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晉陽星圖_數學易聖:我在春秋當國師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章 晉陽星圖(1 / 2)

晉陽城北,汾水之畔。

時值季春,寒意尚未褪儘,料峭的北風卷過寬闊的河麵,掀起渾濁的浪花,狠狠拍打著新築的堤岸。空氣中彌漫著濕冷的泥土氣息、新斫木樁的清香,以及民夫們汗水蒸騰出的鹹腥。這是一片巨大而忙碌的工地,數千名精壯的隸農、征調的國人,在監工和軍士的號令下,如同蟻群般在泥濘中穿行。沉重的夯土聲、號子聲、木料的撞擊聲、水流衝刷的嘩啦聲,交織成一片震耳欲聾的喧囂,直衝雲霄。

周鳴站在一段剛剛堆砌成型的堤壩頂端,玄色的卜衣下擺早已沾滿了星星點點的泥漿。凜冽的河風灌進他的領口,帶著刺骨的寒意,卻吹不散他眉宇間的專注。他身後跟著幾名晉國工師和趙氏派來的管事,個個神色緊張而恭敬。這段關乎晉陽北郊數萬畝良田安危、抵禦汾水春汛的關鍵堤壩,其走向與坡度,正是依據這位新任太卜“卜定”的“水脈地氣”而定。

“此處,再向西偏半丈!”周鳴的聲音不高,卻異常清晰,穿透了周圍的嘈雜。他指著堤壩內側一處剛夯實的坡麵,對身邊一個手持長杆的工師下令。那工師麵露難色:“周太卜,這…這肉眼看去,坡度已甚是平緩,再偏半丈,工程浩大啊…”

周鳴沒有解釋複雜的流體力學模型——如何減少水流對堤壩根基的衝擊力,如何優化灌溉渠入口的水壓。他指向堤壩下方湍急的河水:“水行有勢,非人力可強逆。欲其順導而不為害,必使其勢緩而力分。”他蹲下身,從一名匠人手中取過一件簡陋的工具:一根筆直的長木杆,頂端係著一根結實的麻繩,繩下懸著一個沉重的石錘。他將木杆垂直插入堤壩邊緣的泥土中,讓石錘自然垂下。

“看繩與杆。”周鳴對工師和匠人頭領說。麻繩因石錘的重力,緊貼著垂直的木杆垂下。“此乃‘正’。”

他示意兩名匠人上前,一人扶穩木杆,另一人抓住麻繩下端,緩緩將其向外側河水方向)拉開。麻繩繃緊,與垂直的木杆之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夾角。

“繩偏一分,杆影斜一寸;繩偏三分,杆影斜三寸。”周鳴指著麻繩與木杆形成的角度,以及麻繩在地麵投下的影子長度變化。“此‘斜’,便是我等所需之‘緩勢’。”他這是在用最直觀的方式,向他們展示角度傾斜度)的概念。石錘的重量代表了水流的衝擊力,繩子的偏角越大,代表堤壩坡度越緩,水流衝擊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力就越小,對堤壩根基的破壞也就越弱。而影子長度的變化,則是粗糙的切線值tan)應用,用於量化測量這不易把握的坡度。

“無需知曉其理,隻需記其法。”周鳴站直身體,指著剛才要求調整的位置,“以此‘繩錘正斜法’為據,使此段堤坡之‘斜影’,較前段再增一尺五寸!速調!”

工師和匠人頭領恍然大悟,雖然不明白深層的數學原理,但這“繩錘測斜”的法子簡單直觀,易於操作。他們立刻指揮民夫,重新釘下定位木樁,調整夯土的走向。更多的木杆和懸著石錘的繩索被分發下去,匠人們依樣畫葫蘆,在堤壩各段忙碌起來。原本憑經驗、靠眼力估摸的坡度,第一次被一種粗糙卻相對客觀的量化標準所規範。

“太卜此法,神乎其技!”趙氏派來的管事由衷讚歎,看向周鳴的目光充滿了敬畏。這不僅是省工省力,更是讓堤壩的堅固有了可依循的“數”。

周鳴沒有理會恭維,他的目光投向不遠處汾水的一條支流入口。那裡正在修築一個關鍵的分水設施——魚嘴。洶湧的汾水在此被一道形如魚嘴的尖形石堰劈開,一部分被引入新開挖的灌溉主渠,另一部分則繼續沿主河道奔流。然而,水流在魚嘴處激蕩回旋,衝刷劇烈,負責此處的工師正焦頭爛額,石堰根基的幾塊巨石已被衝得鬆動。

“水流湍急,魚嘴根基不穩,長此以往,恐有潰決之險!”工師滿頭大汗地跑來稟報。

周鳴走到魚嘴旁,仔細觀察。渾濁的河水在尖銳的石堰處分流,形成兩股力量不均的水流,在分叉口激烈碰撞,產生渦旋和巨大的衝擊力。他腦海中瞬間構建起一個簡化的流體動力學模型:流速、流量、截麵形狀、阻力係數…他需要優化魚嘴的形狀和導流角度,使兩股水流的分割更平滑,減少紊流和衝擊。

他找來一塊稍平整的木板,用燒焦的木炭條在上麵快速勾勒出汾水河道、支流入口和現有魚嘴的簡圖。然後,他抓起幾根隨手折下的細樹枝,在沙地上堆砌出一個微縮的魚嘴模型。

“取黏土來!”周鳴下令。很快,一捧濕黏土遞到他手中。他蹲在沙地模型旁,雙手靈巧地揉捏著黏土,改變著微縮“魚嘴”的尖角弧度、前伸長度,甚至在下遊方向捏出微小的導流坡麵。他不斷調整著模型,同時觀察著模擬“水流”用瓢舀水緩緩倒入)在模型中的表現。

