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處巷口還有數人合抱的老槐樹或香樟樹,枝葉繁茂,在地上投下大片清涼的陰影。樹下有須發皆白的老人,穿著乾淨的葛布衣衫,坐在小馬紮上,或悠閒品茶,或凝神對弈,旁邊或許還蹲著一兩隻慵懶的狸花貓,對於過往行人毫不在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袁薇輕聲對走在身邊的戚睿涵道,她的聲音帶著一絲感慨,“以前在課本上看到‘盛世’、‘治世’這樣的字眼,總覺得有些抽象,隔著一層紗。今日見了這撫州城,從城外的稻田,到城內的街市,再到這尋常巷陌裡的生活氣息,才算真切體會到何為‘治世’之象。百姓能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幼有所養,老有所安,這便是最大的仁政了。”
戚睿涵握住她的手,指尖傳來溫熱的觸感,他低聲道:“是啊,我們當初奮力改變曆史,在那關鍵節點上拚儘全力,不就是為了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嗎?避免那數百年的屈辱與沉淪,讓華夏文明能沿著一條更健康、更開放的道路走下去。雖然前路依然漫長,但看到眼前這一切,便覺得當初所有的冒險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安寧,看到了那些已然被扭轉的、充滿血淚的時空軌跡。
時近正午,空氣中開始彌漫起各種食物混合的香氣。六人腹中也有些饑饉,便尋了一家門麵乾淨、客人頗多的酒樓,招牌上寫著“臨川閣”三字。步入店內,跑堂的小二熱情地迎上來,見他們氣度不凡,直接引到了二樓一個臨窗的雅座。
坐下後,開始點菜。作為地道的贛菜,辛辣鮮香是其主要特色。刁如苑興致勃勃地看著水牌菜單),說道:“既然到了撫州,這當地的特色可不能錯過。聽聞撫州菜兼收並蓄,味重鮮辣,我們可得好好嘗嘗。”她轉頭問小二,“小哥,有什麼推薦的招牌菜?”
小二如數家珍地報來:“幾位客官是外地來的吧?那可要來一份我們撫州最拿手的‘臨川牛雜’,用的是最新鮮的牛肚、牛心、牛腸,配以十幾種香料和本地特產的辣椒、芥菜籽一同熬煮,味道那叫一個醇厚香辣!還有‘金溪魚丸’,用鮮活草魚肉手工刮製,嫩滑彈牙,湯頭鮮美。‘黎川糍粑’軟糯香甜,可以當主食。若是敢吃辣,‘麻姑三杯雞’不可不試,是用麻姑酒、醬油、豬油各一杯,不加湯水,煨製而成,香氣撲鼻。還有清爽的‘藕絲炒藠頭’、‘鄱陽湖銀魚蒸蛋’……”
聽著小二的介紹,幾人都食指大動。很快,菜肴陸續上桌。那臨川牛雜果然名不虛傳,紅油赤醬,牛雜燉得軟爛入味,辛辣的香氣直衝鼻端,吃在嘴裡,先是香,然後是辣,接著是各種香料複合的醇厚味道在口中炸開,讓人額頭微微冒汗,卻忍不住一再下箸。
金溪魚丸潔白如玉,入口即化,鮮味十足。董小倩雖是江南人,但對此等辣味也頗能接受,吃得鼻尖沁出細密的汗珠,連連稱奇。白詩悅和劉菲含則對黎川糍粑更感興趣,那糯米製成的糍粑,蘸著黃豆粉和白糖,軟糯香甜,正好中和了牛雜的辛辣。袁薇一邊吃著銀魚蒸蛋,一邊若有所思,仿佛在將這味道與她記憶中的“故鄉”風味進行比較。
席間,眾人邊吃邊聊,話題自然離不開對這撫州城和一路見聞的討論。窗外是熙熙攘攘的街市,窗內是香氣四溢的美食和誌同道合的夥伴,這頓午飯,吃得格外愜意滿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城中稍事休息後,六人決定去探訪撫州最為人稱道的曆史遺跡。首先來到的,是位於城東的王安石故裡。
此地顯然經過了精心的保護和修繕,並非孤立的幾間舊屋,而是形成了一處包括故居、荊公祠、藏書閣、園林在內的紀念建築群。白牆青瓦,飛簷翹角,在參天古樹的掩映下,顯得古樸而莊重,自有一股清峻之氣。雖非節假日,前來瞻仰的士子遊人亦不在少數,他們或低聲交談,或凝神觀看,氛圍肅穆而專注。
