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的晨光剛漫過雜院的牆頭,列國的婦人就圍著大鐵鍋忙開了。秦國的嬸子倒著紅豆,楚國的姑娘撒著蓮子,魯國的婆婆剝著栗子,木勺攪動粥底的“咕嘟”聲,像土灶在哼小曲,引得簷下的麻雀都蹦跳著張望。
“公孫先生,您看這粥料備得中不中?”王二愣子扛著袋糯米進來,布袋上還沾著些穀糠,“昨兒個李掌櫃從‘混味鋪’勻了些紅糖,列國的糖塊都有,秦國的麥芽糖、趙國的蔗糖、楚國的蜂蜜,拌在粥裡準甜糯。”
公孫矩剛把“華夏”劍靠在灶房的門框上,劍鞘上的“敬”字紋旁,新長出的“俗紋”像串穀穗,把之前的紋路都串成了豐收的模樣。“這融合俗得湊夠十八樣吃食才像樣,”他幫著擦陶罐,“阿柴剛從庫房取了些新做的陶碗,都是列國手藝合著造的,秦國的粗陶碗、楚國的青瓷碗、魯國的彩繪碗,盛粥正合適。”
說話間,小石頭捧著罐泡蒜跑過來,罐身上的刻紋竟和劍上的俗紋一個樣。“娃非要跟著秦嬸子和楚姑娘學泡蒜,”王二愣子媳婦拿著塊粗布跟在後頭,“說要泡罐能存下列國滋味的臘八蒜,讓大夥的日子都像這蒜一樣,越泡越透亮。”
小石頭把陶罐往劍旁邊一放,劍穗突然晃了晃,掉下來顆乾棗,落在罐口的縫隙處“咚”地一響,正好把鬆動的蓋子頂嚴實了,蒜香頓時悶在罐裡,更顯濃鬱。
一、俗場的巧思
備臘八貨的時候最熱鬨,列國的食材往院裡一擺,秦國的雜糧、趙國的乾果、楚國的蜜餞堆得像小山,篩子的晃動聲、剝殼的劈啪聲、說笑的哄鬨聲纏在一起,轉眼間,個喜氣洋洋的俗場就成了,像幅鋪開的豐收圖。
“這俗場得摻著列國的物件才像樣,”老婦人用簸箕篩著小米,“秦國的石磨磨粉細,楚國的陶甕存糧實,魯國的竹籃裝物透氣,湊在一塊兒辦俗事才得勁,就像咱這場上的人,各有各的巧勁才周全。”
公孫矩幫著掛臘八符,把燕國的紅紙和韓國的黃紙剪在一起,上麵貼滿了五穀雜糧,符紙在風裡飄出的弧度,竟和劍上的俗紋分毫不差。“您看這符麵,”他指著上麵的圖案,“秦國的穀穗紋顯豐收,楚國的蓮花紋顯潔淨,魯國的雲紋顯吉祥,配著來才合俗。”
阿柴在旁邊劈柴火,突然指著俗場的影子:“師父,這食材的影子跟劍上的俗紋對上了!”
眾人湊過去看,果然見不同食材的影子在地上連成串,秦國的豆影裡裹著趙國的棗影,楚國的米影纏著齊國的糖影,像把列國的煙火氣都聚在了一起。
“昨兒個試做《八寶粥》的時候,”李掌櫃提著壺熱茶進來,“秦國的嬸子想多放豆子,楚國的姑娘說要多擱果子,最後各讓一步,豆果各半,連教書先生都誇這粥喝著暖心。”
繡娘捧著個針線籃進來,裡麵是列國婦人用的圍裙,秦國的麻布圍裙、魯國的棉布圍裙、楚國的葛布圍裙疊得整整齊齊。“這是給大夥乾活時圍的,”她往每個圍裙兜裡塞了塊手帕,“做的時候用了列國的手藝,秦國的納縫、趙國的繡花、楚國的盤扣,混著做才結實。”
小石頭突然指著灶台上的蒸汽,眾人抬頭,見白霧在房梁上凝成個“俗”字,正好把劍的影子圈在中間。
二、俗物裡的名堂
做臘八俗物的時候總有人搭把手,列國的材料在案上鋪開,秦國的大蒜、趙國的陳醋、楚國的陶罐堆得像小山,主婦的手剝著這個,攪著那個,轉眼間,種種俗物都做得地道,像天生就該這麼吃。
“這俗物得混著做才中吃,”老嬸子用醋泡著蒜,“秦國的紫皮蒜辣得夠勁,楚國的陶罐密封嚴實,魯國的陳醋酸得醇厚,看著簡單,其實藏著列國的巧勁。”
公孫矩幫著炒芝麻,把齊國的白芝麻和燕國的黑芝麻混在一起,炒得噴香,撒在粥麵上,竟有種說不出的香,像把秋天的太陽都炒進了芝麻裡。“您看這搭配,”他指著拌勻的芝麻,“秦國的粗糧糙,就得配點細糖;楚國的蜜餞甜,得摻點鹹鹽,湊在一起才對味。”
貨郎背著布包逛俗場,見裡麵熱鬨,掀簾進來:“俺從南邊帶了些香料,能給臘八粥增香,要不要試試?”
他把香料撒在粥鍋裡,楚國的蓮子粥頓時添了三分清雅,香氣漫出灶房,連最不愛喝粥的孩童都扒著門框望。“這叫‘百味香’,”貨郎舀著粥笑,“去年在魏國的集鎮,用這香料熬的粥,列國的百姓排著隊買,連寺廟的和尚都來討方子。”
公孫矩把劍放在俗物旁,劍鞘上的水汽凝在醋罐上,竟讓散落的醋漬慢慢聚成個圓,圓心處正好是秦蒜楚醋合泡的地方。
“這劍是真懂俗的,”老婦人指著新紋,“知道咱今兒過的是《團圓俗》。”
正說著,教書先生拄著拐杖來了,手裡拿著本《列國俗誌》,裡麵記著列國臘八俗融合的故事,秦國百姓學楚俗、魯國家人學秦俗、楚國婦人學魯俗都有,頁邊寫滿了批注。“這是給大夥找樂子的,”先生指著俗誌,“得讓他們知道,習俗融合的門道,跟列國的相處是一個理,和和氣氣才對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融合俗暖萬家
臘八節開粥的時候,列國的百姓都來捧碗,秦國的老漢捧著粗陶碗,楚國的姑娘端著青瓷碗,魯國的孩童舉著彩繪碗,喝粥的“呼嚕”聲混著說笑,像鍋沸騰的熱粥。
“今兒喝的是《萬家粥》,”王二愣子媳婦舉著個木勺喊,“秦國的豆粥、魯國的果粥、楚國的蜜粥,合在一起才圓滿,喝著喝著就暖透了心。”
公孫矩坐在灶門口,看著眾人喝粥,旁邊的小石頭捧著個小碗,正跟著母親學泡蒜。“慢點倒醋,”公孫矩幫孩子扶了扶陶罐,“這俗越過越親,就像日子越過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