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殘片在陳默掌心震顫,頻率微弱卻持續,像一顆未熄滅的心臟。他跪在地上,指節因用力而泛白,斷裂的鋼筆橫在身側,筆尖滲出的藍色液體正沿著地麵細縫緩緩擴散,與殘留的符文陣列接觸後泛起一圈幽光。
星軌在他意識深處啟動低功耗掃描模式,數據流如冷鋒劃過神經。隧道內魔法陣與淨化粉塵發生量子乾涉,空間波動不斷撕扯他的感知。眩暈感襲來時,他將舌尖抵住那滴藍色液體,生物電瞬間回流,視野重新清晰。
“頻率鎖定。”他在腦中下達指令。
星軌解析出殘片震動周期——與北鬥七星運行軌跡存在0.3秒偏差。這不是誤差,是信號殘留。林小滿的意識並未完全消散,而是被卷入某種高維共振場,她的能量仍在反饋。
陳默將殘片置於張建國掉落的保溫杯底。杯底星圖已被茶水浸潤,導電性增強。他以手指蘸取鋼筆殘液,在星圖外圍繪製反向耦合符文。電流微閃,上一章遺留的基因數據流被重新激活,逆向追蹤能量共鳴源。
三十六個同步脈動點在隧道深處浮現,呈環形分布,與人格碎片的原始位置完全吻合。
“他們醒了。”陳默低聲道。
話音未落,隧道壁開始扭曲。凝膠層如水波蕩漾,三十六個能量體逐一破壁而出,懸浮於半空。每個實體輪廓都帶著明顯的年齡特征:五歲的女孩抱著布娃娃蜷縮在角落,十二歲的少女坐在課桌前寫作業,十六歲的青年站在手術台邊緣低頭看手——那是周振海女兒被分割的人格碎片,此刻已不再被動漂浮,而是主動具象化記憶場景。
五歲碎片周圍浮現出童年臥室的全息投影,牆上貼著卡通貼紙,床頭擺著毛絨熊。但畫麵突然扭曲,燈光熄滅,門縫滲入冷光,一個穿白大褂的身影推門而入,手中針管泛著幽藍光澤。情感衝擊波隨之釋放——那是被剝奪安全感的極致恐懼。
十二歲碎片的課桌上堆滿試卷,筆尖在紙上瘋狂劃動,字跡逐漸變成實驗編號。她抬頭,眼神空洞,口中喃喃:“第23次記憶覆寫完成,容器穩定。”
十六歲碎片最接近現實。她站在手術台前,右手舉起,口型無聲:“爸爸彆簽。”
張建國猛然抬頭,瞳孔劇烈收縮。他認得那間實驗室,也認得那份協議。二十年前,他曾在這類文件上按過手印。
陳默立刻啟動防禦協議。星軌構建情感剝離算法,將自身意識錨定為純觀測態。他不能共情,一旦陷入記憶感染,整個防線將瞬間崩潰。
“混沌反相位建模。”他下令。
星軌以人格碎片的量子頻率為基礎,生成反向能量波。算法不追求完全抵消,而是製造局部靜默區,形成緩衝帶。空氣震蕩,符文陣列在地麵重組,一道半透明屏障緩緩升起。
張建國趁機取出隨身記錄本,快速描摹碎片運動軌跡。他的手在抖,但筆跡依舊工整。每一條線都對應一個人格實體的位移路徑,每一個交彙點都可能隱藏著控製節點。
“它們在引導我們看什麼?”他低聲問。
陳默沒有回答。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十六歲碎片右手指向的位置——隧道頂部裂隙。那裡原本隻有星光透入,此刻卻浮現出一段模糊文字投影:“k7協議簽署日:2001年9月17日。”
正是張建國女兒病逝當天。
記憶洪流仍在擴散。七歲碎片展開一場生日派對,蛋糕上蠟燭剛點燃,就被穿防護服的人強行吹滅;十歲碎片在操場奔跑,突然摔倒,地麵裂開,伸出機械臂將她拖入地下;十四歲碎片站在鏡子前,鏡中倒影卻穿著實驗服,冷冷注視著她。
每一幕都是真實發生的記憶切片,被周振海用納米機器人記錄、分割、植入。這些不是幻象,是證據,是活體實驗的直接影像。
陳默知道,必須獲取其中一段加密記憶,才能徹底揭露真相。
他拾起斷裂的鋼筆,咬破手指,鮮血滴落在金屬殘片上。他閉眼,將一段個人記憶注入其中——林小滿在物理競賽考場低頭寫字,文化衫上的“π=3.”被汗水浸濕,筆尖劃過紙麵,寫下“這道題,我能解”。
情感共振模型啟動。
殘片驟然升溫,金色紋路自中心蔓延,釋放出林小滿殘留的意識波。這股波動穿透空間,與人格碎片群建立短暫量子鏈接。
數據流湧入。
星軌高速解析,剝離噪聲,最終鎖定一段加密記憶:周振海站在無菌實驗室中央,手中注射器注入一名昏迷少女體內。納米機器人如星河般遊走於神經網絡,屏幕彈出提示:“k7意識載體激活,第37次人格分割完成。主控協議:d7→t0,容器轉移程序啟動。”
畫麵切換至地下隧道,數百個靜止的人體被植入烏鴉耳釘,連接同一套量子網絡。周振海的聲音響起:“當所有錨點同步,我將成為新文明的唯一意誌。”
證據到手。
陳默睜開眼,冷汗從額角滑落。強行模擬林小滿的血脈頻率,導致神經灼痛,星軌一度離線。他靠在隧道壁上喘息,手指仍緊握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