州的市舶司分司內設立專門的權益保護所,配備熟悉貿易規則與外語的官員從技藝學院商科畢業生中選拔),為大唐商人提供貿易谘詢、合同審查服務;若遇到外商欺詐、當地官員偏袒等情況,權益保護所可出麵與外國港口交涉,要求賠償損失;還將建立“外商信用檔案”,對有欺詐行為的外商,禁止其在一年內與大唐商人交易。
其三,加強走私監管,設立“貨物查驗點”。在廣州、泉州港口的入口處設立查驗點,配備工科畢業生研發的“貨物檢測儀”可通過重量與密度判斷是否藏有違禁品),對進出港的商船進行嚴格檢查;明確違禁商品清單包括兵器、未經報備的象牙製品、奴隸等),若發現走私,輕則沒收商品、處以罰款走私金額的三倍),重則吊銷貿易資格,終身禁止參與海上貿易;還將聯合水師,在近海巡邏,打擊走私商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奏疏撰寫完畢後,李逸親自快馬送往長安。三日後,奏疏送達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在禦書房仔細閱讀,不時點頭——此前陸上貿易因有鹽鐵監管司、西域商路協調府等機構規範,秩序井然,而海上貿易因缺乏監管,問題漸顯,李逸的提議恰好切中要害。
“李逸做事,總是能想到長遠。”唐太宗笑著對身邊的魏徵說,“海上貿易日益繁榮,若不加以規範,不僅商人受損,百姓也會因商品漲價、假貨橫行受苦。設立市舶司分司,統一稅收、保護商人、打擊走私,既利於貿易發展,也能保障民生,實屬良策。”
魏徵躬身說道:“陛下英明。李逸此舉,既延續了他‘民生為本’的改革思路,也為大唐海上貿易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臣建議,儘快批準奏疏,並授權李逸選拔官員、製定細則,確保市舶司分司早日運作。”
次日早朝,唐太宗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宣讀了李逸的奏疏,隨後說道:“海上貿易關乎大唐民生與繁榮,李逸所奏甚合朕意!朕準你在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分司,由你全權負責選拔官員、製定《海上貿易管理條例》,所需人力、物資,朝廷優先調配。”
旨意傳到泉州時,李逸正在與蘇瑤商議人才選拔事宜。“技藝學院的商科畢業生熟悉貿易規則與記賬方法,工科畢業生懂航海與器械維護,醫科畢業生可負責船員健康檢查,這些人才正好能滿足市舶司分司的需求。”李逸指著學院的畢業生名單,對蘇瑤說。
蘇瑤點頭讚同:“我已讓人聯係學院,篩選出五十名優秀畢業生,其中商科二十人、工科十五人、醫科五人、農科十人負責檢驗異域作物種子)。他們都有實踐經驗,比如商科的陳默曾參與西域商路的貿易核算,工科的趙木匠熟悉船舶構造,派他們去市舶司分司,定能勝任。”
隨後,李逸親自前往長安,與這些畢業生麵談,確定了市舶司分司的官員架構:設“市舶使”一人由李逸推薦的戶部官員擔任),下轄“稅收科”“權益保護科”“監管科”三科,每科由兩名技藝學院畢業生擔任副科長,負責具體事務。
同時,李逸還製定了詳細的《海上貿易管理條例》,除了奏疏中提到的三項舉措,還增加了“船員權益保障”條款——要求商船必須為船員配備足夠的淡水、食物與藥品,不得克扣薪資;“商品質量標準”條款——明確大唐出口的絲綢、瓷器需符合質量要求,禁止以次充好,維護大唐商品的海外聲譽。
兩個月後,廣州、泉州的市舶司分司正式掛牌運作。在泉州的市舶司分司門口,張貼著《海上貿易稅則》與《違禁商品清單》,百姓與商人紛紛圍讀,臉上滿是欣慰。商戶張順拿著貿易合同,來到權益保護科,對官員說:“之前我在波斯被欺詐,隻能自認倒黴,如今有了你們,我們商人終於有靠山了!”
在港口的查驗點,工科畢業生陳舟正帶著船員使用“貨物檢測儀”檢查一艘商船。“這艘船申報的是‘香料五十斤’,但檢測儀顯示重量不符,打開貨艙一看,果然藏了十把未報備的彎刀。”陳舟將彎刀沒收,對商船船長說,“按條例,需處以三倍罰款,若再犯,將吊銷你的貿易資格。”
船長連忙認錯:“再也不敢了!以後一定遵守規則,絕不走私。”
市舶司分司運作一個月後,泉州港的貿易秩序明顯改善:稅收混亂的問題得到解決,商人的成本降低了一成;外商欺詐的案例減少了九成,大唐商人的信心大幅提升;走私活動幾乎絕跡,市場上的商品質量也有了保障。百姓們發現,原本價格高昂的香料,如今價格下降了兩成,能輕鬆買到;異域水果的種類也多了起來,椰棗、無花果成了街頭巷尾常見的零食。
這日,李逸與蘇瑤站在泉州港的了望台上,看著往來的商船有序停靠、接受檢查,商人與官員友好交流,百姓們在市集上挑選商品,臉上滿是笑容。“逸哥哥,你看,市舶司分司設立後,港口變得井然有序,商人安心,百姓受益,這就是你想要的‘規範貿易保民生’吧。”蘇瑤輕聲說道。
李逸點點頭,目光望向遠方的海麵,心中滿是憧憬:“這隻是開始。未來,我們還要在揚州、明州等港口設立市舶司分司,將規範貿易的範圍擴大到整個大唐沿海;還要與大食、天竺等國的港口建立合作,製定統一的海上貿易規則,讓大唐的海上絲路真正實現‘繁榮與規範並存’,為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市舶司分司的牌匾上,“規範貿易,保障民生”八個字在餘暉中熠熠生輝。遠處的海麵上,“逸品號”的新船隊正準備啟航,他們將帶著大唐的商品與規範的貿易規則,駛向更廣闊的海洋,為大唐的繁榮與民生的幸福,書寫新的篇章。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