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秋耕籌密計,古卷授新方_青史照山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青史照山河 > 第206章 秋耕籌密計,古卷授新方

第206章 秋耕籌密計,古卷授新方(1 / 1)

處暑的晨露剛在田壟上凝成珠,共耕田的麥茬已泛出淺褐——收麥後空了半月的土地,正等著秋耕的犁鏵翻鬆。秦國漢子肩頭扛著新製的“雙齒犁”,犁頭裹著層青銅,犁杆上刻著“深耕一尺”的墨痕;楚國農婦臂彎挎著麻編“積肥筐”,筐裡混著腐熟的麥糠與牲畜糞,還飄著艾草的清香;魯國田夫推著木輪“測土車”,車鬥裡裝著竹製的“土樣盒”,盒壁標著“黑土、黃土、褐土”的色卡——這些按趙氏古籍新改的家夥,正等著給秋耕定個準譜。

老桑樹下的“華夏”劍鞘上,“藏豐紋”旁又添了道淺淡的“耕痕紋”。公孫矩展開趙無恤手批的《秋耕九要》竹簡,泛黃的竹片上朱筆批注格外醒目:“秋耕不深耕,春苗難紮根;秋肥不腐熟,來年苗難壯。”他用指腹蹭過“輪作、深耕、積肥、選種、修渠、碎土、除茬、保墒、驗土”九個墨字,聲音裡滿是鄭重:“今年秋耕要按這九要做,明年春播才能少費力氣。”

王二愣子蹲在麥茬間,用腳踹了踹地,土塊硬得硌腳:“公孫先生,這土板結得厲害,得用雙齒犁才能翻透!”說話間孟春提著陶罐走來,罐裡裝著槐葉泡的“醒土水”——按她祖母孟姬傳的古法,秋耕前澆醒土水,能讓板結的土塊鬆得快;小石頭蹲在測土車旁,正把不同地塊的土裝進樣盒,還念叨著:“黑土軟,黃土硬,褐土沾手……”小黃狗圍著雙齒犁轉,尾巴掃過犁頭,濺起的土粒落在樣盒裡,引得大夥都笑。

一、耕具新改的巧論爭

耕具剛在田埂上擺開,列國農夫就起了爭執。秦國的張大哥把雙齒犁往地上一插,犁頭紮進土半尺:“按咱秦地規矩,秋耕得用雙齒犁,翻得深還快!”楚國的劉嬸卻搖著頭舉積肥筐:“光翻得深沒用!肥沒積夠,土再鬆也長不好苗。”魯國的王大叔乾脆推著測土車進了田,片刻就捧回三盒土:“先得辨土性!黑土要淺耕,免得把生土翻上來;黃土得深耕,不然保不住墒。”

“都彆急,先看古卷怎麼說。”公孫矩讓人把竹簡架在石桌上,指著“耕具宜隨土改”那條,“趙無恤當年在晉地秋耕,黑土地用單齒犁,黃土地用雙齒犁,褐土地還得加個‘碎土耙’。”他讓張大哥試耕黑土地,雙齒犁剛下去就帶起大塊生土;換了單齒犁,翻出的土都是熟土:“你看,不是犁越利越好,得合土性。”

秦國竹匠正給雙齒犁加“調節栓”,能把犁頭角度調陡調緩:“黃土地調陡些,紮得深;黑土地調緩些,翻得勻。”他邊說邊演示,調陡的犁頭紮進黃土,輕鬆翻出一尺深;調緩的犁頭在黑土上走,土塊碎得細:“這樣一副犁,能耕三種地。”

楚國農婦們正給積肥筐縫“分層格”,上層裝粗肥,下層裝細肥:“撒肥時先撒粗肥打底,再撒細肥蓋麵,苗根能慢慢吸。”劉嬸往筐裡裝了半筐肥,撒在麥茬間,粗肥落在土縫裡,細肥粘在麥茬上,一點不浪費。

