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八年的盛夏,蘇州茅草巷“磚石暖居”的喜訊傳遍大唐,各地州府紛紛上奏,請求儘快啟動本地貧民窟改造。李逸深知,試點的成功隻是起點,要讓十萬流民都能告彆破草房,必須將蘇州經驗轉化為可複製、能落地的“全國方案”。他立刻組織改造專班,將蘇州的房屋圖紙、施工標準、流民用工製度整理成冊,補充各地地形、氣候適配建議,彙編成《全國貧民窟改造指導手冊》,加急印刷後送往全國各州府。
手冊中,針對不同城市的特點給出了精準調整方案:長安作為都城,工坊密集,貧民窟改造需結合城市規劃,將民居建在西市、東市周邊的空閒地塊,方便流民就近就業;洛陽依洛河而建,水資源豐富,可在居民區旁修建一尺寬的小型水渠,既用於灌溉小院菜地,又能作為消防水源;成都多雨潮濕,需將房屋地基抬高三尺,采用“坡屋頂+寬屋簷”設計,加快雨水排放,避免地基浸泡;揚州河道縱橫,則可利用現有河道改造排水係統,減少改造成本。
“改造不是簡單複製,要讓每一處‘安居坊’都貼合當地百姓的生活需求。”李逸在全國刺史視頻會議逸品學院改良的簡易通訊裝置)上強調,“各地要在手冊基礎上,組織工匠、流民代表共同細化方案,確保房子既結實安全,又實用好住。”
七月初,全國貧民窟改造工程同步啟動。長安、洛陽、成都、揚州等二十個城市率先開工,施工現場一片火熱,流民們帶著對新家的期待,紛紛加入施工隊伍,昔日破敗的貧民窟,漸漸響起了叮叮當當的施工聲。
長安“西市巷”的改造現場,清晨的陽光剛灑向窪地,流民張大姐就帶著七歲的女兒丫丫來到工地。張大姐丈夫早逝,三年前家鄉遭遇蝗災,她便帶著丫丫逃到長安,靠在西市乞討為生,住的是用破布搭建的窩棚,冬天凍得瑟瑟發抖,夏天滿是蚊蟲。如今聽說改造工程招工,她第一時間報了名,被分到了雜工組,負責給工匠們遞工具、打掃工地。
“大姐,您家丫丫真乖,每天都跟著您來工地,不吵不鬨。”專班成員看到丫丫坐在工地角落,拿著樹枝在地上畫畫,笑著說道。
張大姐擦了擦額頭的汗,眼中滿是溫柔:“這孩子知道能住新家了,天天盼著。等搬進新家,我就去附近的逸品女紅坊做工——聽說那裡招繡娘,管吃管住,每月還能拿三貫錢。到時候,丫丫就能去女子學堂讀書,再也不用跟著我受苦了!”
丫丫聽到“讀書”兩個字,立刻抬起頭,大眼睛亮晶晶的:“娘,我要去學堂學認字,以後還要幫您繡花!”
張大姐笑著摸了摸丫丫的頭,手上的動作卻更麻利了。她知道,隻有好好乾活,才能早日住上新家,給丫丫一個安穩的未來。
洛陽“洛河邊”的改造工程中,流民老趙正拿著刨子,專注地打磨著一塊木板。老趙以前是老家有名的木工,因戰亂逃到洛陽,隻能靠撿廢品為生,手藝早已生疏。此次改造工程招募木工,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沒想到憑借紮實的功底,很快成為木工組的骨乾,負責製作房屋的門窗。
“老趙,您這手藝真地道!這窗戶框做得又方正又光滑,比我們這些專業工匠做得還好!”工部工匠拿著老趙做好的窗戶框,忍不住稱讚。
老趙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以前在老家,俺做的家具十裡八鄉都有名。沒想到到了洛陽,還能靠這手藝蓋新家。李大人給了我們安家的機會,我們得好好乾,把門窗做得結實漂亮,讓大家住得舒心!”
