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卿稍安。”趙匡胤抬手止住殿內的議論,然後看著仍然跪著的陸子揚道:“陸卿家,你先起來,你麵前的這位是副宰相沈義倫,他說的話你也聽見了,你有什麼想說的?”
陸子揚本以為有唐朝那種萬國來朝的壯舉在前,此事應該很順利的通過,卻沒有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大臣反對,聽到其原因後才恍然大悟。
聽趙匡胤的意思是要自己和眼前這位白發蒼蒼,估計都有七十歲的老頭搞一場辯論會,他稍稍整理了下思路,拱手道:“原來是沈大人,不知沈大人還記得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嗎?”
“老夫當然記得,不過此事和開設市舶司有何關係?”沈義倫白發高高翹起,麵色不悅的回道。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時也有大臣反對,說勞民傷財,可運河開通後,江南漕運源源不斷輸往洛陽,國庫因此充盈,才有了後來的盛唐氣象。”
“開通市舶司進行海外貿易就如同這條大運河,它可以源源不斷的把南洋甚至是西洋的貨物轉運到我大宋。”
“再說大唐的教訓不在通商本身,而在監管失序與邊鎮權濫。安史之亂的根源是節度使手握重兵、朝廷管控乏力,並非胡商貿易所致;反倒是亂後西域商路斷絕,吐蕃、回鶻失去貿易之利,才加劇了邊地衝突,這恰是‘禁商致亂’的佐證”
“你說我大宋地大物博,這確實不假,但蠻夷之物真的就沒有用嗎?下官並不讚同。如果下官沒有記錯的話,治療箭傷效果極好的乳香、沒藥,和製作火藥箭和火球的硫磺、硝石便是來自波斯,隻是數量極少,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設市舶司並非求蠻夷之物,而是讓我朝瓷器、茶葉等物產走出去,把番銀、藥品、硫磺等這些急需之物換進來,軍隊的甲胄需要銅鐵,賑災的糧草需要漕銀。”
說到最後,陸子揚行禮道:“官家,最重要的一點,設市舶司可以極大的充盈國庫,又不用把稅賦攤派到農人身上,可以極大的減輕他們的負擔,這才是長治久安之法。”
眾人頓時議論紛紛起來。趙匡胤也想通了其中的關鍵,確實值得一試,點頭道:“陸卿家所言確實很有道理,誰還有異議?”
“等等,陸判官,如果是換回那些急需品還好說,但是要那些銀子乾嘛?如果我大宋的銀子越來越多,那豈不是意味著銀子越來越不值錢,物件肯定會越來越貴,這對我大宋有何好處?”沈義倫見情形不對,急忙說道。
咦!這人不簡單啊!竟然知道經濟學上的供求關係與物價穩定,見眾人不約而同的把目光盯在自己的身上,陸子揚微微一笑,解釋道:“沈大人才思敏捷,下官佩服。“銀子本身不能當飯吃,但若用對了地方,卻能有極大的好處。因為貨幣是流通的血脈,沒有足夠的貨幣周轉,再多的糧食布匹也很難流通起來。”
“額,下官打個比方。”見眾人似懂非懂,陸子揚思索了一下才道:“就像村裡王鐵匠的五兩銀子,若隻攥在手裡不用,確實買不來豬肉麵粉;可他用銀子雇人打鐵、買鐵礦,打出更多鋤頭換糧食,銀子流轉起來,手裡的東西反而越來越多。”
“我大宋的銀子如果從市舶司進來,並非堆在國庫當擺設。不如說我們賣出一匹錦緞得一兩銀子,用這一兩銀子能買十石米,十石米能養一戶農戶墾荒,農戶多產的糧食又能換成銀子買衣服等等。如此銀貨循環,銀子越多,流通越暢,百姓越富,國庫也將越充實。”
“所以銀子多了是否值錢,關鍵看物資是否充足,而非銀子本身有多少。”
“哦,就是比方說如今全國一年可以產出五千萬石糧食,市麵上一兩銀子可以買十石米,如果用流入的銀子開墾荒田,糧食的產量增加到一億石,那流入市麵上的糧食也就更多,此時即便有更多銀子流入,價格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是這個意思吧?”趙匡胤思索了一會說道。
“不錯,官家聖明。”陸子揚心悅誠服的說道。
趙匡胤麵有得色,起初自己也不以為然,卻想不到成立市舶司竟然有如此大的好處,這確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看著禦階下的陸子揚是越看越順眼,心中的憤怒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他咳了咳說道:“沈卿家,你還有何話說?”
“臣心悅誠服,無話可說。”沈義倫聽懂了趙匡胤的意思,自己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倒也乾脆,直接說道。
“諸位卿家對設立市舶司還有何異議?”
趙匡胤第一個讚成:“臣弟同意開設市舶司。”
“臣等附議。”
趙匡胤龍顏大悅:“好,朕決定設立市舶司,設市舶使一職,由三司負責調任,市舶司由市舶使、各州知州和各地的轉運使協同管理。地點嘛,就定在廣州。”看了陸子揚一眼稍稍猶豫了一下,說道:“薛卿家,市舶使的適合人選你們三司儘快擬個名單呈上來。”
“臣領旨。”薛居正出列道。心中明白,開設市舶司是陸子揚提出來的,他其實就是最佳的人選,官家的意思卻是把他排除在外,看來是想讓他常伴左右了,這小子發達了。
眾人也聽出了趙匡胤的意思,皆是又驚又羨的看了他一眼,弄的陸子揚一頭霧水。
“陸卿家,你回頭把如何開設市舶司的條陳報上來,越詳細越好。為了入宮方便,朕封你為侍讀學士,有什麼事也可以隨時向朕彙報。”
眾人嘩然,想不到官家竟然對他如此偏愛,侍讀學士雖然隻是虛職,但擔任此職務的無一不是官家最親近信任之人,看來官家打算重點培養此人了。
以後得好好巴結他。
喜歡宋韻流年請大家收藏:()宋韻流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