最熱鬨的是改良測土車。王大叔給車底加了“土樣篩”,車一推過,土粒按粗細落在不同格子裡:“往年辨土得用手捏,現在一推就知土性。”他推著車在田埂上走了一趟,車鬥裡的樣盒就分好了類,黑土細粒多,黃土粗粒多,褐土沾粒多,圍觀的農夫們都拍起了手。

二、跨族辨土的真功夫

秋耕籌備先從“辨土”開始,列國農夫自發分成三組,每組都有秦、楚、魯三國人。秦國漢子負責試犁調犁,楚國農婦負責分類積肥,魯國田夫負責采集土樣,配合得比收麥時還默契。王二愣子組剛辨完東頭地塊,竹牌上已記滿數據:“黑土三畝,宜單齒犁淺耕,施細肥;黃土五畝,宜雙齒犁深耕,施粗肥;褐土二畝,宜帶碎土耙耕,施混合肥。”

公孫矩沿著田壟巡查,見孟春正教秦國姑娘辨土性:“黑土沾手是肥足,黃土硌手是缺肥,褐土發黏是水多。”又看到小石頭幫魯國大叔篩土樣,踮著腳夠篩網的樣子實在費勁,便給他做了個矮凳:“辨土要細心,先得讓自己舒服。”李掌櫃提著新蒸的粟米糕走來,糕香混著泥土味飄滿田埂:“辨土累了,墊墊肚子再乾!”

辨到西頭地塊時出了岔子。魯國田夫發現這裡的土一半是黃土,一半是褐土,還夾著些碎石:“這地塊咋耕?深了怕碰石頭,淺了怕不透氣。”劉嬸蹲在土旁捏了捏,土粒沾手還發黏:“按孟姬老夫人的法子,先把碎石撿了,再混些麥糠改良,既能鬆土,又能當肥。”公孫矩翻開《秋耕九要》,指著“雜土宜改良”那條:“趙無恤當年遇到雜土,就用麥糠、草木灰混著耕,你們試試。”

夕陽西斜時,辨土結果彙總到公孫矩手中。竹簡上密密麻麻記著:共耕田十三畝地,需單齒犁三副、雙齒犁五副、帶碎土耙的犁兩副;需粗肥二十筐、細肥十五筐、混合肥八筐。“按這數準備,秋耕時就不會亂。”公孫矩把竹簡舉得高高的,田埂上頓時爆發出歡呼聲。小石頭舉著他分好的土樣盒跑來:“師父你看!俺分的土沒弄錯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突遇肥缺的巧應對

正當大夥準備分裝肥料時,劉嬸突然驚呼:“細肥不夠了!”眾人湊過去一看,積肥筐裡的細肥隻剩三筐,按辨土結果還缺十二筐:“這可咋辦?再積肥得等好幾天,耽誤了秋耕可咋整!”王二愣子急得直搓手。

公孫矩卻不慌不忙:“趙無恤在竹簡裡寫了‘應急肥法’。”他立刻分派人手:秦國漢子去割田埂上的艾草,楚國農婦去收集灶房的草木灰,魯國田夫去翻曬去年的麥糠:“艾草切碎混草木灰,再拌些碎麥糠,就能當應急細肥,雖說不如正經細肥好,卻也能頂一陣。”

張大哥帶著人割艾草,鐮刀揮得飛快,不一會就割了兩大捆:“這艾草不僅能當肥,還能驅蟲,一舉兩得!”劉嬸指揮著農婦們碎艾草,石臼搗得“咚咚”響,艾草混著草木灰的香味飄滿田埂;王大叔則把麥糠攤在竹席上曬,邊曬邊翻:“得曬透了,不然會發黴。”

忙活至傍晚,應急細肥總算湊夠了數。孟春抓了把應急肥撒在土樣旁,土粒很快就吸住了肥:“這肥雖應急,卻也能讓土鬆快些。”王大叔蹲在肥堆旁聞了聞,忽然笑道:“這肥還帶著艾草香,明年苗長出來,說不定還能少生蟲!”小石頭也學著抓了把肥,撒在自己的樣盒裡,土塊很快就鬆了點,引得眾人發笑。

