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金陵杏雨順天風_明末穿越,闖王一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末穿越,闖王一統 > 第19章 金陵杏雨順天風

第19章 金陵杏雨順天風(1 / 2)

四月的南京,梅雨纏綿不絕,如煙似霧,將整座六朝古都浸泡在氤氳水汽之中。秦淮河上畫舫穿梭,櫓聲欸乃,船頭懸掛的燈籠在霧氣中暈開團團暖光,宛如夢境中的星子。紫金山頭雲遮霧繞,層巒疊翠時隱時現。城內的青石板路被歲月和雨水打磨得光滑如鏡,倒映著白牆黛瓦、雕花木窗,以及偶爾經過的撐著油紙傘的行人。

巷弄深處,青苔在牆角、石縫間肆意蔓延,如同給這座古城繡上了墨綠色的滾邊,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泥土氣息、草木的清新,還有從人家院落裡飄出的淡淡檀香。這座見證了無數王朝興衰的古都,又一次站在了曆史的十字路口,而這場不尋常的梅雨,似乎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雲變幻。

戚睿涵正站在冒辟疆府邸那寬敞的回廊下,他身著一襲月白色的直身,這是冒辟疆為他準備的常服。他的手指無意識地輕輕劃過身旁朱紅廊柱上精美的纏枝蓮木雕,感受著那細膩的紋路和木材溫潤的質感。目光則投向庭院之中,那裡,幾株芭蕉在雨水的洗濯下綠得逼人,仿佛能滴下翠來。晶瑩的雨珠在寬大的葉片上滾動、彙聚,形成一顆顆飽滿的水銀,最終不堪重負地沿著葉脈滑落,在下方光滑的青石板上濺起一朵朵轉瞬即逝的細小水花,發出清脆而又單調的“嘀嗒”聲。

來到這個時代已經一月有餘,從最初的驚惶、迷茫,到後來憑借對曆史脈絡的熟知,冒險奔赴山海關,以一番關乎家族存亡、身後名節的肺腑之言,結合對未來局勢的精準“推測”,終於說動了那位手握關寧鐵騎的吳三桂,使其在命運的岔路口選擇了歸順李自成。隨後,他又輾轉南下,利用吳三桂的關係和自身對曆史的預知,力勸馬士英、史可法認清滿清殘暴,竭力推動南明朝廷摒棄與農民軍的舊怨,聯合一切可聯合的力量,共同應對那個即將席卷中原、帶來無數劫難的更大威脅——關外虎視眈眈的清政權。

“聯順抗清的詔書已下,”他心中默想,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在胸中湧動,“曆史的車輪,總算被我們合力撬動,暫時偏離了那條通往深淵的軌道。至少,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那些慘絕人寰的悲劇,或許有了避免的可能。”想到這裡,他深深吸了一口濕潤的空氣,那其中混合著泥土的腥甜、桂花的餘香、遠處傳來的炊煙氣息,還有一種屬於這個時代的、難以名狀的沉鬱。作為穿越者,他深知這僅僅是第一步,未來的道路依舊布滿荊棘,但此刻,在這靜謐的雨中庭院,他竟感受到了一絲久違的、仿佛偷來的寧靜。

身後傳來不疾不徐的腳步聲,打破了廊下的寂靜。戚睿涵收回思緒,轉頭望去,隻見冒辟疆手持一把桐油紙傘緩步走來。傘麵是素雅的淡黃色,上麵繪著幾叢墨蘭,清雅脫俗,與冒辟疆那溫文爾雅的名士氣質相得益彰。他年約三十,麵容清臒,目光溫和,身著天青色道袍,更顯風神俊朗。

“元芝兄,”冒辟疆嘴角含著一抹淺笑,語氣溫和地說道,“時辰差不多了,蕺山先生劉宗周今日在城南杏壇開講,據聞要論及‘華夷之辨’,這正是當下最緊要的議題。這等盛會,江南士子趨之若鶩,你我不可錯過啊。”

戚睿涵聞言,精神一振。他這個表字“元芝”,是吳三桂所贈,取“睿涵”之“睿”的諧音“瑞”,寓意靈芝祥瑞。起初他覺得這個表字過於文雅,但時間久了,在這必須融入的環境下,倒也漸漸習慣,甚至聽到彆人以此相稱時,會產生一種奇異的代入感。