他還主動教其他流民木工技巧——誰的刨子用得不對,他就手把手糾正;誰打磨的木板不夠光滑,他就耐心講解訣竅。在他的帶動下,木工組的效率大幅提升,製作的門窗不僅美觀,還比設計要求更結實。
成都“錦裡巷”的改造現場,則充滿了應對多雨氣候的智慧。工匠們按照手冊要求,將房屋地基挖到三尺深,再用磚石砌築,抬高地麵三尺,確保雨水不會浸泡地基;屋頂采用“雙坡設計”,坡度比普通房屋陡三成,加快雨水排放;屋簷向外延伸一尺,避免雨水順著牆麵流進屋內。
“以前一到雨季,俺家的窩棚就漏得沒法住,隻能抱著被子在樹下躲雨。”流民老陳負責搬運磚石,看著工匠們抬高地基,激動地說,“現在地基這麼高,屋頂這麼陡,再也不用擔心漏雨了!以後下雨天,俺就能在新家安穩睡覺了!”
為確保全國改造質量統一,李逸延續了城市改革時的“巡查製度”,從改造專班中抽調三十名經驗豐富的成員,組成六個巡查小組,分赴各地檢查施工進度與質量。巡查小組不僅攜帶水平儀、抗壓儀等檢測工具,還會隨機走訪流民,收集他們對施工的意見。
在長安巡查時,小組發現西市巷有三戶房屋的屋頂青瓦鋪設不牢固,部分瓦片之間縫隙過大,雨天容易漏雨。巡查官員立刻找到施工負責人,要求全部返工:“青瓦必須按‘一搭三’的標準鋪設,瓦片之間要用水泥勾縫,確保每一片瓦都牢固,不能有半點馬虎!”施工負責人立刻組織工匠返工,直到所有青瓦都符合標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洛陽巡查時,小組發現洛河邊的兩座公共廁所清理不及時,糞便堆積,異味刺鼻。巡查官員當即與洛陽刺史協調,增加了四名保潔員,將清理頻率從每日兩次增加到三次,還在廁所旁種植了薄荷,減少異味。
在成都巡查時,小組發現有五戶房屋的地基高度僅為兩尺,未達到手冊要求的三尺。巡查官員立刻組織工匠加高地基:“成都多雨,地基不夠高,雨季很容易積水浸泡,必須加高到三尺,確保百姓住得安全!”工匠們連夜加班,將地基全部加高,還在地基外側砌築了防水坡,進一步增強防水效果。
巡查小組的嚴格監督,確保了各地改造工程的質量,也讓流民們更加安心。“有巡查大人盯著,俺們的新家肯定結實又安全!”不少流民看到巡查小組認真檢查,都放心地說道。
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半年過去。永徽九年的初春,全國首批二十個城市的貧民窟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昔日破敗的窪地、窩棚,如今變成了一排排整齊的磚石民居,街道乾淨整潔,配套設施齊全,每一處改造後的居民區,都被百姓們親切地稱為“安居坊”——長安的“長安安居坊”、洛陽的“洛河安居坊”、成都的“錦裡安居坊”、揚州的“運河安居坊”……每一個名字,都承載著流民對安穩生活的向往。
據統計,此次改造共完成五十處貧民窟改造,建成磚石民居兩萬套,解決了十萬流民的住房問題;配套建設公共水井兩百餘口、公共廁所一百餘座、下水道三百餘裡,實現了“住房、飲水、衛生”三大保障全覆蓋;同時,各地官府還為流民提供了三萬多個就業崗位,流民就業率從改造前的30提升到92,大部分流民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這日,李逸與蘇瑤一同來到長安安居坊,走訪流民家庭。剛走進安居坊,就看到乾淨的青石板街道兩側,排列著整齊的磚石民居,青瓦白牆,窗明幾淨;街道旁的楊柳樹抽出新枝,嫩綠的葉片在風中搖曳;公共水井旁,幾位主婦正一邊打水一邊聊天,笑聲清脆;小院裡,老人們坐在椅子上曬太陽,手裡拿著針線活;孩子們則在街道上追逐嬉戲,手裡拿著風車,歡快地奔跑。
