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青衿誌_明末穿越,闖王一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42章 青衿誌(1 / 2)

初秋的南京,暑熱的餘威尚未徹底臣服於季節的更迭,白日的陽光依舊帶著些許灼人的力度,但早晚的風裡,已然悄悄摻入了沁人心脾的涼意,像宣紙上暈開的一滴淡墨,悄然改變著空氣的底色。

江南某某大學,紅磚外牆的教學樓爬滿了蒼翠的常春藤,葉片在微風中簌簌輕響,過濾著午後略顯慵懶的陽光。戚睿涵獨自坐在三樓教室靠窗的位置,目光投向窗外。樟樹的枝葉繁茂,光影透過縫隙,在地上、在課桌上、在他的手背上,投下斑駁陸離、跳躍不定的光斑,如同他此刻難以完全寧靜的心緒。

距離那個波瀾壯闊、足以顛覆任何常人認知的明末時空歸來,重返這片寧靜的校園,已悄然過去了近兩年的時光。昔日的驚心動魄、生死一線的掙紮、還有那推動曆史車輪轉向的沉重與激昂,都已被日常的學業、瑣碎的生活慢慢覆蓋、沉澱,如同河底的泥沙,不再時時翻滾。

然而,那種深刻的時空交錯感,並未完全消散,它潛伏在意識深處,在某些特定的時刻,便會悄然浮起——尤其是在這種熟悉中又透著幾分陌生與疏離的集體場合。眼前的教室、同學、講台,與記憶中的軍營、朝堂、烽火狼煙交織重疊,讓他常常有一種置身於兩個世界夾縫中的恍惚。

班長劉菲含步履從容地走上講台,她的出現像一枚投入微瀾湖麵的石子,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依舊是那副乾淨利落、一絲不苟的模樣,微卷的長發貼合著臉頰,襯得那雙清亮的眸子更加銳利有神。簡單的白色襯衫,紐扣扣到最上麵一顆,下身是筆挺的深色長褲,渾身上下散發著理科生特有的嚴謹、冷靜與乾練。

她站定後,沒有立刻說話,而是先用那雙明澈的眼睛緩緩環視了整個教室一周,目光如同精準的掃描儀,掠過每一張麵孔。原本角落裡還有些許竊竊私語,像夏日最後的蟬鳴,在這無聲的注視下,迅速消弭,整個教室陷入一種專注的等待之中。

“同學們,新學期好。”劉菲含的聲音響起,清晰、平穩,不帶過多情緒,卻自有一種讓人信服的力量,“今天的班會,主要想和大家探討一下近期學校,乃至更廣泛的社會層麵,都在強調的一個思想導向——關於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彆是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與實踐意義。”

戚睿涵微微坐直了身體,指尖無意識地在攤開的筆記本上輕輕敲擊了一下。他敏銳地察覺到,劉菲含今天的開場白,與以往任何一次班會都有所不同。過去,班會的主題大多圍繞著學業規劃、紀律規範、科技創新競賽動員或是時政熱點分析,像這樣將“儒家思想”及其核心價值提到如此顯著和核心的位置,還是第一次。

這不禁使他聯想到歸來後觀察到的種種細節——校園裡,穿著各式漢服的身影確實比以前多了不少,不再是稀罕物,行走在林蔭道間,成為一種自然而優雅的風景;圖書館裡,關於古典典籍的借閱量似乎也有所提升;甚至在某些專業課上,教授也會偶爾引申幾句古語,探討其與現代科學的某種暗合。起初他隻當是文化複興浪潮下的尋常現象,此刻聽劉菲含鄭重提起,才感覺這或許並非偶然。

劉菲含熟練地操作著講台上的電腦,投影幕布緩緩降下,白光閃過,出現了幾個濃墨重彩的楷體大字:“禮、義、廉、恥、信、忠、孝、悌”。

她側身指著屏幕:“大家可能已經或多或少注意到了,本學期的思政課程設置,以及學校近期組織的一係列講座、文化沙龍活動,都明顯加強了對傳統倫理道德,尤其是孔孟之道核心精神的宣講與引導。請大家理解,這絕非簡單的複古或者形式主義,其深層用意,是希望我們在高速邁向現代化、擁抱全球化的進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能夠從自身深厚悠久的文明根脈中汲取智慧與力量,重新審視和塑造一些在快節奏生活中可能被忽視、但卻至關重要的價值標杆。”