“辟疆兄說的是,”戚睿涵點頭稱是,臉上露出期待之色,“蕺山先生乃海內人倫表率,其學以‘慎獨’為宗,品節高潔,今日能親聆教誨,實是幸事。尤其所講‘華夷之辨’,於眼下時局,更是金玉良言。”他這番話半是真心實意,半是順著這個時代文人交流的習慣。在他所學的曆史中,劉宗周是明末理學殿軍,氣節凜然,終在杭州失守後絕食殉國,其風骨一直為後世所景仰。如今能親眼見到這位傳奇大儒,讓他這個穿越者也不禁心生幾分追星般的激動。

兩人並肩穿過曲折的回廊,廊外庭院中的一株老桂花樹在細雨中靜靜佇立,墨綠的葉子被雨水洗得油光發亮,更顯精神。還未走到府門,就聽見一陣清脆如銀鈴般的笑聲傳來。隻見董小倩早已等在門房處,她今日顯然是精心打扮過,換了一身鵝黃色的襦裙,裙擺上用五彩絲線繡著細密的蝶戀花圖案,栩栩如生。頭發梳成了俏麗的雙環髻,插著一支簡單的梅花銀簪,淡施脂粉,明眸皓齒,顯得格外嬌俏活潑。見戚睿涵出來,她眼睛立刻彎成了好看的月牙,快步上前,將手中一把青竹為骨、棉紙為麵的油紙傘遞過來,聲音清脆地說道:

“戚公子,雨雖不大,但細細密密的,從城南杏壇回來路可不近呢,還是撐著傘好些,莫要淋濕了染上風寒。”她的話語中帶著毫不掩飾的關切,眼神亮晶晶的,仿佛盛滿了星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戚睿涵微微一怔,隨即含笑接過這把還帶著少女體溫和淡淡馨香的油紙傘,心頭不由得微微一暖。董小倩是冒辟疆妻董小宛的妹妹,性格天真爛漫,自他住進冒府以來,這位少女似乎就對他這個“來自北地的義士”格外好奇和親近。他能感受到那份朦朧的情愫,但身為穿越者,肩負難以言說的使命,使他始終不敢,也不能有太多回應。

這時,董小宛也從內院嫋嫋婷婷地走出。她身著淡紫色的褙子,下係月白色長裙,氣質溫婉如水,眉宇間帶著江南女子特有的柔美與書卷氣。她手中拿著一件疊好的青灰色披風,柔聲叮囑道:

“辟疆,元芝,路上小心。這幾日雨水連綿,聽說往城南去的有些路段泥濘難行,馬車也不好走。”說著,她走到冒辟疆身邊,細心地為他整理了一下原本就已很平整的衣領,動作自然流露出夫妻間的恩愛與默契,儼然一副賢淑主母的模樣。她又轉向董小倩,語氣溫和卻帶著幾分告誡:“小倩,今日杏壇講學,皆是飽學之士,你跟著去聽聽也好,但切記莫要太過跳脫,失了禮數,擾了先生講學。”

冒辟疆溫和地點頭,握住董小宛的手輕輕一拍:“夫人放心,我們聽了講學便回,你在家不必掛念。”

董小倩吐了吐舌頭,乖巧地應道:“知道啦,姐姐,我一定安安靜靜的。”

三人撐開傘,步入了府門外綿綿的雨幕之中。腳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浸潤得油光水滑,清晰地倒映著他們匆匆而過的身影、道路兩旁店鋪的幌子以及灰蒙蒙的天空。街道兩旁,店鋪陸續開張,夥計們忙著卸下厚重的門板,早點攤子冒出騰騰熱氣,包子、燒餅、豆漿的香味與潮濕的雨霧交融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畫卷。偶爾有馬車轆轆駛過,車輪碾過路麵的積水,濺起細碎的水花,引得路旁的行人慌忙躲閃。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躁動而又期待的情緒。街談巷議中,不時能聽到“北邊”、“清虜”、“順軍”、“聯盟”等字眼。顯然,朝廷聯順抗清的決策已經傳開,在這座江南都會激起了層層漣漪。

冒辟疆一邊小心地避開地上的水窪,一邊對戚睿涵說道:“元芝兄,聽聞今日劉宗周先生不僅要講‘華夷之辨’,恐怕還會對朝廷近日‘聯順抗清’之策有所評述。如今南京城內,對此策亦是眾說紛紜,有人拍手稱快,以為明智之舉;亦有人斥為權宜之計,甚至罵我等與流寇合流,忘了君父之仇。蕺山先生德高望重,若他能出麵肯定此策,於統一士林人心,當有莫大助益。”

