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冷風剛把田壟吹得發硬,列國的農夫已推著糧車往糧倉趕。秦國的漢子駕著牛車,車上的糧袋堆得像小山,袋口紮著紅繩;楚國的農婦挎著布糧兜,兜裡的穀子粒粒飽滿,透著金亮;魯國的田夫扛著木糧梯,梯杆上還刻著丈量的刻度。糧車軲轆“吱呀”轉著,像在唱豐收的調子,引得牆根的枯草都跟著晃了晃。
“公孫先生,您看這糧倉得先晾晾不?”王二愣子踮腳摸了摸倉頂的木梁,手上沾了點細灰,“昨兒個大夥把倉裡掃了三遍,秦國的木囤、趙國的竹席、楚國的防潮布都備齊了,就等糧食入倉了。”
公孫矩剛把“華夏”劍靠在糧倉旁的老柿子樹下,劍鞘上的“滿”字紋旁,新長出的“倉紋”像圈疊疊的糧囤,把舊紋路裹得實實的。“這入倉跟給糧食‘安家’似的,得暖得乾,”他蹲在倉門口摸了摸地麵,“阿柴從老糧官那學的法子,秦國的木囤隔潮,楚國的布墊吸潮,魯國的通風板透氣,三樣配著來,糧才放得久。”
說話間,小石頭抱著個竹編的糧勺跑過來,勺底的編紋竟和劍上的倉紋一個樣。“這是跟楚家嬸子學編的‘量糧勺’,”王二愣子媳婦拎著個布包跟在後頭,包裡裝著縫糧袋的針線,“一勺正好量一鬥,裝袋時不多不少,好記賬。”
小石頭把糧勺往劍邊一放,劍穗突然晃了晃,墜下顆小銅鈴,正好掛在勺柄的繩圈上“叮鈴”響,引得跟著看熱鬨的小黃狗都支起了耳朵,圍著糧勺轉來轉去。
一、入倉前的巧準備
收拾糧倉的場麵比趕大集還熱鬨,列國的家夥往倉前一擺,秦國的木鍁、趙國的竹篩、楚國的布糧袋排成排,掃倉的“嘩啦”聲、縫袋的“沙沙”聲、說笑的“哈哈”聲纏成團,轉眼間,原本空落落的糧倉就變得亮堂堂的,像等著迎客人的正屋。
“這糧倉得按糧食性子收拾,”老糧官用木尺量著倉高,“秦國的木囤適合裝穀子,透氣還隔潮;楚國的布袋裝麥子,軟和還防漏;魯國的竹筐盛豆子,透風還好拿。就像給不同糧食選不同的‘床’,得舒服。”
公孫矩幫著裝通風板,把燕國的薄木板釘在魯國的木框上,又在板縫間塞了層秦國的乾草,風一吹“呼呼”響,倒跟劍上倉紋的節奏對上了。“你看這板間距,”他往板縫裡插了根麥稈,“潮天把板拉開點,風大時關小點,晴天才全打開,一調能保整倉糧。”
阿柴在旁邊搭糧囤,突然指著地上的影子喊:“師父,您看這木囤的影子,跟劍上的倉紋對上了!”
