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秦地秋收核倉糧,魏農繳糧爭平斛_青史照山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青史照山河 > 第10章 秦地秋收核倉糧,魏農繳糧爭平斛

第10章 秦地秋收核倉糧,魏農繳糧爭平斛(1 / 1)

秋分的陽光把秦地的打穀場曬得發燙,涇陽縣的粟穗已打成金粒,堆在公倉前的陶甕裡,卻在舊貴族魏戊的私倉外飄著“瞞糧”的疑雲——私倉的門縫裡漏出粟粒,卻對外宣稱“秋熟僅夠自食”。趙承騎著青驪馬走在倉區的土路上,馬背上馱著兩卷核心物事:一卷是《商君法·倉律》抄本,竹片上“秋收後核倉糧,貴族瞞糧一畝罰粟十石”的朱字被粟粒的粉塵染得發暗;另一卷是“倉糧核查冊”,記著“銅製標準斛”“倉糧測重秤”的形製,每樣都標著“依《睡虎地秦簡·倉律》定製”的注腳。他腰間的“查田符”旁,新添了青銅“核倉印”,印麵刻著“涇陽核倉,按律核驗”,這是商鞅推行“倉糧實核”的關鍵環節——秋收是稅糧入庫的最後關口,舊貴族常借“私倉藏糧”逃稅,魏戊魏氏旁支,爵為“五大夫”)更是仗著爵位,私倉規模堪比公倉,趙承此行,便是要讓《倉律》的“倉不虛、稅不虧”,落在糧斛的稱量聲裡。一、主線:趙承涇陽核倉糧,魏戊瞞糧遭重處涇陽縣的公倉區連著十座夯土倉房,每座倉門都掛著“公倉”銅牌,唯獨最西側的倉房掛著“魏氏私倉”的木牌,門環上還纏著新鎖。魏戊穿著錦紋深衣,站在私倉前指揮家奴往車上搬陶甕,甕口用麻布封著,卻有粟粒從縫裡漏出來。見趙承來,他趕緊讓家奴停手,笑著迎上去:“趙客卿來得正好,俺家私倉今年隻收了百石粟,剛夠家奴和族人吃,秋稅就按百石繳,你看如何?”趙承沒接他遞來的“私倉冊”,而是讓小吏取出“銅製標準斛”——這是按秦律定製的量器,斛身刻著“一斛容粟二鬥,誤差不得超半升”的刻度,又拿出“倉糧測重秤”銅秤砣標著“一石粟重百二十斤”)。“魏大夫說私倉百石,”趙承指著私倉的地基,“這私倉長十丈、寬五丈、高三丈,按秦地倉房‘每丈容粟五十石’算,至少能容千五百石——百石?怕是連倉底都鋪不滿吧?”魏戊臉色微變,卻仍強辯:“倉大不代表糧滿!今年春旱,俺家私田減產,倉裡隻堆了半倉……”話沒說完,趙承已讓秦兵砸開私倉鎖——門一開,粟粒堆得快到倉頂,中間還藏著幾袋標著“魏氏私藏”的細糧。小吏用標準斛量了一鬥,稱重正好二十四斤一斛二鬥為一石),又按倉內糧堆體積估算:“實有粟一千二百石,按律該繳秋稅三百六十石私田百畝,畝產一石二鬥,稅三成),魏大夫隻報百石,瞞糧一千一百石。”“你敢查俺的私倉!”魏戊突然拔出腰間的青銅劍,家奴們也跟著抽劍,“秦律雖嚴,也管不到貴族私倉!”趙承卻沒退,展開《倉律》竹簡,對著圍攏的農人高聲念:“商君令‘貴族私倉需報官府核驗,瞞糧超百石者,奪爵為民,罰繳瞞糧十倍粟’。你瞞糧一千一百石,該罰粟一萬一千石,爵降為庶人——你要抗律?”農人們頓時沸騰,有的指著私倉喊“早知道他藏糧”,有的舉著自家的空陶甕喊“俺們繳完稅隻剩半倉,他卻藏這麼多”。