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知識遠播,聲望加身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180章 知識遠播,聲望加身

第180章 知識遠播,聲望加身(1 / 1)

長安的臘月,寒風雖仍凜冽,卻擋不住知識傳播的暖意。《現代常識入門》在大唐境內熱銷的消息,如同春風般吹遍了城鎮鄉野,也讓李逸“知識傳播者”的聲望,從朝堂延伸至江湖,深入到每一個受益於這本書的百姓心中。

清晨的西市,早已恢複了往日的熱鬨。糧鋪的掌櫃王二叔,正拿著一本卷了邊的《現代常識入門》,對著賬本上的數字發愁。以往他用算籌記賬,每月盤點時總要花費一整天,還時常出錯。如今學了書中的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運算速度快了一倍,賬本上的數字清晰明了,再也不用為算錯賬頭疼。“李大人真是幫了我們大忙!”王二叔一邊在賬本上寫下“356+248=604”,一邊對隔壁布莊的掌櫃感歎,“以前總覺得讀書是學子們的事,沒想到這實用的知識,咱們商戶也能受益。”

布莊掌櫃笑著點頭,從櫃台下拿出一本同樣翻得破舊的教材:“可不是嘛!我家裁縫用書中的幾何知識量體裁衣,不僅節省布料,衣服也更合身,最近來做衣服的顧客都多了不少。百姓們現在都誇李大人,說他不僅能改良農具、造武器保家衛國,還能寫教材傳知識,是真正為百姓著想的‘民生之臣’。”

這樣的稱讚,在長安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聞。菜販們用阿拉伯數字快速計算菜價,農戶們參照書中的幾何知識丈量土地,甚至連街頭的孩童,也能跟著父母念出“1、2、3、4”的阿拉伯數字。《現代常識入門》不再隻是一本教材,更成了百姓生活中的“實用手冊”,而李逸的名字,也成了“實用知識”與“民生福祉”的代名詞。

在國子監的技藝科課堂上,學子們對李逸的崇敬更是溢於言表。十八歲的學子陳默,原本是長安城外的鐵匠之子,因家境貧寒,隻能在鐵匠鋪幫忙。半年前,他偶然得到一本《現代常識入門》,被書中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識深深吸引,便立誌報考技藝科,希望能係統學習實用知識,將來改良鐵匠工具,讓父親和工友們省力些。

“李侍郎就是我們的啟蒙導師!”陳默在課堂上,拿著教材向同窗們展示自己畫的杠杆設計圖,“以前我隻會跟著父親打鐵,以為這輩子隻能重複同樣的活計。是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工具還能這樣改良,原來知識能讓乾活變得更輕鬆。將來我一定要像李侍郎一樣,用知識幫助更多的工匠!”

像陳默這樣的學子,在技藝科還有很多。他們大多來自平民或工匠家庭,因《現代常識入門》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將李逸視為榜樣,立誌用實用知識改變自己的生活,也為大唐的發展貢獻力量。技藝科的報名人數,較去年增長了三倍,不少原本攻讀儒學的學子,也紛紛申請轉科,希望能學習更貼合民生的實用知識。

就連此前對李逸多有質疑的保守派官員,也不得不改變態度。國子監祭酒鄭修遠,在一次儒學研討會上,被學子們問及對《現代常識入門》的看法。他沉默片刻,緩緩說道:“此書雖用白話文寫作,與傳統典籍體例不同,卻傳播了有益民生的知識——工匠用其改良工具,農戶用其提升效率,學子用其啟蒙心智。李逸此舉,功不可沒。”

禮部侍郎崔玄齡,在一次巡查地方學堂時,看到學子們用阿拉伯數字快速運算,工匠們用杠杆原理搬運重物,也忍不住對隨行官員感歎:“此前我擔心此書誤導學子,如今看來,是我多慮了。實用知識能強民生、促發展,本就是治國之道的一部分。李逸能將這些知識整理傳播,確有遠見。”

保守派官員的態度轉變,讓李逸的聲望在朝堂上愈發穩固。唐太宗對李逸的認可,也從“軍事功臣”“商業能臣”,延伸到“知識傳播者”,多次在朝會上稱讚他“以知識惠民,以科技興邦”。

這日午後,內侍傳旨,召李逸前往大明宮禦書房見駕。李逸整理好官袍,快步前往大明宮。禦書房內,檀香嫋嫋,唐太宗正坐在書桌前,手中捧著一本翻得卷邊的《現代常識入門》,書頁上還標注著不少紅色的批注。

“陛下。”李逸躬身行禮。唐太宗抬起頭,笑著招手:“李逸,快過來坐。你這本書,朕最近一直在讀,裡麵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識,讓朕受益匪淺。”

他指著書中的杠杆原理批注,說道:“朕此前看工部修建宮殿,工匠們搬運巨石需動用數十人,便想起你書中的杠杆原理,讓他們嘗試用木杆與支點配合,沒想到隻需十人便能搬動,效率提升了數倍。還有兵部上報,造船師參照書中的浮力原理,改良了海船結構,新造的海船載重量比之前增加三成,且航行更穩,連遭遇小規模風浪也不易傾覆。”

