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透過作坊的窗戶,灑在地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斑。陳婉兒蹲在地上,麵前擺著幾個陶盆,裡麵分彆裝著硫磺、硝石和木炭——這是製作黑火藥的三種原料。她手裡拿著一根木勺,正小心翼翼地將三種原料按比例混合,動作緩慢而專注,額頭上的碎發被汗水打濕,貼在臉頰上。
“婉兒姐,這次的配比對嗎?要是再像上次那樣,火藥要麼威力不夠,要麼容易受潮,可就麻煩了。”旁邊幫忙的小琳看著陶盆裡的原料,有些擔心地問。
上次他們製作的一批火藥,因為硫磺比例多了,導致火藥燃燒速度太快,裝在子彈裡擊發時,差點炸了槍管;還有一次,因為木炭磨得不夠細,混合不均勻,火藥受潮後結塊,根本沒法使用。前前後後浪費了不少原料,現在硫磺和硝石雖然產量增加了,但也經不起這樣折騰。
陳婉兒停下手裡的動作,拿起一個小小的木秤,再次稱量陶盆裡的原料:“放心吧,這次比例肯定沒錯,硝石75、硫磺10、木炭15,這是之前反複試驗過的最佳比例。而且這次的木炭,我讓他們用青岡木燒的,磨得比之前更細,混合起來會更均勻。”
她一邊說,一邊繼續攪拌原料。可手工攪拌的速度太慢,一個陶盆的原料攪均勻,就要半個多小時,而且稍微一用力,原料就會揚起粉塵,嗆得人直咳嗽。小琳攪了一會兒,就忍不住咳嗽起來,手裡的木勺也慢了下來:“婉兒姐,這樣攪拌太慢了,一天下來也做不了多少火藥,根本不夠子彈生產用的。你看,昨天生產了兩百發子彈,就用了一半的火藥,再這樣下去,子彈生產又要停了。”
陳婉兒也皺起了眉頭。她心裡清楚,現在作坊裡每天能生產三百多個子彈殼,可火藥產量隻有兩百多發的量,缺口越來越大。之前李錚還跟她說,要是火藥跟不上,就算有了銅坯,子彈也沒法組裝,前線的戰士還是沒子彈可用。
“得想個辦法提高效率。”陳婉兒放下木勺,站起身,在作坊裡來回踱步。她的目光掃過牆角的幾個木槽——那是之前用來存放糧食的,現在糧食移到了倉庫,木槽就空了下來。突然,她眼前一亮:“小琳,你看那些木槽,能不能用來批量混合原料?我們把原料倒進木槽裡,用木板來回攪拌,這樣一次能混合更多,速度也能快不少。”
小琳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眼睛也亮了起來:“對啊!木槽比陶盆大得多,一次能裝十幾斤原料,用木板攪拌,肯定比用木勺快!”
兩人立刻找來兩個木槽,清洗乾淨後,將硝石、硫磺、木炭按比例倒進木槽裡。陳婉兒找來了一塊長木板,寬度剛好和木槽差不多,她雙手握著木板,在木槽裡來回推動。原料在木板的帶動下,很快就混合在了一起,不到十分鐘,一槽原料就攪均勻了,比手工用木勺快了三倍還多。
“太好了!這樣一來,混合原料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小琳興奮地拍手,又立刻跑去搬來更多的原料,準備繼續混合。
可新的問題很快又出現了:混合好的火藥需要壓製成長條形的藥柱,方便後續切成小塊,裝在子彈裡。之前他們是用手工壓製,用一個小銅模,每次隻能壓一根藥柱,速度很慢。陳婉兒看著堆在旁邊的混合火藥,又開始琢磨起來:“壓製藥柱也得改進,手工太慢了,能不能做個大一點的石模,一次壓多根?”
她立刻找來老石匠,讓他幫忙做了一個長方形的石模,石模裡刻著十個凹槽,每個凹槽的大小剛好能裝一根藥柱的原料。石模做好後,陳婉兒將混合好的火藥倒進凹槽裡,然後用一塊和石模大小匹配的石板壓在上麵,再用錘子輕輕敲打石板,將火藥壓實。
“砰砰砰”的敲打聲在作坊裡響起,不到五分鐘,十個藥柱就壓製好了。陳婉兒小心地將藥柱從石模裡取出來,放在陽光下晾曬——藥柱不僅形狀規整,而且硬度適中,不容易碎裂,比手工壓製的好多了。
“分段壓製就是快!”老石匠看著藥柱,忍不住稱讚,“之前手工壓一根,現在一次壓十根,效率翻了十倍啊!”