“此處,魚嘴尖端需再圓鈍三分,如鱉頭,非銳角。”他用木炭在木板上標注,“此處,內側靠灌溉渠一側)導流壁,需內收,成凹弧,如引弓之弦。外側主河道)壁,則需外擴,成凸弧,如鼓風之囊。”他一邊說,一邊在黏土模型上修改,演示給圍觀的工師和匠人頭領看。“水流遇圓鈍則緩,遇內凹則聚其力而速入渠,遇外凸則分其勢而護根基。兩股水流,自此各安其道,互不相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修改後的黏土模型,當水流再次注入時,雖然依舊分流,但碰撞和渦旋明顯減弱,水流順著凹弧和凸弧的引導,平穩地分入兩途。匠人們看得目瞪口呆,他們世代與水打交道,深知“水無常形”,卻從未想過可以用捏泥巴、改形狀的方式,如此“馴服”激流。

“依此新形製,重塑魚嘴石堰!”周鳴拍掉手上的黏土碎屑,語氣不容置疑。工師們如奉綸音,立刻指揮石匠重新開鑿、堆砌巨石。周鳴看著忙碌的人群,心中默念著雷諾數、伯努利方程這些名詞,它們在這片兩千五百年前的河岸上,化作了匠人手中叮當作響的鐵錘和沾滿泥漿的巨石。

夕陽西沉,將汾水和忙碌的工地染成一片壯麗的金紅。巨大的堤壩輪廓初現,如一條伏地待起的土龍,護衛著身後的沃野。新修的灌溉主渠,像一條銀亮的帶子,蜿蜒伸向遠方饑渴的田疇。分水魚嘴處,按照新模型堆砌的巨石初具規模,湍急的水流撞擊其上,發出沉悶的轟鳴,卻不再有失控的渦旋,被馴服地分向兩途。

周鳴拒絕了工師安排的車駕,獨自一人踏著泥濘的小徑,走向位於晉陽城西郊的觀星台。那是他抵達晉國後,在趙衰支持下主持修築的第一項“非實用”工程。遠離了工地的喧囂,晚風送來田野間新翻泥土的清新氣息,也帶來一絲不易察覺的料峭。

觀星台由巨大的夯土台基和頂部的露天平台構成,形製古樸,遠不如後世精巧。平台中央,安置著周鳴設計、由晉國工匠精心鑄造的青銅星圖儀。圓形的儀盤上,用陰線深刻著二十八宿的方位和主要星官,中心立著一根可旋轉的青銅窺管。儀盤邊緣,則按照周鳴的要求,鐫刻著精細的刻度——這是將渾天思想與數學量化結合的初步嘗試。

夜色漸濃,星辰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次第點亮,綴滿深藍的天鵝絨幕布。周鳴登上高台,寒風立刻包裹了他,玄衣在風中翻飛。他走到星圖儀旁,手指拂過冰涼的青銅盤麵,感受著那些凹凸的星宿刻痕。他轉動窺管,熟練地對準了北方天穹中最顯赫的星群——北鬥。

“杓攜龍角,魁枕參首…”他低聲吟誦著此時晉人觀測北鬥以定時節的古老口訣,手指在星圖儀的刻度上緩緩移動,進行著更為精確的赤經、赤緯方位計算,校正著儀盤與真實星空的微小偏差。

“北鬥七星,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其形如鬥,其動如樞,四時旋轉,指向不移。”一個清朗而帶著少年人特有銳氣的聲音,突然在寂靜的高台上響起。

周鳴動作微頓,並未回頭。他早已聽到那刻意放輕卻依舊清晰的腳步聲。“既知指向不移,可知其指向何物?又以何法度其移?”

腳步聲靠近,一個身影出現在星圖儀的另一側。來人約莫十三四歲年紀,身形已見挺拔,穿著一身裁剪合體的深青色細麻深衣,外罩一件輕暖的羔裘。麵容尚顯稚嫩,但眉眼間已透出遠超同齡人的沉穩與銳利,尤其那雙眼睛,清澈而深邃,如同倒映著星光的古井。正是趙衰的嫡子,未來的晉國權臣——趙盾。

少年趙盾的目光並未看周鳴,而是緊緊盯著青銅星圖儀上那指向北鬥的窺管,以及儀盤邊緣那些細密的刻度。“指向北極帝星北極星)。”他回答得乾脆,“至於度其移…”他微微蹙眉,顯然對這個問題的精確性感到挑戰,“古者觀鬥柄所指,以定四時:指東,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此乃大略。太卜此儀,刻以細度,莫非欲求其移之毫厘,以定吉凶分秒?”

少年的話,既體現了對傳統星象知識的掌握,又敏銳地抓住了周鳴星圖儀的核心——量化。他不滿足於“大略”,直接點出了“毫厘”與“分秒”的追求。

周鳴終於轉過身,看向這位早慧的未來巨頭。“吉凶在人,豈在星移分秒?”他語氣平淡,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理性力量,“此儀所度,非為卜筮,乃為‘知時’。農時、曆法、乃至行軍、治水,皆需準時而動。鬥轉星移,自有其律,非神鬼操弄,乃天地運行之‘數’也。知其運行之數,方能握其‘時’之樞機。”


最新小说: 末世囤貨求生記 末世:我挖寶求生 我,劉協,三造大漢 穿成農夫,從神箭手到大楚國公 魂穿水滸:我竟成了童貫義子 武道異年 神王下山 紅霧中的覺醒者 開局零分學渣,你讓我逆襲清北? 吞天九鼎:從修車工到萬界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