他們隨著人流走入,但見庭院之內,古木參天,多是鬆柏樟桂,綠蔭匝地,隔絕了外界的喧囂。正堂“荊公祠”之中,供奉著王安石的坐姿塑像,容貌清臒,目光深邃而堅定,手持書卷,仿佛仍在思索著家國天下。塑像前的香爐中,有縷縷青煙升起,帶著檀香的清冽氣息。兩側廊廡則精心陳列著其生平事跡、詩文著作手稿摹本)以及“熙寧新政”的相關史料、舉措圖解,甚至還有後人的評價文章,並不避諱其爭議。
白詩悅與袁薇站在那些展陳前,凝神細觀。作為文科生,她們對這位北宋時期充滿爭議、立誌“矯世變俗”的改革家自是熟悉。白詩悅輕聲吟誦著牆上鐫刻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的詩文,總帶著一種超然物外的情懷與對故土的眷戀,清瘦孤峭,可其人,卻偏偏卷入那般激烈甚至殘酷的政治漩渦之中,欲以隻手挽天傾,其心可佩,其境亦可悲。”
袁薇接口道,目光停留在關於“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的解說圖上:“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初衷無疑是好的。青苗法旨在青黃不接時救助貧農,免其受高利貸盤剝;募役法試圖以錢代役,解放生產力;保甲法則是為了加強地方治安和軍事後備……這些措施,若放在一個吏治清明、執行得力的時代,或許真能利國利民。隻是……”
她頓了頓,歎了口氣:“阻力太大,來自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洶湧如潮;用人不當,基層胥吏借此盤剝,反成擾民;加之時機、方法或許也有可商榷之處,最終功敗垂成,徒留千古爭議。”她說著,目光轉向身旁的戚睿涵和刁如苑,帶著詢問之意,“看他這些改革措施,其精神內核,若放在我們如今的大順,不知能否剝離時代的局限,推行得更順暢些?”
刁如苑沉吟片刻,她習慣從現實和可行性角度思考問題:“時移世易。大順立國,革除了前明諸多積弊,廢除了龐大的宗藩祿米,整頓了胥吏隊伍,革新了稅製,吏治、軍製、社會結構與北宋中後期已有很大不同,來自舊士紳階層的阻力或許會小一些。但改革之道,千頭萬緒,牽一發而動全身。即便在今日,任何一項涉及利益重新分配的政策,也需慎之又慎,需要精準的頂層設計、可靠的執行隊伍和有效的監督反饋。王荊公之誌可佩,其行可鑒,其得失更是後世執政者永恒的鏡鑒。”
戚睿涵一直沉默地聽著,此時方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充滿力量:“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任何一場大的社會變革,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社會基礎、執行能力和時機運氣。空有理想與藍圖,而無實現它的路徑與力量,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可能引發更大的反彈。我們見證了曆史的改變,親手推動了某些關鍵節點的轉向,更應深刻明白,讓一個國家、一個文明持續、健康、穩健地發展,避免內耗與動蕩,是何等艱難而又至關重要的事情。撫州今日之繁盛,離不開大順新政,而這新政,又何嘗不是一種站在曆史巨人肩膀上的、更為審慎和務實的‘變革’呢?”他的話語,將眼前的曆史遺跡與當下的現實緊密聯係了起來,引發了眾人的深思。
他們在王安石故裡盤桓了足足一個多時辰,感受著那跨越時空的精神交彙與思想碰撞,直至午後的陽光透過高大的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才帶著滿心的感慨與思索,動身前往下一處。
