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軍工車間裡,機床運轉的“嗡嗡”聲裹著寒意回蕩。李錚剛檢查完當月輕機槍的生產進度,就接到了前線傳來的消息——獨立團三營在反日軍巡邏隊時,因缺乏近距離曲射火力,連續兩次進攻都被日軍的重機槍壓製,犧牲了三名戰士。
“要是有擲彈筒就好了!”通信兵轉述著三營營長的感慨,這句話像根刺紮在李錚心裡。他立刻回到辦公室,從鐵皮櫃深處翻出一個油紙包——裡麵是一張繳獲的日軍97式擲彈筒分解圖紙。這張圖紙皺巴巴的,邊角還有火烤的痕跡,是上次反掃蕩時從日軍軍官屍體上搜來的,一直沒來得及研究。
“擲彈筒輕便靈活,射程正好覆蓋500米內的火力點,正是部隊急需的!”李錚展開圖紙,目光順著身管、底座、擊發機構的線條滑動。雖然擲彈筒結構比輕機槍簡單,但對身管直線度、擊發機構精度要求極高,尤其是身管,作為滑膛武器,哪怕有0.1的彎曲,都會嚴重影響精度。
他當即召集徐小眼、吳天浩、陳婉兒開會。三人趕到時,李錚正用粉筆在地上畫擲彈筒的簡圖:“咱們現在有了穩定的粗鋼供應,機床精度也上來了,是時候嘗試生產擲彈筒了!”
“這玩意兒我見過鬼子用,一筒子下去能炸半個班!”徐小眼蹲在圖紙旁,手指戳了戳身管的標注,“關鍵是這根鐵管子,得直,還得結實,不然發射時容易炸膛。”
吳天浩推了推眼鏡,盯著圖紙上的尺寸:“97式擲彈筒身管長413,內徑40,壁厚5,材料得用咱們煉的粗鋼,但需要進行調質處理,提升強度。底座和擊發機構的零件精度要求高,特彆是擊針,誤差不能超過0.05。”
“榴彈的事交給我!”陳婉兒立刻接話,“擲彈筒榴彈比手榴彈複雜,得有尾翼穩定彈道,炸藥用量也得控製——太少威力不夠,太多容易炸碎彈體。”
任務很快分配下去:徐小眼牽頭負責身管、底座的加工,憑借他手工研磨精密零件的手藝,把控核心精度;吳天浩協助設計加工夾具,提升效率;陳婉兒帶領彈藥組研製榴彈,重點解決尾翼穩定和炸藥配比問題。
第二天一早,徐小眼就帶著兩名技工鑽進了零件加工區。他先從料堆裡挑了一根直徑50的粗鋼坯,裝夾在改進後的車床上。“先車外圓,再鏜內孔,一步都不能急。”他一邊調整車床的進給量,一邊叮囑旁邊的技工,“這根管子要是歪了,整個擲彈筒就廢了。”
車刀接觸鋼坯的瞬間,鐵屑像卷起來的錫箔紙落在地上。徐小眼盯著刀架的移動軌跡,每轉一圈都要用卡尺測量一次外徑,確保從50均勻車到50壁厚5,內徑40)。可當車到一半時,他突然停了下來——用校直儀一測,身管竟然有0.2的彎曲。
“怎麼回事?”李錚正好路過,看到徐小眼皺著眉,連忙問道。
“鋼坯本身有點變形,車削時受力不均,越車越歪。”徐小眼拿起鋼坯,對著陽光看了看,“得先校直再加工。”他立刻把鋼坯送到王鐵錘的鐵匠鋪,放進紅爐裡燒到通紅,然後用專用的校直器夾著,一點點往回掰。“慢著點!彆掰過了!”王鐵錘在一旁幫忙固定,兩人屏住呼吸,直到校直儀顯示彎曲度小於0.05,才鬆了口氣。
解決了身管彎曲的問題,徐小眼又投入到底座加工中。底座是擲彈筒的支撐核心,上麵有擊發機構的安裝孔,孔位偏差超過0.1,擊針就無法對準榴彈底火。他放棄了車床加工,直接用手工研磨:左手拿著底座,右手握著細銼刀,每銼一下都要用量具比對,手指磨出了血泡,就纏上布條繼續。三天後,第一個底座加工完成,安裝孔的同軸度誤差隻有0.03,完美符合要求。
與此同時,陳婉兒在化工區忙著研製榴彈。她參考圖紙,用粗鋼製作了直徑40的彈體,底部預留了裝尾翼的槽口。尾翼是關鍵,她試過用薄鐵皮剪成長條,直接鉚在彈體上,可試射時尾翼晃動嚴重,榴彈飛得歪歪扭扭。後來她聽從吳天浩的建議,用厚0.5的鋼板製作成“十字形”尾翼,焊接在彈體底部,還在尾翼邊緣加了一道小折邊,增加穩定性。
炸藥配比也經過了反複試驗。一開始她按手榴彈的硝化甘油比例裝填,結果榴彈爆炸時彈體碎成了十幾塊,殺傷範圍太大,容易誤傷自己人;後來減少了20的硝化甘油,加入適量木粉緩衝,爆炸後彈體分裂成34塊,殺傷範圍控製在10米內,正好適合近距離支援。
一周後,第一具擲彈筒和10發榴彈終於完成。徐小眼將身管、底座、擊發機構組裝起來,黝黑的擲彈筒長約60,重不到3公斤,單手就能拎起來。陳婉兒則將榴彈整齊地擺在木箱裡,彈體上印著紅色的“試射”字樣。
“去試射場!”李錚大手一揮,帶著眾人來到後山。徐小眼扛起擲彈筒,找了個土坡蹲下來,將擲彈筒架在地上,瞄準500米外的一個舊碉堡之前日軍留下的)。他從木箱裡拿出一發榴彈,拔掉保險銷,將榴彈從擲彈筒口輕輕放入——“咚”的一聲,榴彈順著身管滑落,底部的底火被擊針擊中,瞬間發射出去。
眾人的目光緊緊跟著榴彈,隻見它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轟”的一聲落在碉堡旁邊的土坡上,炸開一個半米深的坑。“差了點!再調調瞄準具!”徐小眼調整了擲彈筒上的簡易標尺,又發射了一發。這一次,榴彈精準命中碉堡的射擊孔,碉堡的木柵欄被炸得粉碎!
“成功了!”眾人歡呼起來。徐小眼跑過去測量彈著點,第一發誤差8米,第二發誤差3米,平均精度誤差控製在10米內,完全達到了戰場使用要求。李錚看著冒著煙的碉堡,心裡激動不已——他們終於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擲彈筒,部隊的近距離支援火力,終於有了保障!
喜歡烽火鍛山河請大家收藏:()烽火鍛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