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殘陽如血,新芽暗生_明末穿越,闖王一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末穿越,闖王一統 > 第82章 殘陽如血,新芽暗生

第82章 殘陽如血,新芽暗生(1 / 2)

南京城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儘,焦糊與血腥的氣味混雜在初冬清冷的空氣中,如同無形的幽靈,在斷壁殘垣間久久徘徊。昔日槳聲燈影、笙歌不絕的秦淮河,如今隻剩下歪斜的橋墩、坍塌的畫舫碎片,以及漂浮著焦木、破布甚至不明殘骸的渾濁河水,在黯淡天光下泛著令人心悸的油光。河水嗚咽著流過殘破的城郭,仿佛在為這座飽受蹂躪的古城低泣。

街道上,明軍士兵與自發組織的民夫們如同沉默的蟻群,在瓦礫堆中艱難地清理著。他們用簡陋的工具,甚至徒手,搬開燒得焦黑的梁柱,挪動破碎的磚石。每一次挖掘都小心翼翼,既希望能找到生還者,又害怕觸目所及皆是慘狀。收斂屍體的工作更是沉重得讓人窒息。

雙方戰死者的遺體糾纏在一起,往往需要費力才能分開。明軍的號衣與清軍的棉甲都被血汙浸透,凍結在一起,難以辨認。一車車的殘破軀骸被運往城外匆忙挖掘的巨大土坑,車軸因超重而發出“吱呀呀”的呻吟,碾過被火炮和炸藥蹂躪得坑窪不平的石板路,那聲音不似碾在路上,倒像是碾在每一個幸存者的心頭,沉悶而刺痛。

偶爾有尋親的百姓,他們麵容枯槁,眼神空洞,像遊魂般在廢墟間穿行。一聲聲帶著絕望期盼的呼喚,在寒風中飄散。回應他們的,往往隻有呼嘯而過的、帶著刺骨寒意的風,卷起地上的灰燼打著旋兒,或是其他正在廢墟中翻找的、同樣麻木的眼神對視。

一場慘勝之後,整座城市並未因擊退強敵而歡呼雀躍,反而沉浸在一種巨大的、幾乎要將人壓垮的疲憊與創傷之中。雖非萬籟俱寂——還有清理的聲響,還有零星的哭泣——但那份劫後餘生的、帶著巨大空茫的寧靜,卻比任何喧囂都更能刺痛人心,仿佛城市本身也在默默舔舐著深可見骨的傷口。

紫禁城內,亦是狼藉一片。雖然主體建築得以保全,但宮牆上密密麻麻殘留的箭簇鑿痕,以及某些殿宇被清軍火矢燎黑、熏得烏黑的窗欞與鬥拱,無不昭示著不久前的這裡,也曾直麵刀兵之險,皇權的威嚴在生死搏殺麵前顯得如此脆弱。

弘光皇帝朱由崧坐在略顯空蕩、甚至有些清冷的乾清宮寶座上,身上明黃色的龍袍似乎也未能給他帶來多少暖意。他臉上早已不見了城池初守時那短暫即逝的、近乎虛脫的喜悅,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幾乎無法掩飾的憂慮與後怕。龍袍寬大的袖口之下,他的手指不受控製地微微顫抖著,南京城牆下那震耳欲聾的喊殺聲、衝天而起將夜空染成詭譎橘紅色的火光、以及多鐸在望遠鏡中那誌在必得、充滿凶戾之氣的目光,如同夢魘般仍在眼前盤旋不去,讓他寢食難安。

“陛下,”兵部尚書史可法越眾而出,他的聲音沙啞得厲害,如同破舊的風箱。他甚至連盔甲都未曾卸下,上麵布滿了刀劍劃痕和乾涸的血跡,肩頭處厚厚的繃帶仍在隱隱滲出血漬,躬身奏道,“清軍雖暫退,然其主力未損,元氣未傷。據探馬報,多鐸已退至鎮江一帶收攏兵力,擄我沿岸百姓,搜刮糧草,其勢猶存。反觀我南京,城防損毀嚴重,多處城牆坍塌,火炮損毀十之七八,軍民疲敝至極,傷亡慘重,倉廩中糧草軍械亦消耗甚巨,難以為繼。若虜騎休整完畢,去而複返,恐…恐難再複今日之守啊!”最後一句,他幾乎是咬著牙說出來的,帶著深深的無力感。

朱由崧聞言,身體不易察覺地瑟縮了一下,仿佛那無形的危險已經迫在眉睫。他環視殿內群臣,見眾人大多麵帶倦容,眼神中藏著驚魂未定,甚至有人在他目光掃過時下意識地低下了頭。這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恐懼,讓他心中那份潛藏已久的去意更加堅定。“史愛卿所言,字字珠璣,正是朕之所憂。”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沉穩一些,卻仍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音,“南京,乃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地,是我大明之根本,天下矚目之所在。然…然經此一劫,城牆殘破,人心浮動,已不宜即刻再為鑾駕駐蹕之所。強虜環伺,朕一身安危係於天下,豈能久處危牆之下?”