譚綸墓位於城郊一處山明水秀之地,背靠青峰,麵臨小溪,風水極佳。墓園規模不大,但規製嚴謹,神道悠長,兩旁佇立著經曆風雨侵蝕而略顯斑駁的石翁仲、石馬、石虎,它們沉默地守護著這位長眠於此的明代名將。墓塚以青石砌成,巍然如山,周圍鬆柏環繞,鬱鬱蒼蒼,更添莊嚴肅穆之感。
譚綸作為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並稱“譚戚”,他總督薊遼,整頓邊備,功勳卓著。站在他的墓前,來自威海的戚睿涵、白詩悅和刁如苑,心中更是彆有一番厚重而複雜的感觸。他們的故鄉,正是當年倭患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是“譚戚”曾經奮戰保衛過的地方。
刁如苑輕撫著那被歲月磨礪得有些冰涼的墓碑,指尖感受著石質的粗糲,感慨道:“在煙台,在威海,我們見過太多與抗倭相關的遺跡。戚繼光將軍的水城、炮台,相關的傳說故事,幾乎融入我們的成長記憶。譚綸將軍,作為戚將軍的上級與摯友,當年一同奔波於東南海疆,練兵選將,造艦築城,浴血奮戰,方保得沿海百姓一時安寧。沒想到,今日因緣際會,我們會來到譚將軍的歸葬之地。”她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鄉愁與敬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白詩悅凝視著墓塚後那一片蒼勁的鬆林,輕聲道:“昔日倭寇為患,沿海不寧,百姓朝不保夕。如今日本已是我大順藩屬,德川幕府遣使稱臣,往來貿易,倭寇之患徹底平息,海疆大開,商旅往來不絕,如我們一路所見。譚將軍泉下有知,見今日之景象,烽煙散儘,四海承平,或許也能欣慰一些了。將軍畢生所求,不外乎國安民樂。”
戚睿涵默默佇立在最前方,身姿挺拔如鬆,心中卻是思緒萬千,如潮水般湧來。從數百年前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冒險勸阻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到後來多方奔走,艱難促成聯順抗清的局麵,再到如今親眼見證大順開海拓疆,萬邦來朝,這十數年的經曆,真如夢幻一般。
曆史在這裡,因為他們的介入,確實拐了一個巨大而關鍵的彎。那些原本在既定時空中將要發生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隨之而來的數百年的屈辱、沉淪、掙紮與追趕,似乎已被遠遠推開,消散在未曾發生的迷霧裡。
眼前的寧靜墓園,遠處的繁華城市,以及這整個正在煥發新生、走向開放的古老國度,都讓他感到一種參與和改變的深沉欣慰,儘管他知道,前路依舊漫長,新的挑戰必然會出現,但至少,希望的種子已然播下,並且在這永昌十二年的秋天,結出了初步的、甜美的果實。
夕陽的餘暉,越過遠處的山脊,將墓園的鬆柏染上一層溫暖而肅穆的金色,也將六人佇立的身影拉得長長,仿佛與這墓園、這山河融為了一體。他們在譚綸墓前靜靜地站了許久,沒有人說話,隻有風吹過鬆針發出的簌簌聲響,如同曆史的低語。直至暮色漸起,天邊泛起瑰麗的紫紅色晚霞,才懷著對先賢的無限追思與對這片土地未來的深深期許,悄然離去,返回城中宿處。
撫州這一日,見微知著,由一城之貌可觀天下之勢。這大順的永昌十二年秋,在戚睿涵六人心中,似乎正預示著一段漫長而輝煌的盛世華章,才剛剛拉開序幕,而他們,既是觀眾,也曾是,並且可能繼續是,這宏大敘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喜歡明末穿越,闖王一統請大家收藏:()明末穿越,闖王一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