她略微停頓,給同學們留出消化理解的時間,然後才繼續娓娓道來,聲音在安靜的教室裡回蕩:“比如,古人常言的‘華夷之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清醒堅守與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真誠尊重,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民本思想’與我們當前強調的以人為本、持續改善民生福祉的政策導向一脈相承;墨家倡導的‘兼愛非攻’,體現了超越時代的和平包容精神;道家‘清靜無為’中,實則蘊含著遵循客觀規律、不強妄為的智慧;法家‘變法圖強’激勵著我們不斷革新、勇於進取;《禮記》中勾勒的‘大同社會’理想藍圖,至今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之一;乃至漢唐時期‘霸王道雜之’的治理智慧,也值得我們深思其平衡與實效……”她的闡述條理清晰,試圖將這些古老的哲學概念與當下的現實生活、國家發展聯係起來,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台下同學們的反應各異,有的露出深思的表情,頻頻點頭;有的則略顯茫然,似乎在努力理解這些宏大概念與自身學業的關聯;還有幾個同學湊在一起,小聲交換著看法,教室裡響起一陣輕微的、如同風吹過樹葉般的嗡嗡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戚睿涵的心中,卻是另一番波瀾湧動。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恐怕都無法像他那樣,對這些看似停留在書本上的概念,有著如此血肉豐滿、刻骨銘心的理解。

他親眼見過史可法、黃得功在南京孤城上,如何用生命最後的熱血踐行那份沉甸甸的“忠義”;他曾與那位懷揣理想的農民軍將領李岩,在搖曳的燭光下,深入討論過“民本”在饑荒與戰亂交織的亂世中,實踐的艱難與可貴;他更親身參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那段關乎文明存續的“華夷之辯”,那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爭論,而是真刀真槍、血流成河的殘酷鬥爭。那些概念,對他而言,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帶著烽火硝煙、帶著淚水與歡笑、帶著無數人命運抉擇的鮮活記憶。

此刻,這些承載了太多重量的詞彙,從劉菲含口中以如此理性、平靜的語調道出,與他腦海深處那些金戈鐵馬、廟堂博弈、生死一線的畫麵交織碰撞,產生了一種奇異而深刻的共鳴。

他越發確信,這個時空,因為明清鼎革的結局被自己和夥伴們徹底改寫,後續數百年的文化發展軌跡也必然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偏轉。整個社會氛圍,似乎更加注重華夏文明本體的延續、發揚與自信重建,連大學校園裡的思潮風尚,都清晰地烙印著這種變化的痕跡。

“當然,理論的學習最終需要落到實踐的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劉菲含話鋒一轉,將同學們的思緒拉回現實,“基於此,我們班委初步設想,可以在本學期組織一些相關的、形式活潑的讀書會或者實踐活動,比如探訪本地的古代書院遺跡,感受當年的學術氛圍;或者就某些經典的哲學命題,組織小型的辯論賽,在思辨中深化理解。希望大家能積極思考,後續踴躍參與,提出你們的寶貴建議。”

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環節,戚睿涵略一沉吟,舉起了手。劉菲含目光落在他身上,微微頷首,示意他發言。

“班長剛才講的,我深有感觸。”戚睿涵站起身,他的聲音不像劉菲含那樣清亮,帶著一種這個年齡少有的沉穩,甚至是一絲曆經世事後的審慎,“我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重新審視、梳理並傳承我們文明中核心的文化價值,確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麵對複雜的曆史節點,以及日益廣闊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格局時,清晰的文明認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如同航海中的羅盤,能幫助我們撥開迷霧,做出更明智、更富有遠見的判斷,甚至……”

他斟酌了一下用詞,繼續說道:“甚至在某些關鍵節點,可能影響曆史的走向,或者至少,能讓我們在曆史的激流中站穩腳跟。”他試圖將話說得含蓄,但內容本身已經超出了普通班會討論的範疇,幾個同學投來好奇中帶著些許探究的目光。劉菲含也微微挑眉,清澈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訝異,似乎對戚睿涵會將話題直接引申到“影響曆史走向”這樣宏大且敏感的層麵感到有些意外,但她良好的素養讓她保持著耐心傾聽的姿態,沒有打斷。

“睿涵同學的想法很有啟發性,也很大膽。”她謹慎地組織著語言回應道,語氣平和,“曆史的發展確實充滿了各種偶然性和可能性,並非一條單一的直線。我們學習、研究過去,正是為了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麵對和塑造未來。”她的回應得體而官方,既沒有否定戚睿涵的觀點,也沒有深入探討那個“影響曆史”的敏感話題。

班會在一片不算熱烈但還算認真的氛圍中結束,同學們收拾好書本筆記,三三兩兩地交談著離開教室。戚睿涵看著正在講台前低頭仔細整理講義和電腦線的劉菲含,深吸了一口氣,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穿過稀疏的人群,走了過去。

“班長,有點事想和你單獨聊聊,方便嗎?”他的聲音不高,但足夠清晰。

劉菲含抬起頭,看了他一眼,鏡片後的目光帶著一絲詢問,但很快點了點頭,利落地將最後一樣東西塞進背包:“可以。去走廊那邊吧,那邊人少。”

兩人一前一後走到走廊儘頭的窗邊。這裡相對僻靜,窗外是江南校園特有的鬱鬱蔥蔥的景象,遠處,學校圖書館嶄新的玻璃幕牆在偏西的陽光下反射著耀眼的光芒,如同一個巨大的、充滿知識與未知的晶體。

