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獨立團團部,氣氛格外緊張。張大山正站在作戰地圖前,眉頭緊鎖——日軍近期在團部周邊的幾個村子增派了兵力,還經常派出小股部隊進行騷擾,似乎在策劃一次小規模的掃蕩。
“團長,三營在西王村發現日軍的巡邏隊,大約有50多人,攜帶重機槍和擲彈筒,看樣子是在偵察地形!”通信兵快步走進來,大聲彙報。
張大山點點頭,手指在地圖上的西王村位置敲了敲:“命令三營密切監視日軍動向,不要主動出擊,等待團部的命令!”
“是!”通信兵立刻轉身離開。
李錚正好來團部彙報近期的彈藥生產情況,看到這一幕,心裡不由得咯噔一下。他之前一直專注於軍工生產,對前線的作戰情況了解不多,但這次他敏銳地意識到,日軍的騷擾很可能不簡單,如果不能及時掌握戰場態勢,軍工車間的彈藥供應就無法精準匹配前線需求——萬一前線急需某種彈藥,車間卻在生產另一種,會直接影響戰鬥結果。
“張團長,日軍這次的騷擾,會不會是大規模掃蕩的前兆?”李錚忍不住問道。
張大山轉過身,看著李錚,笑著說:“不好說,但不管他們想乾什麼,咱們都得做好準備。對了,你來得正好,這次正好讓你看看戰場態勢圖,了解一下前線的情況,以後也好更精準地安排彈藥生產。”
李錚眼前一亮:“太好了!張團長,我正想向您請教軍事指揮的知識呢!之前總覺得隻要多生產彈藥就行,但現在發現,要是不懂戰場態勢,生產的彈藥可能不符合前線需求,那可就麻煩了。”
“你能意識到這一點,很好!”張大山拍了拍李錚的肩膀,“軍工生產和前線作戰是相輔相成的,懂點軍事指揮,能更好地協調兩者。以後你要是有空,就來團部,我教你看地圖、判斷態勢、製定補給計劃。”
從那天起,李錚隻要一有空,就會跑到團部,向張大山請教軍事指揮知識。張大山也毫不藏私,從最基礎的戰場態勢判斷開始教起。
“你看這張地圖,”張大山指著牆上的作戰地圖,“這是咱們獨立團的防區,西王村、東王村、北坡村是三個關鍵據點,形成三角防禦。日軍如果要掃蕩,最可能從西王村方向進攻,因為這裡地勢平坦,適合重武器推進。”
他拿起一根木棍,在地圖上比劃著:“判斷戰場態勢,首先要看地形——哪裡是高地,哪裡是窪地,哪裡是必經之路;其次要看敵我兵力部署——我方有多少兵力,日軍有多少兵力,各自的武器裝備如何;最後要看日軍的動向——他們是在偵察,還是在集結,有沒有後勤補給線。把這些都搞清楚了,才能判斷出日軍的作戰意圖。”
李錚認真地聽著,手裡拿著紙筆,一邊記一邊問:“張團長,那如果日軍從西王村進攻,咱們的兵力該怎麼調配?彈藥補給該怎麼安排?”