魏戊見眾怒難犯,劍“哐當”掉在地上:“俺繳!一萬一千石粟、降為庶人……但公倉得按標準斛收糧,不能多扣!”趙承讓小吏把標準斛擺在倉前:“秦地收糧曆來用標準斛,是你先瞞糧,何談‘多扣’?若早如實報倉,何至於此?”核完私倉,趙承又去查民人糧倉——農人的倉雖小,卻都如實報糧,有的還主動說“今年多收了二十石,能多繳五石稅”。趙承讓小吏記下,在核查冊上批注:“涇陽縣秋分核倉,魏戊私倉瞞糧千一百石,民人如實報實——新法之核倉,不在查倉之嚴,在讓糧真能入公倉、稅真能均繳,若貴可瞞、民必苦,法難立威。”傍晚整理冊卷時,他見魏戊的家奴在公倉外偷換標準斛,想換小斛多扣糧,便讓秦兵拿下——舊貴族的僥幸未消,這卷記錄,更要記清“法懲瞞糧”的根基。二、支線·農人孟姬:魏地繳糧遇小斛,鄭五苛扣激民反同一時刻,魏國曲沃縣的公倉前,孟姬正背著半袋粟米排隊,袋上縫著“孟氏,田五畝,實產五石”的布標。縣府的繳糧處擺著兩具糧斛:一具是“官斛”貼著“標準”木牌,卻比常斛小半升),一具是鄭五的“私斛”藏在案下,比官斛還小)。農人們遞上糧袋,鄭五隻用私斛量,量完總說“差半鬥,得補”。輪到孟姬時,她把粟米倒進官斛,剛滿三鬥按稅三成,五石該繳一石五鬥,她分三次繳),鄭五卻把私斛往案上一放:“這官斛不準,得用俺的斛量!”量完隻夠兩鬥八升,他便拍著案喊:“差兩升,要麼補粟,要麼用你家的麻線抵!”孟姬趕緊掏出“農事記”,上麵刻著“五畝產五石,稅一石五鬥,已繳一石二鬥,今繳三鬥”:“鄭吏,俺按實產繳糧,用的是你擺的‘標準官斛’,怎會差?”“我說差就差!”鄭五把農事記掃在地上,腳踩了踩,“你家是隸臣之後,繳糧本就該多繳,少繳半升都不行!”阿大跑過去撿農事記,卻被鄭五的跟班推倒,手裡的陶碗摔碎,碗裡的粟米粥撒了一地。“你憑啥推孩子、踩俺的記?”孟姬撲過去護住阿大,眼淚掉在粟米上,“李大夫的‘平糴法’說‘收糧用平斛,不苛不扣’,你敢違令?”旁邊的老農張伯也幫腔:“俺們裡巷十戶,繳糧都被多扣,你這私斛比標準斛小半升——俺們去量量公倉的標準斛,看是不是你這模樣!”農人們頓時響應,有的要去搬公倉的標準斛,有的要拆繳糧處的案。鄭五怕鬨到安邑,趕緊改口:“三鬥就三鬥!但秋熟後查倉,若你家有餘糧,得補繳!”孟姬沒理他,抱著糧袋往家走——她知道,自家的糧隻夠糊口,哪有餘糧可補。到家後,孟姬把剩下的粟米倒進陶甕,隻夠母子倆吃到來年春播。夜裡,她在農事記上刻:“曲沃秋分繳糧,鄭五用小斛苛扣,農人群爭方得實繳。儘地力之教,若吏棄‘平糴法’用私斛,農雖豐收,亦難飽腹。”刻完,把記藏在倉底的粟堆裡——這是她能守住的,最實在的“繳糧憑據”。三、支線·淳於越:鹹陽論倉辯平糴,儒法調和探民生鹹陽的“倉政議壇”上,燭火映著兩卷對立的竹簡——淳於越的《平糴養民論》與法家弟子衛鞅同族)的《實倉強兵策》。趙承坐在台下,手裡攥著秦魏兩地的核倉、繳糧記錄,這是他特意帶來的“實證依據”。“秦要東出,需實倉強兵!”衛鞅敲著策簡,聲音洪亮,“魏戊瞞糧千一百石,若不罰繳十倍,貴族都學樣,公倉空了,軍糧從哪來?新法的‘倉律’,就得嚴!”