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聲在通道儘頭響起,陳默沒有回頭。他站在控製台前,手指搭在鋼筆上,指節發白。李維靠在終端邊,眼皮沉重,但還在敲擊鍵盤。林小滿摘下眼鏡,用衣角擦了擦鏡片,再戴上時,目光落在屏幕的數據流上。
“我們得把剛才的事理一遍。”陳默開口,聲音低但清晰,“不是為了彙報,是為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
李維抬眼:“時間不多,他們馬上進來。”
“那就快點。”林小滿合上筆記,翻開新的一頁,“從頭開始。”
陳默閉上眼。星軌啟動,記憶碎片被調出。畫麵在三人眼前展開——殺手小隊突襲、陷阱觸發、能量波壓製、科研人員現身、守護者衝鋒、避難艙決戰。每一幀都被標記時間節點,回放速度可調。
“第一階段,情報獲取。”林小滿指著投影中的時間軸,“我們一開始就被動。對方掌握我們的行動路線,提前布防。說明內網有後門,或者有人泄密。”
“不止是後門。”李維補充,“他們的反應太快。我們在破解通風管道暗門時,守衛重組隻用了四十七秒。普通係統做不到這種調度速度。”
“因為他們用了魔法陣列做指揮中樞。”陳默睜開眼,“我看到符文結構了,和星軌記錄的高維通信協議類似。他們把魔法當成網絡節點使用,信息傳遞幾乎無延遲。”
林小滿記下關鍵詞:“這意味著傳統防火牆無效。我們必須建立魔法級防禦體係。”
“第二階段,裝備問題。”李維切換畫麵,展示守護者最後衝鋒的影像,“他撞進能量環的時候,裝甲還能承受百分之六十衝擊。但推進器過載太早,導致後續動作斷裂。”
“能源分配不合理。”陳默說,“他把所有功率集中在左臂,忽略了整體穩定性。而且……”他頓了頓,“我讓他衝得太急。”
林小滿抬頭:“你當時沒得選。我們都被壓著打。”
“但我可以等三秒。”陳默聲音沉下來,“三秒後林小滿就能激活反向共振場,那時候衝擊會更小。我沒等,是因為我以為來不及。”
空氣靜了一瞬。
“你是指揮官。”李維低聲說,“戰場上沒人能百分百算準。”
“可正因為我是指揮官,才不能隻靠直覺。”陳默看著自己的手,“星軌能計算最優路徑,但我沒讓它跑完模型。我賭了。”
“我們都賭了。”林小滿合上本子,“我也咬破舌尖強行續能。血脈透支到現在還沒恢複。”
李維盯著終端:“通信也斷了兩次。第一次是能量波乾擾,第二次是高層啟動維度坍縮。我們的頻道太原始,加密層級不夠。”
“現有的量子信道不行。”陳默說,“必須改用糾纏態信號,哪怕隻是原型。”
“我可以試著做個模塊。”李維說,“把星軌的部分功能拆解出來,嵌入設備裡,實現自動預警和響應。不需要守護者每次都擋在前麵。”
“輕量化智能輔助係統。”林小滿眼睛亮了一下,“每個人都能接收到基礎指令,不用等命令。”
“去中心化指揮。”陳默點頭,“下次作戰,不能再讓我一個人扛核心操作。”
三人沉默片刻。
“第三階段,技術應用。”林小滿翻到新頁,“我們贏了,是因為有內部支援。但如果沒有那三個科研人員呢?我們早就被清場了。”
“應急預案不足。”李維說,“我們隻有主計劃,沒有備用方案。一旦外部支援斷,立刻陷入絕境。”
“所以接下來要建兩套係統。”陳默說,“一套攻擊用,一套保命用。哪怕隻剩一個人,也能維持最低限度反擊能力。”
林小滿寫下:“魔法科技雙鏈路備份,獨立供能,互不乾擾。”
李維補充:“再加上自動逃生協議。比如設定閾值,生物電低於百分之二十,自動觸發撤離程序。”
“可以。”陳默說,“讓星軌監控狀態,強製執行。”
他又看向屏幕上的戰鬥錄像。“最後一段,我和高層對決。他的戰甲融合了魔法與科技,護盾能吸收動能和精神波。但我們破得很快。”
“因為你找到了漏洞。”林小滿說,“冷卻係統過載,導致護盾頻率偏移。”
“不是我找到的。”陳默搖頭,“是李維的‘牛頓之錘’病毒先讓係統紊亂,林小滿的血脈能量又抵消了精神震蕩,守護者打斷空間錨點,我才有機會畫出逆向克萊因環。”
“這是團隊配合。”李維說。
“但風險太大。”陳默盯著那段錄像反複播放,“九個幻影,隻有一個是真的。我靠星軌回放軌跡才分辨出來。萬一判斷錯了呢?”
“你沒錯。”林小滿說。
“可下次不一定這麼準。”陳默收起筆,“我們需要更快的識彆方式。不能每次都靠事後分析。”
“我可以優化掃描算法。”李維說,“加入動態慣性檢測,自動標記異常移動目標。”
“加上能量波動同步監測。”林小滿補充,“真實本體一定有持續輸出,幻影不可能完全複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好。”陳默點頭,“這兩項優先開發。”
他站起身,走到硬盤前。六塊防水存儲盤整齊排列,標簽寫著“維度傳輸”“人體錨定”“意識投影”。
“現在看資料。”他說,“這些是他們從我們這裡偷走又改過的東西。我們要拿回來,還要比他們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