“班長,剛才班會上我說的那些,並非一時興起的空談,或者單純的理論探討。”戚睿涵開門見山,語氣是前所未有的認真,眼神專注地看著劉菲含,“我……經曆過一些事情,一些完全超出常規認知範圍的事情。”

劉菲含將背包放在窗台上,雙臂習慣性地交叉抱在胸前,這是一個略帶防禦和審視意味的姿勢。她的表情是典型的理科生式的懷疑與探究,眉毛微挑:“哦?比如?”她的語氣平靜,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看你如何解釋”的意味。

“比如,”戚睿涵迎著她懷疑的目光,語氣異常平靜,卻字字清晰,“穿越時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菲含明顯愣了一下,隨即嘴角控製不住地向上彎起一個弧度,那是覺得荒謬和好笑的表情:“戚睿涵,你這個玩笑……可沒什麼新意。是最近網絡小說看多了,還是期末複習壓力太大了,需要放鬆一下大腦?”她甚至下意識地看了看戚睿涵的眼神,想判斷他是否清醒。

“我知道這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遠超常理。”戚睿涵並不氣餒,也沒有因她的質疑而動搖,眼神依舊坦然而堅定,“但我有證據,或者說,我有一段完整的、邏輯上能夠自洽的、細節豐富的經曆可以向你講述。我和李大坤、張曉宇,我們三個人,在大二那個暑假,在舟山群島進行所謂的社會實踐期間,意外地……穿越到了明朝,崇禎十七年,那個天崩地裂的年份。”

他頓了頓,仔細觀察著劉菲含的反應。見她雖然臉上依舊寫滿了“不相信”三個字,但出於禮貌或者某種隱約的好奇,並沒有立刻打斷他或者轉身離開,便抓住這個機會,繼續說了下去。

他刻意略去了那些涉及複雜權力鬥爭、個人情感糾葛以及一些不便言明的細節,而是將敘述的重點放在了宏大的曆史框架、關鍵性的轉折事件以及那些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筆墨的人物命運上:他如何機緣巧合,憑借對曆史走向的預知和一番驚心動魄的操作,最終勸阻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打算,促使其權衡利弊後,選擇了歸順勢頭正盛的大順軍;他如何星夜南下,趕往金陵,在那個紙醉金迷又暗流洶湧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中,斡旋遊說,最終促成了原本互相敵視、猜忌的大順政權與南明殘餘勢力,形成了脆弱的、但至關重要的抗清民族統一戰線;各路聯軍如何曆經苦戰,最終在曆史的關鍵岔路口,撲滅了崛起於關外的滿清勢力;以及後續,在外部威脅解除後,明順之間不可避免的內部紛爭,與大順政權如何一步步整合力量,最終完成天下一統的過程。

他描述了李自成、吳三桂、史可法、多爾袞這些原本在曆史課本上隻有冰冷生平的名字,在另一個被改變的時空軌道上,所做出的不同選擇,以及他們各自迥異的、令人唏噓的結局。

“而最重要的是,”戚睿涵的聲音壓低了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篤定,“當我們曆經艱辛,從那個時空歸來之後,我們發現,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確實變得不一樣了。那段由滿清入關帶來的長達兩百多年的屈辱、停滯和文化的扭曲,被成功地扼殺在了搖籃之中。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沒有經曆那段幾乎致命的斷層和壓抑。”

“班長,你可以仔細看看現在的國際新聞,看看我們國家在處理外交事務時的那種從容與自信;看看國內的社會氛圍,那種對自身文化的珍視與推崇;看看如今早已全麵實現的小康社會,以及相比我記憶中那個時空,幾乎消失不見的嚴峻就業壓力;再看看剛才班會上,你重點強調的儒家思想複興……這一切的繁榮、自信與安定,難道,完全能用曆史的偶然性來解釋嗎?”他的目光灼灼,仿佛要透過劉菲含理性冷靜的外表,直抵她內心深處的邏輯判斷。

劉菲含臉上的那絲覺得好笑的神情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震驚和深沉的思索。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科生,她的世界由公式、定理、數據和可重複驗證的實驗構成,崇尚絕對的邏輯與確鑿的證據。戚睿涵的描述太過荒誕不經,完全違背了她所認知的一切科學規律。

然而,他敘述時的那種異乎尋常的沉穩,對明末清初那段複雜曆史細節展現出的、遠超普通曆史愛好者的精準把握,尤其是最後指向當下現實世界種種跡象的關聯性分析,都像一把重錘,一下下敲打著她堅固的理性壁壘。讓她無法簡單地用“胡說八道”、“異想天開”這類詞語全盤否定。


最新小说: 末世農家樂:退休刺客的仙府莊園 千金的救贖 我的當鋪通陰陽,顧客皆權貴 白袍與骨 天眼建築師 學貸壓身?我靠捉鬼實現財富自由 假扮臣妻的丈夫 春風驟 日曜南明 寧得歲歲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