李逸躬身謝道:“陛下過譽。知識的價值,本就在於應用於實踐,惠及民生。臣隻是將散落在民間與西域的實用知識,整理成冊,使其更易傳播。真正讓知識發揮作用的,是陛下的支持,是工匠與學子們的實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不必過謙。”唐太宗放下書本,語氣鄭重地說道,“此前你改良農具,解糧荒之困;革新商業,促經濟繁榮;研發火藥,助收複河西;如今又編寫教材,傳實用知識。你身上的‘大唐商聖’‘柱國都尉’稱號,皆是實至名歸。而現在,朕認為,你更擔得起‘知識傳播者’這一稱謂——你讓知識走出書齋,走進百姓生活,讓更多人因知識而受益,這是比軍功、商功更長遠的功績。”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未來,朕希望你能繼續編寫更多實用教材,涵蓋農學、醫學、工學等領域。比如農學,可整理各地的耕作經驗,結合節氣與土壤知識,編寫一本《農桑實用手冊》,幫助農戶提升收成;醫學方麵,可收集民間的藥方,結合病症診斷知識,編寫一本《民間醫方大全》,讓百姓能應對常見疾病;工學則可深入研究工具改良、建築技藝,助力手工業與建築業發展。朕會調撥皇家科學院的資源,全力支持你,讓大唐的學子、百姓,都能掌握有用的知識,讓大唐的科技、民生、軍事,都能更上一層樓。”

李逸心中滿是感動,起身躬身:“臣定不辱使命!臣會結合大唐的實際需求,編寫更多貼合民生的教材,讓知識真正成為大唐繁榮的基石。”

唐太宗滿意地點點頭,從書架上取出一枚金質的“弘文館待詔”印章,遞給李逸:“朕任命你為弘文館待詔,可自由查閱弘文館的藏書,無論是西域的異域典籍,還是民間的技藝圖譜,都可調用。另外,朕還準你在皇家科學院設立‘知識傳播司’,專門負責教材的編寫、印刷與推廣,確保知識能更快、更廣泛地傳播。”

李逸接過印章,印章入手沉重,卻也承載著唐太宗的信任與重托。他再次躬身:“臣謝陛下隆恩!”

離開禦書房時,夕陽正斜照在大明宮的宮牆上,將紅色的宮牆染成溫暖的金色。李逸沿著宮道緩緩走出,手中握著那枚金印,心中滿是堅定。他知道,《現代常識入門》的推廣,隻是知識傳播的第一步。未來,他要編寫的教材還有很多,要傳播的知識還有更廣——從田間地頭的農桑技巧,到工坊裡的工具改良,從百姓家中的常見病防治,到戰場上的武器革新,每一個領域,都需要實用知識的滋養。

他想起此前收到的天竺學者求見信與波斯工匠的感謝信,心中又多了一份期許——知識無國界,未來不僅要讓大唐的百姓受益,還要讓知識通過絲綢之路、海上貿易,傳播到更遠的國家,讓大唐的智慧,為世界的發展貢獻力量。

回到長安城內時,天色已近黃昏。西市的書坊“翰墨齋”前,依舊熱鬨非凡。夥計們正忙著從馬車上搬運剛印好的《現代常識入門》,書坊的門板上,貼著新的告示:“《現代常識入門》第五版已到貨,新增工匠實踐案例二十則,欲購從速!”

不少學子圍在書坊前,捧著剛買到的教材,在街邊的燈籠下認真研讀。一名學子指著書中的杠杆示意圖,對同伴說:“你看,若是將支點再靠近重物一些,是不是能更省力?明天我們去工坊試試!”同伴點點頭,拿出紙筆,當場畫起了改良設計圖。

不遠處的鐵匠鋪前,幾名工匠也圍在一起,討論著書中的知識。鐵匠張師傅拿著教材,對徒弟說:“咱們之前打造的風箱,總是費力,你看這杠杆原理,若是在風箱的拉杆處加一個支點,是不是能省不少力氣?明天咱們就試試改良!”徒弟興奮地點頭,眼中滿是期待。

李逸站在街角,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寒風依舊吹過街道,卻吹不散百姓對知識的熱情,吹不滅學子對未來的憧憬。他知道,知識的種子,已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或許此刻,這些種子還隻是小小的幼苗,但假以時日,在朝廷的支持、百姓的實踐、學子的傳承下,必將長成參天大樹,支撐起一個更繁榮、更強盛、更具活力的大唐。

夜色漸深,長安的燈火次第亮起,照亮了街頭巷尾研讀教材的身影,也照亮了大唐未來的希望。李逸轉身回家,腳步堅定——他的肩上,承載著知識傳播的使命;他的心中,裝著“科技興邦、知識惠民”的理想。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他知道,隻要一步一個腳印,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需要的地方,終有一天,會迎來滿天下的桃李芬芳,會見證一個因知識而變得更美好的大唐。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寫小說譜神曲,世界喊我文祖爹! 馬飛飛傳奇 南洋財閥:從香江製衣廠開始 都市超級鑒寶神瞳 傭兵之王之黎明之劍 九淵噬主 塵世凡心之一路飛升 錦繡燼:關東寒霜 胎穿七零:帶著靈獸成家屬院團寵 假夫妻要真離婚,冷麵兵王貼臉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