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屏上的坐標點仍在閃爍,紅光映照著李維的臉。他的手指懸在鍵盤上方,沒有立刻動作,而是盯著那段剛剛捕捉到的通信殘片——一段持續0.3秒的加密脈衝,頻率與量子信標完全吻合。
“他們試機了。”他說,“但不是為了確認位置。”
陳默站在符文陣邊緣,鋼筆尖輕觸金屬台麵,空氣中泛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波動。“是為了測試響應機製。”他接上話,“他們在試探我們有沒有反製能力。”
林小滿已經重新連接了神經重塑儀,傳感環貼合手腕,皮膚下隱約有金光流動。她沒抬頭,聲音冷靜:“如果隻是觀察,不會用生物密鑰加密傳輸。這是一次指令驗證。”
李維點頭,調出後台協議層的數據流圖譜。跳躍頻段的軌跡像斷續的閃電,在屏幕上劃出不規則的折線。常規破解係統剛接入就被強製退出,防火牆自毀程序已啟動三次。
“他們用了雙層嵌套加密。”他低聲說,“外層是動態跳頻,內層綁定了活體生物特征碼。除非拿到操作者本人的神經信號樣本,否則暴力破解需要七十二小時以上。”
“我們沒有七十二小時。”陳默看向終端時間——淩晨三點二十一分。距離殺手小隊可能發動攻擊的時間,不足九小時。
他抬起右手,將鋼筆插入實驗台下方的符文節點。增幅器嗡鳴一聲,符文陣緩緩亮起,形成一個封閉的能量回路。震蕩發生器隨之共振,輸出功率降至最低,僅維持基礎預警功能。
“現在開始,所有數據交互走低輻射通道。”他說,“切斷外部接口,屏蔽一切主動信號發射。”
李維立即執行,機械鍵盤接入本地局域網,遠程模塊全部離線。他從背包裡取出一塊鈦合金屏蔽板,蓋在主控芯片上,防止電磁泄露被遠程捕獲。
林小滿則調出早前從廢棄基地帶回的暗鴉組織行為數據庫。她將監控中六名可疑人員的動作節奏、通信間隔、換崗規律逐一輸入分析模型,試圖找出指揮鏈的決策模式。
“他們的通信節奏有規律。”她說,“每次指令下發前,會有一次短暫的靜默期,平均持續1.7秒。這不是技術延遲,是人為確認過程。”
陳默閉眼,意識接入星軌。信息洪流瞬間湧入腦海,他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對過去十二小時所有活動軌跡的空間重構。三組人交替前進,始終保持視野覆蓋護林站方向,每一次移動都精確卡在監控刷新間隙。
“這不是普通偵察。”他睜開眼,“他們在模擬戰場感知體係。目標明確,行動窗口鎖定在某個特定時間節點。”
李維此時已完成通道封鎖,開始嘗試反向滲透。他啟用星軌提供的高維壓縮算法,將截獲的碎片化數據進行拓撲重構。屏幕上逐漸浮現出一組隱藏在噪聲中的邏輯節點,像是某種指揮中樞的投影結構。
“找到了。”他聲音壓低,“他們的主控節點不在現場,而是在後方某個中繼站。前線小隊接收指令後,再通過生物密鑰二次驗證才能執行。”
“代號呢?”陳默問。
“‘灰隼’。”李維快速翻閱解碼結果,“攻擊序列分為三級:一級為乾擾,二級為壓製,三級為清除。我們的名字出現在清除名單第一位。”
屏幕上跳出一份行動計劃草案,雖經多重偽裝,但仍能辨識出核心內容:
>行動代號:破曉
>執行時間:0637
>目標優先級:
>1.摧毀實驗室能源中樞
>2.控製數據核心服務器
>3.捕獲主要研究人員標注姓名)
“明天早上六點三十七。”林小滿念出時間,眉頭皺緊,“那個時刻……正好是我們計劃進行魔法科技共振實驗的峰值階段。”
陳默眼神一沉。共振實驗是當前最關鍵的一步,若成功,可實現魔法符文與微型芯片的長期穩定耦合。一旦中斷,前期所有校準都將作廢,至少延誤四十八小時。
“他們算準了。”他說,“選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動手——設備全開,防禦分散,能量場不穩定。”
李維迅速比對實驗進度表。“我們現在還差三項校準未完成。如果強行提前,係統負荷會超過安全閾值,可能導致核心熔毀。”
“如果不提前,”林小滿接道,“等他們攻進來,整個實驗室都會被癱瘓。”
沉默在房間裡蔓延。紅光依舊,三人影子投在牆上,像三座凝固的雕像。
陳默忽然抬手,拔出鋼筆,在空中劃出一道符文軌跡。星軌立即響應,將數學模型具象化為三維投影,懸浮於實驗台上方。
“啟用備用能源模塊。”他說,“把主實驗負載轉移到地下隔離艙,降低主實驗室暴露風險。”
李維立刻調出供電係統圖,找到深埋地下的應急儲能單元。那是一組從舊科研基地拆回的高密度電池陣列,原本用於極端環境供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以分流百分之六十的負載。”他說,“但隔離艙的冷卻係統還沒完全調試好,長時間運行可能會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