戚睿涵點頭表示讚同,傘沿滑落的雨珠在他眼前形成一道細密的水簾。“辟疆兄所言極是。思想若不統一,行動便難一致。聯盟之事,非僅廟堂定策即可,更需天下士人同心,百姓認可。否則內耗不止,如何應對強敵?”他心中暗想,這其實就是後世所謂的“統一戰線”和“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大儒的一句話,往往比皇帝的十道詔書更能影響人心。

董小倩跟在兩人身側,努力聽著他們的討論,雖然有些地方不甚明了,但關於抗清的重要性,她是懂的。她忍不住插嘴問道:“姐夫,戚大哥,那位劉先生……是不是就是那位被稱為‘千秋正學’、連皇上都極為敬重的大儒?”

“正是,”冒辟疆語氣中帶著由衷的敬意,“蕺山先生學貫古今,品性高潔,立朝剛直不阿,乃是當今士林楷模。他的講學,往往能直指人心,引領一時之風氣。許多士子都以能聆聽先生教誨為榮。”

戚睿涵默默聽著,心中亦是波瀾起伏。在他所熟知的曆史線上,劉宗周最終是以絕食殉國的悲劇收場,其氣節固然可敬可佩,但也反襯出當時南明局麵的不可挽回。如今,因為自己這隻意外闖入的“蝴蝶”,曆史的河流已然改道,那麼這位悲劇英雄的命運,是否也能隨之改變呢?這個念頭讓他對即將到來的講學更加期待。

講學的地點設在城南的一處著名杏壇。此地曆史悠久,相傳是宋代一位大儒講學舊址,壇周圍種著數十棵頗有年頭的杏樹,此時杏花早已凋謝,枝頭掛滿了青澀的小果,掩映在翠綠的葉片中。細雨中的杏壇更顯古樸莊重,壇基由巨大的青石砌成,高出地麵數尺,四周立著雕刻雲紋的石欄,雨水順著石紋蜿蜒流下,浸潤出深色的水跡。壇前有一片開闊的場地,此刻早已是人頭攢動,不僅有身著儒衫、頭戴方巾的士子,還有不少布衣百姓,甚至能看到一些身著短打、顯然是市井之徒的人也冒雨前來,可見劉宗周名聲之盛。許多人沒有雨具,索性站在雨中,任由細雨打濕了衣衫,神情卻依舊專注。

壇上,一位清瘦矍鑠的老者正襟危坐,他身著深藍色直身,外罩一件玄色比甲,須發皆白,麵容清臒,皺紋如刀刻般深邃,但一雙眼睛卻炯炯有神,開闔之間精光閃動,仿佛能洞悉人心。他坐在那裡,自有一股淵渟嶽峙的宗師氣度,令人心生敬畏。這便是名滿天下的劉宗周。老者身旁和壇下前方,坐著或站立著不少氣質非凡之人,冒辟疆一邊尋找合適的位置,一邊低聲為戚睿涵一一指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芝請看,那位身著月白道袍,麵容清俊,正與身旁人低語者,是方以智密之先生,他博學多才,不僅精通經史,於格物、天文、地理乃至醫藥之學亦有深究;他旁邊那位麵容清臒,目光沉靜,專注聆聽者,是黃宗羲梨洲先生,其學問深邃,尤精史事與製度,見解往往發人深省;再往右那位神情嚴肅,腰板挺直者,是陳貞慧定生先生,複社四公子之一,性剛直,重氣節;還有那位獨自站在那棵老杏樹下,凝望雨絲,麵露憂思之色的,是顧炎武亭林先生,他近日才從北方南來,親曆亂離,其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可見其經世之誌……”

戚睿涵順著冒辟疆的指引望去,心中震撼難以言表。方以智、黃宗羲、顧炎武、陳貞慧……這些以往隻在曆史教科書和學術著作中看到的的名字,這些照亮了中國十七世紀思想星空的巨擘,如今竟活生生地齊聚眼前。他能看到方以智偶爾側頭與身旁人低語時眉宇間的睿智,黃宗羲聆聽時那仿佛能穿透表象的沉靜目光,顧炎武凝望雨絲時那飽含家國之痛的側臉……這一刻,他無比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置身於明末這個思想激蕩、巨人輩出的時代,而他,一個來自未來的靈魂,正在親身參與並試圖改變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一種混合著激動、榮幸與沉重責任感的情緒,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講學在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中開始。劉宗周的聲音並不洪亮,甚至有些低沉,卻異常地清晰沉穩,仿佛帶有某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能輕易地穿透綿綿雨絲,落入在場每一個人的耳中,撫平了場中細微的嘈雜。