他頓了頓,觀察了一下眾人的反應,見無人立刻反對,便繼續道:“為江山社稷計,為長遠抗清計,朕意已決,暫移駕南昌。南昌地處江西腹地,水網縱橫,易守難攻。一則可避虜鋒之銳,使朕得以安穩籌劃;二則可借江西豐沛之糧餉,休養生息,重整旗鼓。待南京城防修複,江南局勢穩定,虜患稍息,再行回鑾不遲。”

這個決定,其實並未引起太多激烈的爭議。事實上,南京保衛戰慘烈的景象早已嚇破了許多勳貴大臣的膽,他們暗中收拾細軟、轉移家產的行動早已開始,隻等皇帝率先提出這個“明智”的選擇。遷都避禍,在此時看來,是保全性命與延續朝廷最直接、也最體麵的辦法。很快,具體的遷蹕事宜便在一種壓抑而匆忙的氛圍中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宮裡宮外,車輛騾馬穿梭不息,裝箱打包之聲不絕,透著一股樹倒猢猻散的倉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數日後,南京城外碼頭。寒風掠過寬闊的江麵,激起層層白浪,拍打著岸邊的礁石和停泊的船隻,發出嗚咽般的聲響。戚睿涵和董小倩並肩而立,望著江麵上那些忙碌穿梭的、顯得格外龐大的官船。船上正在緊張地裝載著皇室成員、後宮嬪妃、百官以及重要的文書典籍、宮廷珍寶。碼頭上人來人往,喧鬨中卻透著一股難以言說的悲涼,仿佛這不是一次戰略轉移,而是一場大規模的逃亡。

史可法與黃得功特意前來送行。史可法走上前,伸出那雙布滿老繭和凍瘡的手,緊緊握住戚睿涵的手。這位一向以剛毅頑強著稱的兵部尚書,此刻眼中也流露出極其複雜的情緒,有感激,有遺憾,有囑托,更有深沉的悲愴:“元芝,此次南京能守,堪稱奇跡。多虧了你與李院使殫精竭慮,在萬難之中研發出那防治瘟疫的疫苗與諸多防護之物,穩定了軍心民心,避免了更大的傷亡。更賴你等與黃將軍及諸位將士,同心戮力,血戰不退,方能在城頭頂住虜酋一次又一次的猛攻。你以書生之身,親冒矢石,獻策良多,陛下與朝廷,皆感念你的功績。”他的聲音低沉而懇切,“此去西京,路途遙遠,關山阻隔,萬望保重。朝廷…離不開你這樣的棟梁之才。”

戚睿涵看著史可法那比之前更加憔悴枯槁的麵容,以及肩上那仍在滲血的繃帶,心中敬意與酸楚交織翻湧,幾乎難以自持。他用力回握史可法的手,語氣誠摯:“史公言重了,晚輩愧不敢當。史公您才是真正的國之柱石,擎天之木。沒有您與黃將軍身先士卒,日夜督戰,以浩然正氣鼓舞三軍士氣,沒有您統籌全局,穩定後方,南京城早已不保。如今您又不顧傷勢,堅守危城,主持善後,安撫百姓,此等勞苦功高,忠勇蓋世,才是真正令人感佩。還請史公、黃將軍務必珍重萬千。清軍雖退,其心不死,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江南防務,維係人心,仍需倚仗二位力挽狂瀾!”他這番話,不僅是客氣,更是發自內心的敬佩與擔憂。他知道,史可法選擇留下,意味著選擇了與這座傷痕累累的城市共存亡,選擇了最艱難、最危險的道路。

一旁的黃得功聞言,豪邁地拍了拍胸甲,發出“砰砰”的沉悶響聲。他雖然也麵帶難以掩飾的疲色,眼窩深陷,但眼神依舊如同鷹隼般銳利,聲音洪亮:“戚公子放心,南京城我們都能守住,還怕他多鐸再來?有我黃闖子在,必不叫韃子再越雷池一步。你們回到西京,也請轉告李大帥,我大明的將士,不是泥捏的,更有血性。抗清之師,絕非任人揉捏之輩!”他語氣直爽,甚至帶著幾分粗豪,但在這特殊時刻,反而顯得格外坦蕩和令人安心。