陳婉兒笑著點點頭,又想到了一個問題:火藥的烘乾溫度也很關鍵,溫度太高容易自燃,溫度太低又烘不乾,容易受潮。之前他們是靠經驗判斷,用手摸一摸,感覺乾了就收起來,很不準確。
“得找個辦法控製烘乾溫度。”陳婉兒想起倉庫裡有一支繳獲的酒精溫度計,是之前從日軍的醫療包裡找到的。她立刻跑去倉庫,把溫度計拿了出來,然後在晾曬火藥的地方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子,棚子下麵放了一個小火爐,用來調節溫度。
她將溫度計掛在棚子裡,然後點燃小火爐,慢慢調節火候,觀察溫度計的示數。“溫度控製在40度左右最合適,”陳婉兒一邊記錄,一邊對小琳說,“太高了危險,太低了烘乾慢,以後每次烘乾火藥,都要盯著溫度計,確保溫度在40度上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琳認真地記下來,又按照陳婉兒的要求,調整著火爐的火候。棚子裡的溫度慢慢升到40度,混合好的火藥和壓製好的藥柱放在裡麵,不到兩個小時就烘乾了,比之前在太陽下暴曬快了一倍,而且烘乾後的火藥,含水量很低,不容易受潮。
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進,火藥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之前一天最多能生產兩百多發的火藥,現在一天能生產三百多發,提升了50,剛好能滿足子彈生產的需求。而且因為嚴格控製了原料配比和烘乾溫度,火藥的質量也穩定了很多,裝在子彈裡擊發時,威力均勻,沒有再出現炸膛或卡殼的情況。
李錚聽說火藥產量提升了,特意跑到火藥作坊來看。看到堆在角落裡的烘乾火藥,又檢查了藥柱的質量,他滿意地拍了拍陳婉兒的肩膀:“婉兒,你做得太好了!之前還擔心火藥不夠用,現在不僅產量提上來了,質量也更穩定了,這下子彈生產就不用愁了。”
陳婉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這都是大家一起想辦法的結果,老石匠幫忙做石模,小琳也幫了不少忙。對了,我還記錄了火藥生產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比如原料配比、混合時間、壓製力度、烘乾溫度,以後就算我不在,其他人也能按照記錄生產,保證質量。”
她拿出一個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地寫著火藥生產的細節,每個步驟都標得清清楚楚。李錚接過筆記本,翻了翻,忍不住稱讚:“想得真周到!這樣就能保證火藥生產的穩定性,就算遇到什麼情況,也不會影響產量。”
就在這時,陳婉兒像是想起了什麼,臉色又嚴肅起來:“不過硫磺和硝石的儲量雖然增加了,但也隻夠生產一個月的火藥。要是日軍加大封鎖,我們沒法出去采購,原料還是會斷檔。”
李錚點點頭,心裡也有同樣的擔憂:“我已經讓周青跟他的地下渠道聯係了,看看能不能采購一些硫磺和硝石。另外,我也安排了人在根據地周圍尋找天然的硝石礦,要是能找到,就能自己開采,不用再依賴外部采購了。”
陳婉兒鬆了口氣:“那就好,隻要原料能跟上,我們就能一直生產火藥,保證前線的子彈供應。”
傍晚的時候,夕陽的餘暉灑在火藥作坊裡,烘乾的火藥散發出淡淡的硫磺味。陳婉兒和小琳正在清點當天的火藥產量,看著堆得越來越高的火藥包,兩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她們知道,這些火藥很快就會變成子彈,送到前線戰士的手裡,幫助他們打擊日軍。
而在作坊的另一邊,李錚正看著工人們組裝子彈——銅殼、火藥、彈頭,在工人們的手裡,很快就變成了一顆顆嶄新的子彈,裝在木箱裡,整齊地堆放在倉庫裡。他心裡清楚,火藥產量的提升,不僅解決了子彈生產的燃眉之急,也為後續應對日軍的掃蕩做好了準備。但他也明白,挑戰還在後麵,日軍的偵察從未停止,新的進攻隨時可能到來,他們必須抓緊時間,生產更多的武器和彈藥,才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守護好根據地,守護好這個來之不易的軍工作坊。
喜歡烽火鍛山河請大家收藏:()烽火鍛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