“今日老朽欲與諸君論《大學》之道,首在‘誠意正心’……”老者從儒家最基本的經典談起,由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再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娓娓道來。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卻又絕不迂腐,能將精微的義理與日常人倫、當下時勢相結合,講得明白透徹,發人深省。壇下鴉雀無聲,唯有雨打杏葉發出的沙沙聲,如同為老者的講學伴奏。

戚睿涵凝神細聽,雖然其中一些理學概念對他這個現代人來說有些隔閡,但劉宗周所強調的內在道德修養與外在事功的統一,以及對“慎獨”、“誠意”的極致追求,依然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與後世那種純粹知識化的學術研究迥然不同,這是一種將學問與生命、與家國天下緊密相連的活的智慧。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劉宗周的話鋒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轉向,如同溪流彙入大江,自然而然地觸及了當下最緊迫的現實。

“然,《大學》之道,始於修身,終於平天下。而今之天下,何如也?”老者的聲音帶上了一絲沉痛,目光掃過台下眾人,仿佛在叩問每個人的心靈,“老夫今日,欲與諸君再論‘華夷之辨’。”此言一出,場中氣氛瞬間變得更加凝重,所有人都知道,今日講學的高潮即將到來。

“夷狄之所以異於華夏者,非獨血胤相貌之殊,更在禮義廉恥之有無,在君臣父子之綱常是否維係。”劉宗周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種悲憤之情,“今清虜肆虐關外,虎視中原,所過之處,屠城戮民,毀我衣冠,壞我倫理,強我百姓剃發易服,此實乃披發左衽、不通教化之禽獸,與我華夏文明有不共戴天之仇!昔孔子作《春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然清虜之行,非但不能進於中國,反欲使中國倒退為夷狄,此乃孟子所謂‘率獸食人’者也!”

壇下頓時響起一片憤慨之聲,有人扼腕,有人歎息,更多的人眼中燃起了怒火。戚睿涵看到身旁不遠處一個年輕士子,聽聞“屠城戮民”四字,臉色瞬間變得慘白,緊緊攥住了拳頭,指甲幾乎要掐進肉裡,眼中更是幾乎要噴出火來;另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則不住地搖頭歎息,用衣袖偷偷擦拭著眼角。這些真實而強烈的反應,讓來自後世的戚睿涵深刻地感受到,清軍在北方製造的一係列屠城慘案,如濟南之屠、畿南之屠等,消息傳來,在江南士民心中留下了多麼深刻和鮮活的創傷,那種恐懼與仇恨,是真實而熾烈的。

劉宗周待眾人情緒稍平,用更加沉穩的語調繼續說道:“近日,陛下明詔天下,聯順抗清,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權衡利弊之舉也。或有論者以為,”他目光如電,掃過台下,仿佛在回應那些潛在的質疑,“順賊李自成輩,曾逼死先帝,毀我陵廟,踐踏社稷,罪在不赦,焉能與之聯合?”

這話無疑說出了在場不少人心中的疙瘩,壇下響起一陣竊竊私語。有人點頭表示這正是其心中所慮,也有人麵露不解,等待先生的下文。

“然,”劉宗周語氣一轉,聲音斬釘截鐵,“李自成、張獻忠輩,究是漢家子民,其行雖悖逆,其類猶同。譬若兄弟鬩於牆,雖一時忿爭,終屬一家之事。而清虜,外族也,凶殘暴虐,誌在亡我種姓,絕我文明,此乃夷狄窺伺中國,欲行傾覆之禍,是關乎天下興亡、華夷生死之大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者站起身來,身形雖清瘦,卻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他的目光緩緩掃過台下每一張麵孔,聲音洪鐘大呂般響起:“是故,《春秋》之大義,在於尊王攘夷;今日之急務,在於合諸夏之力,共禦外侮。陛下此詔,忍小憤而顧大局,暫擱內部之私怨,以應對種族存亡之公仇,實為家國大義所在!”