淳於越卻搖了搖頭,展開《孟子·梁惠王下》抄本:“衛客卿隻知‘實倉’,不知‘安民’。孟姬按實產繳糧,卻被小斛苛扣;涇陽縣民人如實報倉,卻怕貴族瞞糧牽連自己——若倉政隻嚴罰貴族,不嚴治小吏,民人仍會苦,公倉雖實,民心卻虛。”“那淳於先生要秦廢‘嚴罰’?”衛鞅冷笑,“總不能讓官府看著貴族瞞糧不管吧?”淳於越指著趙承的記錄:“不是廢嚴罰,是‘嚴罰貴、寬待民、治貪吏’。秦的‘倉律’可加‘小吏用私斛,罰繳苛扣糧百倍’;魏的‘平糴法’該設‘斛具監’,查私斛、保平量——《周禮》雲‘以量度成賈而征價’,量器平,糧價才平,民心才安。”趙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況讀出來:“秦地魏戊瞞糧罰萬石,民人實繳得寬待,公倉實、民心安;魏地鄭五用私斛,民人爭繳才得平,公倉雖實、民心怨——新法的倉政,缺的不是‘罰貴’,是‘治吏’,缺的不是‘實倉’,是‘平糴’。”這話讓台下的秦吏們沉默——此前他們隻盯著“公倉滿”,卻沒算過“民心虛”的代價。衛鞅雖不服,卻也承認“小吏貪腐該重治”。散場時,淳於越遞給趙承一卷《管子·輕重甲》抄本:“裡麵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秦的倉政,若能讓民人‘繳糧不虧、存糧有餘’,才算真的‘實倉’,不然隻是‘官府實、民人虛’。”趙承接過竹簡,指尖觸到“民為邦本”的刻痕,忽然明白父親說的“古籍記真”,不僅是記“法之嚴”,更是記“法之平”。四、核倉實錄藏民心,戰國倉政入簡牘深夜的涇陽縣寺,趙承把秦地核倉、魏地繳糧、鹹陽論辯的事,都記進《商君法》實施記錄。他先抄下孟姬農事記裡的“小斛之爭”,旁注“魏地倉政之弊,不在倉不滿,在吏不公——小吏私斛比貴族瞞糧更傷民,治倉先治吏”;再記下魏戊的瞞糧案例,注“秦地核倉之利,在罰貴不欺民,更在民見罰貴而信法——民信法,才願實報倉、願繳糧,公倉才真能實”;最後把淳於越的“平糴治吏”建議附在《倉律》後,注“儒法之辯,非‘實倉’與‘養民’之爭,是‘強兵’與‘安民’之衡——秦要實倉,需罰瞞糧,更需平斛、治吏,三者缺一,倉政難久”。燭火快燃儘時,他想起白天在倉區看到的場景:農人實報倉糧時的懇切,孟姬攥著農事記爭平斛時的倔強,淳於越辯論時眼裡的“民生光”。這些畫麵,都被他刻進竹簡——不是冰冷的倉糧數據,而是帶著農人生存溫度的“戰國倉政圖”。窗外,秦地的晚風帶著粟香,涇陽縣的公倉門已鎖,曲沃縣的孟姬在倉前守著僅存的粟米,議壇的燭火已滅。趙承把竹簡卷好,放在胸口,能聽見銅製標準斛的輕響——這是戰國烽煙裡,最實在的聲音:有新法的嚴,有農人的韌,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聲音記進青史,讓後世知道,戰國的倉政裡,不僅有“強兵”的目標,更有“安民”的根本。

喜歡青史照山河請大家收藏:()青史照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