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雨水淅淅瀝瀝下了三天,作坊外的山路泥濘不堪,卻擋不住作坊裡的熱氣——三挺輕機槍的機匣、供彈機構都已用仿製零件修好,唯獨缺了關鍵的槍管。李錚手裡攥著最後一根繳獲的槍管,反複摩挲著內壁的膛線,眉頭擰成了疙瘩:“前線催了三次,說輕機槍不夠用,可咱們手裡的槍管隻剩這一根,再想修機槍,沒槍管就是空談。”
王鐵錘湊過來,看著槍管上的膛線,歎了口氣:“槍管這東西太金貴,不僅要鋼材好,還得有膛線,咱們自己煉的粗鋼太脆,之前試做過一次,剛鑽完孔就裂了,更彆說刻膛線了。”
孫小虎也記得那次失敗——兩個月前,他們用冶煉的粗鋼做了根槍管坯料,王鐵錘鍛造時就發現鋼材裡有細小的氣泡,可還是抱著試試的心態送到機床加工。孫小虎用鏜刀鑽槍管內孔時,剛鑽到一半,坯料就“哢嚓”一聲裂了,鋒利的鋼片還劃傷了他的手背。“當時那鋼太脆了,像曬乾的泥巴,一點韌性都沒有。”孫小虎摸了摸手背上的疤痕,語氣裡滿是無奈。
“不能再等了,必須攻克槍管加工的難題!”李錚把繳獲的槍管放在工作台上,拆解成零件,“咱們分三步走:第一步,改進鋼材質量,解決脆的問題;第二步,攻克槍管內孔加工,保證孔徑均勻、內壁光滑;第三步,研究膛線加工方法,讓子彈飛行更穩定。”
第一步改進鋼材,王鐵錘主動承擔。他回憶起在鐵匠鋪時,師傅說過“百煉出精鋼”,決定用反複鍛造的方法去除鋼材裡的氣泡和雜質。每天天不亮,他就守在冶煉爐旁,把煉好的粗鋼錠放進爐裡重新加熱,燒到通紅後拿出來用大錘反複敲打——每塊鋼錠要敲打至少五十次,直到表麵看不到氣泡,紋理變得均勻。
“二牛,你來幫我掄大錘!”王鐵錘喊來學徒二牛,自己則用小錘引導落點。二牛力氣大,掄起三十斤的大錘,每一下都砸得鋼錠火花四濺。一天下來,兩人的胳膊都腫得抬不起來,卻隻鍛造出三塊合格的鋼錠。“這樣太慢了,一天才三塊,啥時候才能湊夠做槍管的料?”二牛揉著胳膊,有些泄氣。
王鐵錘卻沒放棄,他琢磨著改進鍛造方法:在鋼錠中間鑽個小孔,鍛造時讓空氣從孔裡跑出來,減少氣泡;還調整了爐溫,把之前的1300c降到1250c,讓鋼材加熱更均勻。改進後,每天能鍛造出十塊合格的鋼錠,鋼材的韌性也明顯提升——用錘子敲打,鋼錠能彎曲而不裂,比之前的粗鋼好了太多。
第二步加工槍管內孔,考驗的是機床精度。孫小虎把鍛造好的鋼錠固定在專用夾具上,用加長的鏜刀鑽內孔——槍管內孔直徑需要精準到7.92毫米適配輕機槍子彈),誤差不能超過0.01毫米。剛開始,鏜刀剛接觸鋼錠就會跑偏,內孔總是一邊粗一邊細。
“得給鏜刀加個導向套!”李錚看著跑偏的鏜刀,突然想到辦法。他用黃銅做了個圓柱形的導向套,套在鏜刀上,讓鏜刀隻能沿著導向套的方向前進,不會跑偏。孫小虎裝上導向套再試,鏜刀果然穩了很多,內孔的誤差縮小到了0.03毫米。可離0.01毫米的標準還有差距。
“再調整機床轉速!”李錚盯著機床的轉速表,“之前是每分鐘25轉,降到20轉,進給量調到0.05毫米,慢慢鑽,保證內孔光滑。”孫小虎按照要求調整,鏜刀緩慢地鑽進鋼錠,銅屑呈均勻的螺旋狀掉落,內孔內壁光滑得能映出人影。加工完成後,用內徑百分表測量——7.92毫米,誤差0.008毫米,完全合格!