四、秋耕細籌的大學問

解決完肥缺問題,秋耕細化籌備正式開始。魯國的王大叔帶著人檢修耕具,給犁頭補青銅、給測土車修輪軸:“犁頭得尖,才能紮進土;輪軸得滑,才能推得動。”他給雙齒犁的調節栓上了點桐油,調角度時順暢了不少。

楚國農婦們的工作最細致。她們把肥料按地塊分裝,黑土地的細肥裡加了槐葉,黃土地的粗肥裡混了碎秸稈,褐土地的混合肥裡摻了草木灰。劉嬸教大夥撒肥的法子:“黑土地順壟撒,黃土地繞茬撒,褐土地轉圈撒,肥才能勻。”孟春則把公孫矩批注的耕籌口訣抄在布上:“辨土先,調犁後,積肥足,耕得透。”

公孫矩特彆關注修渠的事。他讓秦國漢子沿著田壟挖排水溝,溝深五寸,溝寬三寸:“秋耕後雨水多,得把水排出去,不然土會澇。”他還讓人在溝邊插了竹牌,牌上寫著“溝深五寸,勿填勿堵”,免得有人誤填了溝。

阿柴在田埂邊種了排艾草,這是他從山裡學的土辦法:“艾草能驅蟲,還能當應急肥,一舉兩得。”李掌櫃則帶來新做的“耕籌牌”,竹片刻著“東頭黑土、西頭黃土、南頭褐土”,掛在地塊旁:“按牌耕,不會錯。”小石頭也想要耕籌牌,公孫矩便給他做了個迷你版,牌上還畫了個小犁,引得小石頭愛不釋手。

五、耕籌宴上的新期盼

籌備完,雜院擺起“耕籌宴”。桌上的菜都帶著土味:粟米糕、麥糠餅、艾草蛋,連湯都是槐葉煮的。王二愣子端起陶碗:“今年耕籌做得細,明年春播準能順!”劉嬸給大夥分麥糠餅:“這餅裡加了碎麥糠,吃著香還頂餓,秋耕時就能多乾活。”

公孫矩把《秋耕九要》竹簡傳給眾人傳閱:“趙無恤說‘秋耕是春播的根,根紮得深,苗才能長得壯’。”他給每人發了塊竹牌,上麵刻著各自負責的耕籌任務:“秋耕時按牌做,彆亂了章法。”

小石頭最興奮,他得到了公孫矩親手做的小犁模型。“俺明年要學耕地!”他舉著小犁給大夥看,犁頭上還刻著個小土塊。小黃狗叼來塊粟米糕,蹲在他腳邊搖尾巴,像是也在盼著秋耕。月光透過老桑樹灑下來,照在劍鞘新長的“耕籌紋”上,泛起溫潤的光。

六、歲月沉澱的耕籌道

處暑後的第十天,秋耕籌備全妥了。耕具檢修得亮閃閃,肥料分裝得齊整整,排水溝挖得順順的,土樣分類得清清爽爽。列國農夫扛著工具往家走,田埂上的艾草已冒出新綠,風一吹,香味飄得老遠。

“再過三日就秋耕,先耕黑土地,再耕黃土地,最後耕褐土地。”王二愣子走在最前頭,嗓門洪亮,“耕得細,播得順,明年再收滿倉糧!”

公孫矩摸著靠在老桑樹上的“華夏”劍,劍鞘上的紋路又多了幾重。從育苗到收麥,從儲糧到耕籌,農耕的智慧就像這層層紋路,刻進木頭裡,也刻進人心間。他望著田壟上的耕籌牌,忽然明白:所謂秋收冬藏、春種夏耘,從來不是孤立的事,而是一環扣一環的傳承,就像趙氏的古籍,一代傳一代,從未斷過。

風吹過田埂,麥茬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盼著犁鏵的到來。有人說這是土地在呼吸,有人說這是古卷在低語。隻有公孫矩知道,這是千萬雙手共同書寫的農耕史詩,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秋耕的細致,就是春播的底氣,就是來年的豐收。

喜歡青史照山河請大家收藏:()青史照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