董小倩也上前一步,向史可法和黃得功抱拳行禮。她一身利落的勁裝,外罩禦寒的披風,雖經連日苦戰,風塵仆仆,臉色略顯蒼白,但身姿依舊挺拔如鬆,眼神清澈而堅定:“史大人,黃將軍,保重。戰場凶險,二位身係東南安危,望善加珍重。他日若戰場再見,小倩必再與二位並肩殺敵,直至驅除韃虜,光複神州!”她的聲音清脆而有力,在這離彆的氛圍中,注入了一股不讓須眉的英氣。

告彆的話語終究有儘時。戚睿涵與董小倩最後望了一眼那座在冬日黯淡天光下、如同受傷巨獸般匍匐在長江之畔的南京城,心中充滿了悲壯與蒼涼之感。他們翻身上馬,在一隊精銳騎兵的護衛下,離開了碼頭,向著西北方向的西京疾馳而去。馬蹄踏過沾染了暗紅血漬、滿是車轍印記的土地,揚起陣陣帶著硝煙和死亡氣息的塵土。身後的南京城在視野中逐漸縮小,最終化為地平線上一抹模糊而沉重的陰影。

一路無話,眾人皆心情沉重,兼程趕路。越往西北而行,戰爭的痕跡似乎逐漸淡去,雖然沿途城鎮村莊也顯凋敝,流民時有所見,但比起南京那種煉獄般的景象,已是天壤之彆。當西京那高大雄渾、依山勢而建的城牆輪廓終於出現在冬日蒼茫的地平線上時,戚睿涵勒住馬韁,駐足遠眺,心中竟生出幾分恍如隔世之感。

相較於南京的殘破與彌漫不散的緊張恐懼,此時的西京顯得秩序井然,甚至透著一股奇異的、與他記憶中明末亂世不符的繁榮。城牆之上,旌旗招展,士兵盔明甲亮,巡邏隊伍絡繹不絕。城門處車水馬龍,商旅百姓排隊依次入城,雖衣衫大多樸素,但臉上少有江南那種驚惶之色。或許是大順立國未久,李自成推行的一係列諸如“均田免賦”、“追贓助餉”等新政儘管執行中必有偏差),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帶來了短暫的活力;也或許是作為大順政權的根本之地,關中地區受到了李自成主力的重點保護,尚未被清軍鐵蹄直接踐踏,故而保留了幾分元氣。

入城之後,未及仔細觀賞西京市容,更來不及休整洗去一路風塵,便有宮內侍官前來驛館傳旨,稱皇帝李自成即刻召見。戚睿涵和董小倩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凝重。李自成如此急切地召見,顯然對南京之役的結果以及後續戰略極為關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順皇宮,承天殿。與南京明宮的精巧雅致、富麗堂皇不同,此殿更顯質樸、厚重,充滿了某種草莽崛起的力量感和實用主義風格。殿柱粗大,未施過多彩繪,牆壁以青石壘砌,透著一股沉穩大氣。禦座之上的李自成,相比幾年前在山海關初見時,麵容更加沉穩,皮膚因多年的軍旅生涯而顯得粗糙,但眉宇間那股帝王的威儀卻日重,尤其是那雙眼睛,依舊銳利如刀,帶著審視天下、洞察人心的光芒。他並未穿著過於繁複的龍袍,隻是一身較為精乾的戎裝常服,更凸顯其行伍出身的氣質。

“末將戚睿涵民女董小倩),參見李大帥。”二人依照舊例,躬身行禮。董小倩雖無正式官身,但因屢立奇功,且與戚睿涵關係特殊,亦得李自成特許,可隨同上殿。

“平身,看座。”李自成的聲音洪亮,在略顯空曠的大殿中回蕩,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元芝,小倩,你們在南京之事,前方的戰報和密奏,本帥已詳細知曉。好,很好!”他目光在二人身上掃過,帶著毫不掩飾的讚賞,“以劣勢之兵,麵對虜酋張曉宇提供的犀利火器甚至毒瘴,仍能堅守孤城近月,最終配合外圍援軍,逼退不可一世的多鐸,揚我聯軍之威,壯哉,大漲了我華夏兒女的誌氣。尤其是你二人,一介文士,一介女流,卻能身先士卒,獻策良多,親臨戰陣,功不可沒!”