最難得是第三步加工膛線。膛線是槍管內壁的螺旋槽,能讓子彈旋轉飛行,提高精度和射程。李錚拿著繳獲的槍管,用放大鏡觀察膛線——有六條螺旋槽,螺距240毫米,槽深0.15毫米。“咱們沒有專用的膛線機,隻能用土辦法。”他找來一根硬度高的鎢鋼條,在上麵磨出和膛線槽匹配的凸起,做成簡易的膛線刀。
孫小虎把加工好內孔的槍管固定在機床的分度頭上,分度頭能帶動槍管均勻旋轉。他將膛線刀對準槍管內孔,調整好深度,啟動機床——槍管慢慢旋轉,膛線刀沿著槍管長度方向緩慢移動,在管壁上刻出螺旋槽。可剛刻完第一條槽,就發現槽深不均勻,有的地方0.12毫米,有的地方0.18毫米。
“是進給速度不穩定!”李錚立刻分析出原因,他在機床刀架上裝了個配重塊,讓刀架移動時更平穩;還讓孫小虎每移動50毫米就停下來測量一次槽深,及時調整。第二次嘗試,孫小虎全神貫注,左手控製分度頭旋轉速度,右手調整刀架進給,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當六條膛線全部刻完,用專用量具測量——槽深0.15毫米,螺距240毫米,誤差都在0.005毫米以內!
“成了!咱們做出有膛線的槍管了!”孫小虎激動地把槍管舉起來,雨水透過天窗灑在槍管上,膛線的螺旋紋路清晰可見。王鐵錘趕緊接過槍管,用手摸了摸膛線,又用錘子輕輕敲了敲槍管——聲音清脆,沒有雜音,鋼材韌性十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天下午,他們就用新做的槍管試射。李錚把槍管裝在修好的輕機槍上,老周拿著機槍,對準100米外的靶板扣動扳機。“噠噠噠……”十發子彈連續射出,全部命中靶板中心,形成一個直徑不到10厘米的彈孔群,比繳獲的槍管精度還高!“這槍管比鬼子的還好使!”老周興奮地大喊,又連續射擊了50發,槍管沒有絲毫變形,膛線也沒出現磨損。
消息傳到根據地,老鄉們都跑來看新做的槍管。之前幫忙收集玉米芯的老大爺,摸著槍管感慨道:“以前總覺得鬼子的武器厲害,沒想到咱們自己也能造這麼好的槍管!有了這好武器,肯定能早點把鬼子趕出去!”
接下來的半個月,作坊批量生產了20根槍管。王鐵錘的鍛造工藝越來越熟練,每天能做出15塊合格的鋼錠;孫小虎加工內孔和膛線的速度也提高了,一天能完成3根槍管;陳婉兒還調配了專用的槍管防鏽劑——用桐油混合瀝青,塗在槍管表麵,能有效防止生鏽。
李錚看著堆在倉庫裡的槍管,心裡滿是成就感。他知道,攻克槍管加工難題,不僅解決了輕機槍維修的燃眉之急,更標誌著作坊的軍工生產能力邁上了新台階——從隻能加工簡單零件,到能自主生產核心部件,他們離造出完整的輕機槍,又近了一步。孫小虎拿著新做的槍管,對李錚說:“李師傅,以後咱們不僅能修機槍,說不定還能造完整的輕機槍!到時候,前線的戰友就能用上咱們自己造的機槍了!”
李錚點點頭,目光望向遠處的前線方向。雨水已經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照亮了作坊外的山路。他知道,隻要繼續努力,不斷攻克技術難關,他們一定能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為抗戰勝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喜歡烽火鍛山河請大家收藏:()烽火鍛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