“李大人,蘇姑娘,快到俺家坐坐!”張大姐看到李逸與蘇瑤,連忙熱情地招呼。她的新家是一套兩室一廳帶小院的民居,客廳裡擺放著新做的木質桌椅,主臥裡鋪著乾淨的被褥,次臥裡放著丫丫的小床,牆上還貼著丫丫在學堂畫的畫;小院裡開墾了一小塊菜地,種著青菜與蘿卜,旁邊還搭建了一個晾曬架,掛著剛洗好的衣服。
“大姐,您這新家真乾淨!丫丫呢?”蘇瑤笑著問道。
“在學堂呢!”張大姐臉上滿是笑容,“現在我在逸品女紅坊做工,每月能拿三貫錢,丫丫在女子學堂讀書,不用交學費,還管午飯。俺們娘倆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兩人又來到老趙的家。老趙的家裡擺放著他親手製作的家具——木質衣櫃、書桌、椅子,做工精致,充滿了生活氣息。“李大人,蘇姑娘,您看俺這家具,都是用eftover的木料做的,沒花一分錢。”老趙笑著說,“現在俺在洛陽的木工坊做工,每月能拿五貫錢,還收了兩個徒弟,日子過得踏實又舒心。”
走訪完幾家流民家庭,李逸與蘇瑤坐在安居坊的公共涼亭裡,看著眼前充滿生機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
“逸哥哥,你看,他們終於有了安穩的家。”蘇瑤輕聲說道,眼中滿是溫柔,“以前他們住的是破草房,現在住的是磚瓦房;以前他們靠乞討為生,現在靠自己的雙手掙錢;以前孩子們沒學上,現在能去學堂讀書。這一切,都是你一點點努力換來的。”
李逸握住蘇瑤的手,語氣堅定:“安居才能樂業。百姓是大唐的根基,隻有讓他們住得安穩,才能安心工作、生活,才能養育子女、孝敬老人,大唐才能真正繁榮。這次改造隻是開始,全國還有一百多處貧民窟,還有數十萬流民等著住新家。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推進改造,讓每一位流民都能住上乾淨的房子,過上幸福的日子。”
此時的大唐,不僅長安、洛陽、揚州等大城市的主乾道乾淨整潔,就連曾經破敗的城市邊緣,也煥發出新的生機。昔日的貧民窟,變成了充滿煙火氣的“安居坊”;流民們告彆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住進了堅固的磚石民居,有了穩定的工作與收入,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長安安居坊,每到傍晚,街道旁就會擺起小攤,有賣小吃的、有縫補衣服的、有賣日用品的,流民們下班後,帶著孩子在小攤上買點零食,或是在涼亭裡聊天,一派溫馨和諧的景象;在洛陽洛河安居坊,流民們會在洛河邊洗衣服、散步,有的還會撐著小船,在河裡捕魚,改善夥食;在成都錦裡安居坊,每到雨天,流民們再也不用躲雨,而是坐在家裡,看著窗外的雨景,做著手裡的活計,心中滿是安穩。
這場覆蓋全國的貧民窟改造工程,不僅改善了流民的生活環境,更凝聚了民心,讓百姓們感受到了朝廷的溫暖,感受到了大唐的繁榮與希望。它像一股暖流,流淌在大唐的每一個角落,為大唐的盛世增添了一抹溫暖而堅實的底色。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長安安居坊的磚石民居上,給青瓦白牆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澤。李逸與蘇瑤並肩走在街道上,看著流民們幸福的笑容,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在他們的努力下,大唐的每一位百姓,都將擁有安穩的家,都將過上幸福的生活,大唐的盛世,也將因此更加長久、更加輝煌。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