“大帥謬讚,實不敢當。”戚睿涵連忙起身,再次躬身,語氣謙遜而誠懇,“此役能勉強守住,上賴南京朝廷…與大帥之信任,史可法公之統籌,下仗黃得功、劉肇基等忠勇將士用命死戰,更有無數江南義民、江湖豪傑鼎力相助,毀家紓難,方可凝聚人心,共禦外侮。臣等不過在其位,謀其政,儘了為人臣子、為華夏子民應儘之本分,實不敢居功。南京雖守,然代價慘重,軍民死傷無算,城池殘破,思之令人痛心疾首…”他的聲音低沉下去,帶著真實的悲憫。

李自成擺了擺手,臉上露出一絲難得的、近乎粗獷的笑意:“不必過謙,過謙就是虛偽了。你們的功勞,本帥心中有數,天下人心中也有一杆秤。特彆是元芝你,與那位在南京宮中的李大坤聯手,製那什麼…疫苗,造防護之物,解了虜酋散布的瘟疫之危,此乃活人無數、穩定軍心之大功,堪比十萬雄兵;還有你,董姑娘,”他將目光轉向董小倩,“巾幗不讓須眉,戰場之上亦是勇猛果敢,刺殺敵軍將領,擾亂敵營,事跡已傳遍聯軍。本帥已下令,擢升戚睿涵為兵部郎中,秩正五品,仍參讚平西侯軍務,賞銀千兩,綢緞百匹。董小倩賜‘忠勇夫人’號,秩比五品誥命,賞同。”

“謝大帥隆恩!”二人再次行禮謝恩。戚睿涵心中雪亮,這封賞固然是對他們功勞的肯定,但更深一層,是李自成在向所有抗清力量,特彆是原明軍係統的將領和人士示好,表明他賞罰分明、一視同仁的態度。同時,這也是做給吳三桂等降將看的,籠絡之意明顯。他偷偷瞥了一眼站在武官隊列前列的吳三桂,隻見他麵色平靜,眼神低垂,看不出什麼情緒。

果然,李自成接下來的話題便迅速轉向了全局態勢,他收斂了笑意,神色變得嚴肅起來:“南京一役,雖代價慘重,然其意義,非同小可。其一,它徹底打破了清軍,尤其是那張曉宇助紂為虐所提供的火器、毒物乃至瘟疫不可戰勝之神話,極大地提振了聯軍士氣,讓天下人知道,韃子也是血肉之軀,並非無法戰勝。其二,”他話語頓了頓,目光微微閃爍,顯然在斟酌詞句,“此戰迫使朱由崧移蹕南昌,雖為避禍,以求自保,然其朝廷權威必然受損,對江南膏腴之地的控製力亦會隨之削弱。這於我大順日後…嗯,於整個抗清大局而言,亦會產生微妙之影響。”

他話語中的未儘之意,在場之人心照不宣。明順聯合抗清,本質仍是競爭關係,甚至在李自成心中,南明朝廷的腐朽無能,遲早會被大順取代。南明權威受損,對大順而言,長遠看並非壞事,至少為未來可能的整合甚至吞並減少了阻力。

“隻是,”李自成語氣轉沉,如同壓上了千斤重擔,“虜勢仍強,這是不爭之事實。那張曉宇…此人不除,實乃心腹大患。他助紂為虐,所獻火器愈發犀利歹毒,聞聽已有可連發之火銃雛形,假以時日,恐更難製衡。未來之戰事,注定更加艱難,我聯軍將士,仍需浴血奮戰,不可有絲毫懈怠。”

殿內氣氛隨著李自成的話語而變得凝重起來。所有人都清楚,張曉宇這個來自後世的“內奸”,其帶來的技術優勢是實實在在的,是懸在抗清力量頭頂的一柄利劍。

就在這時,殿外傳來一陣急促而穩健的腳步聲,一名身著緋袍的內侍手捧兩份插著羽毛、代表最高緊急程度的塘報,快步上殿,在禦階前單膝跪地,高聲奏道:“啟奏大帥,福建、廣東,八百裡加急捷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聲如同驚雷,瞬間打破了殿內的沉悶。所有人都精神一振,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那兩份塘報上。李自成眼中精光一閃,身體微微前傾,朗聲道:“念,大聲念來!”


最新小说: 兄友之妻 巡林日常,開局幫難產大熊貓接生 符咒古族 啟丶混沌紀元 七星照夜 猛鬼撩人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彼岸花開,萬古女帝 欲刺[破鏡重圓] 婚後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