“問得好!”張大山笑著說,“如果日軍從西王村進攻,我們要在西王村外圍的高地部署兩個連,利用地形阻擊日軍;在東王村部署一個連,作為預備隊,隨時支援;北坡村留一個連,防止日軍迂回包抄。”
“彈藥補給方麵,”張大山繼續說道,“西王村的阻擊部隊需要大量的手榴彈、擲彈筒榴彈和重機槍子彈,要提前運過去,儲存在隱蔽的彈藥庫裡;預備隊需要攜帶輕便的彈藥,方便機動;北坡村的防守部隊彈藥可以少帶一些,但要保證有足夠的手榴彈和步槍子彈。”
為了讓李錚更好地理解,張大山還特意找來沙盤,模擬戰場態勢,讓李錚嘗試製定兵力調配和彈藥補給計劃。一開始,李錚總是考慮不周全——要麼給阻擊部隊的彈藥太多,導致運輸困難;要麼給預備隊的彈藥太少,無法應對突發情況。
“彆急,慢慢來。”張大山耐心地指導他,“製定補給計劃,要兼顧‘夠用’和‘好運’——既要保證前線有足夠的彈藥,又要考慮運輸路線和運輸能力,不能盲目多送,也不能少送。”
在張大山的指導下,李錚進步很快。他開始學會看軍事地圖,能根據地形和兵力部署判斷日軍的作戰意圖,還能製定出相對合理的彈藥補給計劃。
機會很快來了。一周後,日軍果然從西王村方向發起了進攻,兵力約200人,攜帶4挺重機槍、6具擲彈筒,試圖突破獨立團的防線,占領周邊的村子。
張大山立刻召開作戰會議,部署防禦任務。李錚也參加了會議,他看著作戰地圖,結合之前學到的知識,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張團長,日軍的重機槍和擲彈筒是主要威脅,咱們的擲彈筒部隊要重點打擊他們的火力點;另外,日軍的後勤補給線在西王村以西5公裡的地方,咱們可以派一支小部隊襲擾他們的補給線,斷了他們的彈藥和糧食供應。”
張大山眼前一亮:“李錚,你這個想法很好!沒想到你才學了幾天,就有這麼敏銳的判斷!”他立刻采納了李錚的建議,安排三營的擲彈筒部隊重點打擊日軍火力點,同時派二營的一個排襲擾日軍補給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下來,李錚的任務是製定彈藥補給計劃。他根據各部隊的作戰任務,詳細計算了所需的彈藥數量:阻擊部隊需要手榴彈1000枚、擲彈筒榴彈500發、重機槍子彈2000發;預備隊需要手榴彈500枚、步槍子彈1000發;襲擾部隊需要輕便的手榴彈300枚、手槍子彈500發。
然後,他又考慮了運輸路線:阻擊部隊的彈藥從車間直接運到西王村外圍的彈藥庫,走山路,避開日軍的偵察;預備隊的彈藥隨部隊攜帶,用馬馱運;襲擾部隊的彈藥用背包攜帶,方便機動。
“運輸隊要分成三批,第一批送阻擊部隊的彈藥,現在就出發;第二批送預備隊的彈藥,一個時辰後出發;第三批作為應急補給,留在車間待命,隨時準備支援!”李錚對著運輸隊隊長劉滿倉吩咐道。
劉滿倉點點頭:“放心吧李主任,保證按時送到!”
戰鬥打響後,日軍的重機槍和擲彈筒瘋狂掃射,試圖突破獨立團的防線。但三營的擲彈筒部隊早已做好準備,用李錚他們生產的擲彈筒,精準打擊日軍的火力點——一發發榴彈落在日軍的重機槍陣地旁,炸得日軍鬼哭狼嚎,重機槍很快就啞火了。
與此同時,二營的襲擾部隊成功摸到了日軍的補給線,炸毀了日軍的彈藥車和糧食車,日軍的補給徹底中斷。
前線的彈藥消耗很快,李錚製定的補給計劃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一批彈藥及時送到了阻擊部隊,保證了火力持續;預備隊的彈藥隨隊攜帶,在支援時沒有出現彈藥短缺的情況;應急補給也在日軍反撲時及時送到,確保了防線穩固。
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獨立團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殲滅日軍80餘人,繳獲重機槍2挺、擲彈筒3具,而自身傷亡隻有20餘人。
戰鬥結束後,張大山拍著李錚的肩膀,笑著說:“李錚,這次多虧了你製定的彈藥補給計劃,前線的彈藥供應及時,才能這麼快擊退日軍!你現在可是半個軍事指揮人才了!”
李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這都是您教得好,而且咱們的彈藥質量好,擲彈筒精準,才能順利打擊日軍的火力點。”
通過這次戰鬥,李錚深刻體會到了軍事指揮知識的重要性——隻有懂戰場、懂作戰,才能讓軍工生產更好地服務於前線,才能讓每一發彈藥都用在刀刃上。他暗暗決定,以後要繼續學習軍事指揮,不僅要做一個優秀的軍工管理者,還要做一個能為前線提供精準支持的“軍事通”,為抗戰勝利貢獻更多的力量。
夕陽下,李錚和張大山站在團部的院子裡,看著遠處的群山,心裡充滿了希望。他們知道,隻要軍工生產和前線作戰緊密配合,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勝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喜歡烽火鍛山河請大家收藏:()烽火鍛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