他停頓了片刻,讓眾人消化這番石破天驚的言論,然後以更加凝重的語氣強調:“綱常倫理,固不可廢。忠君愛國,士人之本分。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華夏傾覆,神州陸沉,則綱常何存?倫理焉附?文明誰繼?聯順抗清,非忘君父之仇,乃存天下之義也;乃保華夏衣冠、文明血脈不得已而為之舉也。望諸生明辨是非,體察時艱,暫擱門戶之見,同心戮力,以衛我華夏社稷,護我孔孟之道。”

這一番論述,引經據典,卻又跳出窠臼,既堅守了儒家的根本義理華夷之辨),又賦予了其在新時代下的現實意義和靈活性聯合內部共同敵人),將“忠君”的範疇,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到了“保天下”、“衛文明”的更高層麵。壇下靜默了更長的時間,眾人都在咀嚼這番話的分量。隨即,如同堤壩決口,爆發出陣陣讚同和議論之聲。

方以智率先起身,向壇上拱手,清朗的聲音響起:“蕺山先生所言,振聾發聵,實為救時之良藥。學生以為,今日之聯順抗清,猶如南宋聯金抗蒙,雖是與虎謀皮,前車可鑒,然勢格禁然,不得不為。當務之急,在於抗清,此乃天下共識。”

黃宗羲也緩緩起身,他聲音不高,卻極具分量:“蕺山先生之論,學生深以為然。內部鬩牆,徒使親者痛,仇者快。學生近日研讀史書,見曆代興亡,莫不因內部分裂、攻伐不休而致外敵入侵,如西晉之八王之亂,北宋之新舊黨爭。今當以此為鑒,摒棄前嫌,一致對外。”

陳貞慧情緒激昂,高聲道:“複社同仁,願遵蕺山先生教誨,以抗清大業為重,同心協力,共赴國難!”

就連一直沉默立於樹下的顧炎武,在眾人的注目下,也終於緩緩點頭,麵露深思之色。他後來對身旁的友人低聲感歎道:“蕺山先生此論,雖出權宜,實為救時之唯一正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今日方解其深意。”他這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雛形議論,雖聲音不大,卻也引起了附近一些人的共鳴。

冒辟疆顯得頗為激動,他轉向戚睿涵,壓低聲音道:“元芝,你聽見了嗎?蕺山先生這一番話,引據經典,貫通時勢,可謂定鼎之論。有他登高一呼,江南士林人心可定矣。前日我與你提及的那幾位對聯盟心存疑慮的友人,今日之後,想必都會轉變態度,至少不會再公開反對。”

戚睿涵心中亦是感慨萬千。他來自後世,深知建立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劉宗周今日這番言論,無疑是從思想層麵、從儒家義理的高度,為這條戰線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輿論背書。這比單純的政令或利益勸說,效果要深遠得多。他點頭回應,語氣中帶著欽佩:“是啊,辟疆兄,蕺山先生洞悉時局,胸懷天下,非尋常拘泥不化之腐儒可比。能親耳聆聽教誨,感受此等風骨與見識,實乃三生有幸。”

董小倩在一旁也聽得心潮起伏,她悄悄拉了拉戚睿涵的衣袖,仰起臉,眼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悄聲問道:“戚大哥,這位老先生說得真好,道理我都聽明白了。隻是……隻是我聽說北方的清兵很是凶殘,騎射厲害得很,我們……我們真的能打贏嗎?”

戚睿涵看著少女那清澈眼眸中映出的擔憂,心中不由得一軟,用一種儘可能堅定而溫和的語氣說道:“清兵雖強,但我華夏地大物博,人心未死。隻要天下人,無論是士人、農民、工匠,甚至是曾經的對手,都能像蕺山先生所說的那樣,暫擱爭議,同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事在人為。”他這番話,既是對董小倩的安慰,也是對自己信念的重申。

講學持續了近兩個時辰才宣告結束。期間,天空中的細雨時停時續,杏樹葉片上的水珠不時滴落,在青石板上暈開一圈圈深色的水跡。然而,士子們卻久久不願散去,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方才劉宗周的言論。有人慷慨激昂,揮斥方遒;有人憂心忡忡,分析時局;但整體的氛圍,已經明顯地從之前的疑慮、分歧,轉向了傾向於支持聯順抗清的決策。思想的河流,在劉宗周這座“巨擘”的引導下,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彙聚。