眾人扭頭一看,可不是嘛!木囤的影子圈著圓,布墊的影子鋪著方,通風板的影子漏著細縫,三股影子在地上織成張網,把列國的巧思都兜在裡頭。
“昨兒個試搭糧囤時差點吵起來,”李掌櫃提著個藤籃過來,籃裡的蒸饃還冒熱氣,“秦國的小夥想多搭木囤,說結實;楚國的媳婦說要多鋪布墊,講防潮。最後各讓一步,底層墊布,中層用囤,上層留通風,連教書先生都誇這法子妥。”
繡娘抱著個布包袱走來,裡麵是列國農夫用的護具:秦國的布手套、魯國的麻圍裙、楚國的布護膝疊得整齊。“這是給大夥備的,”她往每個圍裙兜裡塞了塊棗糕,“手套防木刺,圍裙防糧灰,嘴裡含點甜的,乾活有勁頭。”
小石頭突然指著柿子樹頂,眾人抬頭,見陽光穿過葉縫,在地上投出個歪歪扭扭的“倉”字,正好把劍的影子圈在正中間。
二、倉具裡的小門道
做倉儲工具的時候,列國的巧匠湊在一起各顯神通。秦國的硬木適合做糧囤,沉實還防倒;趙國的竹子編筐最透氣,輕還耐用;楚國的棉布做糧袋,軟和還不漏粒。木匠的鑿子“咚咚”修著木囤,竹匠的篾刀“唰唰”編著筐,沒多大工夫,件件工具就做得既實用又好看。
“做倉具得懂糧食的‘喜好’,”老木匠用砂紙磨著糧囤的邊緣,“秦國的木囤底得墊石頭,防地麵返潮;楚國的糧袋口得縫繩,紮緊還好提;魯國的通風板得刻花紋,好看還通風。看著簡單,這裡頭全是護糧的心思。”
公孫矩幫著縫糧袋,用齊國的粗布和燕國的細線縫成雙層麵,又在袋底加了塊秦國的厚布,裝著糧食竟不墜底還耐磨。“你看這袋角,”他捏著袋角的褶皺,“縫個小兜能裝標簽,寫著糧食種類和入倉日子,找的時候不費勁。”
貨郎背著個鼓鼓囊囊的布袋子逛到糧倉前,見大夥忙得熱火朝天,趕緊扯開嗓子:“瞅瞅俺帶啥好東西了!這‘防鼠藥包’是用列國的草藥配的,放糧倉裡老鼠不敢來,還不影響糧食!”
他往糧倉角落放了個布包,包裡飄出股草藥香,原本在倉邊竄的老鼠頓時沒了影。“這藥包摻了秦國的苦參、楚國的艾草,還有魯國的薄荷,又驅鼠又防潮,”貨郎舉著藥包笑得滿臉褶子,“去年在魏國糧倉試了試,一冬天沒見著老鼠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公孫矩把劍挪到倉具堆旁邊,劍鞘上的潮氣沾在木囤上,竟讓不同倉具的影子在地上慢慢湊成個圓圈,圓心處正好是秦囤、楚袋、魯板配在一起的倉儲組合。
“這劍是真懂糧事,”老糧官摸著劍上的新紋說,“知道咱今兒藏得妥,糧食才能放得安。”
正說著,教書先生拄著拐杖顫巍巍地來了,手裡捧著本紙頁發黃的《倉儲要覽》,裡頭記著列國儲糧的妙招:秦國木囤隔潮、楚國布袋防漏、魯國通風板透氣,頁邊還畫著小圖。“這書給大夥做個參考,”先生指著插圖說,“就像人住屋要通風,糧食藏倉要防潮,都是過日子的實在理。”
三、協作入倉的熱乎勁
入倉的時候,列國的農夫自發分了三夥。秦國的漢子在前頭扛糧袋,木鍁“嘩嘩”地往袋裡裝糧,袋口紮得緊實;楚國的農婦跟在後頭貼標簽,毛筆“沙沙”地寫著字,標簽貼得整齊;魯國的田夫在倉裡擺糧囤,木梯“咯吱”地響著,糧囤堆得方正。
“今兒這糧入得,比過年還熱鬨!”王二愣子媳婦舉著針線吆喝,手裡還縫著個破糧袋,“秦國的囤堆得齊,魯國的板安得穩,楚國的袋紮得緊,三樣齊活,糧食想放不安都難!”
公孫矩站在糧倉門口,看著糧食像流水似的進倉,旁邊的小石頭正踮著腳學遞糧勺,勺裡的穀子總撒出來。“遞勺得順著裝糧的手,”公孫矩握著他的手往木鍁邊送了送,“像給大人遞筷子,得遞到跟前才管用。”
才乾了不到三個時辰,糧倉裡就堆滿了糧囤,遠看像排金色的小山頭。東頭的穀子囤剛堆好,西頭的麥子袋已碼齊,北角的豆子筐正擺好,三夥人配合得像台轉得順溜的機器,引得路過的老掌櫃都停下馬車瞅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