劉宗周在幾位弟子的簇擁下,緩緩走下杏壇,臉上略帶疲憊,但眼神依然清澈銳利。他的目光偶然掃過站在冒辟疆身側的戚睿涵,見他雖年輕,但氣度沉靜從容,眉宇間自有一股不同於尋常書生的堅毅之氣,且能與冒辟疆這等名士並肩而立,便心生些許好奇,駐足問道:“辟疆,這位少年俊彥是?老夫觀其氣度,似乎不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冒辟疆忙引見道:“回先生,此乃晚生摯友,戚睿涵,字元芝,乃北地義士,智勇兼備。此前於山海關、朝堂之上,於推動聯順抗清之事,多有奔走斡旋之功。”他沒有提及戚睿涵具體的“穿越者”身份和那些看似未卜先知的建議,隻強調了其“義士”身份和功勞。

劉宗周眼中閃過一絲訝異,更加仔細地打量了戚睿涵一番。見他年紀雖輕,但在自己目光注視下並無尋常年輕人的緊張或諂媚之態,舉止從容不迫,執禮甚恭卻又不卑不亢,便撫須問道:“哦?戚小友年紀輕輕,便心係天下,奔走國事,實屬難得。不知小友師從何人?亦讀聖賢書否?”

戚睿涵恭敬地行了一禮,態度坦誠地說道:“回蕺山先生,晚生愚鈍,出身寒微,並無固定師承,於聖賢經典,不過略知皮毛,不敢妄言精讀。唯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理,常懷報國之誌。如今國難當頭,故不敢惜身,略儘綿薄之力而已。”他巧妙地將顧炎武日後名言提前說出,既符合語境,又顯得自然。

這話一出,劉宗周眼中讚賞之色更濃,他重複了一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言雖質樸無華,卻深得我儒家入世濟世之精義。將家國重擔置於每一個個體肩上,大有孟夫子‘民為貴’之遺風。說得好!”他轉向冒辟疆,語氣中帶著肯定,“辟疆啊,你這位友人年紀雖輕,然見識不凡,心係家國,身體力行,孺子可教,他日必成棟梁之材。爾等當互相砥礪,共赴時艱。”

他又對戚睿涵勉勵了幾句,無非是勉其保持此心,努力向學,為國效力之類,這才在眾人敬仰的目光護送下離去。能得到這位當世大儒的公開肯定和勉勵,戚睿涵心中也頗為受用,這對他今後在南京士林中的活動,無疑大有裨益。董小倩在一旁,更是與有榮焉,看向戚睿涵的目光中,那欽佩與仰慕之意,又不知不覺地深了幾分。

回府的路上,三人的話題依然圍繞著剛才的講學。冒辟疆顯得尤為興奮,臉上的陰霾似乎都被這場雨和這場講學洗去了不少:“元芝兄可能不知,劉先生平日深居簡出,極少公開講學,即便講學,也多是闡發經典微言大義,極少如此明確地論及時政,表明立場。今日他能不顧非議,登壇疾呼,明確支持聯盟之策,對穩定江南人心,凝聚士林力量,實有莫大助益。我等先前之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戚睿涵點頭稱是,但目光卻投向了遠處煙雨朦朧中若隱若現的城牆輪廓,語氣變得有些深沉:“思想統一,確是當務之急,蕺山先生登高一呼,效果顯著。不過……”他略作停頓,“辟疆兄,你看這南京城內,雖議論紛紛,終究還是一派歌舞升平,秦淮河上畫舫依舊,市井之間交易如常。這份祥和,或許隻是這場巨大變革的表象,或者說,是江南一隅的暫時寧靜。真正的考驗,恐怕還在北方,在即將到來的刀兵相見之中。”

他的思緒仿佛已經飛越了千山萬水,落在了那片更為廣闊也更為酷烈的土地上。冒辟疆聞言,臉上的興奮之色也漸漸收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凝重:“元芝兄所慮極是。廟堂定策,士林清議,終需沙場見真章。隻望北地將士,能不負我等期望……”

仿佛是為了印證戚睿涵的話,就在他與冒辟疆於南京杏壇聆聽劉宗周講學的幾乎同一時刻,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北京城中,另一場關乎聯盟能否真正落地、直接影響曆史走向的緊張會談,正在大順政權的心臟——武英殿內進行。

……


最新小说: 一朵破爛奇葩開在修仙界 從葬龍淵開始吞噬 武破極境 契約成婚:陸少掌心嬌甜又野 再婚日常 緬北之價 帶狼祖宗混七零,姑奶奶多項全能 星際擺爛王:我的機甲全靠撿 我的丹田裡有個反應爐 羅小黑:開局十二符咒,我為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