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全力構建情報傳遞體係以應對安祿山威脅之際,宮廷內部卻因對安祿山的態度差異,引發了激烈紛爭,李瑁也由此深陷兩難之境。
隨著安祿山勢力的不斷擴張及其叛亂行為對大唐構成的威脅日益加劇,宮廷朝臣逐漸分化為兩派。以李瑁為首的強硬派,堅決主張對安祿山采取果斷軍事行動,全力圍剿,儘快平定叛亂,恢複大唐的穩定與安寧。李瑁深知安祿山野心勃勃,其叛亂已嚴重危及大唐根基,若不迅速鏟除,後患無窮。因而,他在朝堂上多次激昂陳詞,力主加大對安祿山的軍事打擊力度,調配更多兵力、糧草及物資至邊疆,全力支持郭子儀將軍的作戰行動。
另一派則是以部分保守派大臣為首的求和派。這些大臣被安祿山的勢力震懾,擔憂與安祿山全麵對抗會致使局勢惡化,使大唐陷入更深的戰亂。他們主張與安祿山和談,試圖通過妥協讓步換取暫時和平。求和派認為,安祿山叛亂或許源於對朝廷某些政策不滿,隻要滿足其部分要求,或許能平息其怒火,避免更多流血衝突。
兩派在宮廷中各執一詞,紛爭不斷。每次朝堂議事,都會圍繞對安祿山的態度展開激烈辯論。強硬派指責求和派膽小怯懦,向叛軍低頭示弱,有損大唐威嚴與利益;求和派則批評強硬派魯莽行事,罔顧百姓死活,一旦戰爭擴大,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李瑁身處這場紛爭的漩渦中心,左右為難。他堅信自己對安祿山的判斷無誤,安祿山狼子野心,絕不可能因些許妥協讓步就放棄叛亂念頭。和談隻會讓安祿山有更多時間擴充勢力,進一步威脅大唐安全。但他也理解求和派大臣的擔憂,戰爭確實會給百姓帶來痛苦,消耗大量國家資源。況且,求和派在宮廷中有一定勢力與影響力,其意見不可完全忽視。
在一次朝堂議事上,兩派紛爭再度升級。李瑁神情嚴肅地站於朝堂中央,向唐玄宗與眾朝臣闡述觀點:“陛下,各位大人,安祿山叛亂之心路人皆知,其行為已嚴重危害大唐江山社稷。若不果斷行動、全力圍剿,他必將變本加厲。如今郭子儀將軍在邊疆浴血奮戰,多次擊退叛軍,我們應給予更多支持,乘勝追擊,徹底擊敗安祿山。”
然而,求和派代表吏部尚書張大人卻不以為然。他緩緩起身,拱手道:“瑁王殿下,老臣以為,當下局勢複雜,不可貿然行事。安祿山勢力龐大,若全麵開戰,勝負難測。一旦戰事不利,大唐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不妨先嘗試與安祿山和談,尋求和平解決之道,這也是為百姓著想。”
其他求和派大臣紛紛附和:“張大人所言極是,戰爭隻會讓百姓受苦,和談才是當下明智之舉。”
李瑁心中焦急,反駁道:“張大人,安祿山野心膨脹,和談怎能滿足其欲求?他覬覦的是大唐江山,我們若妥協,隻會助其囂張氣焰。而且,和談需有足夠實力為後盾,否則,安祿山豈會真心和談?”
兩派互不相讓,朝堂氣氛緊張,爭論聲此起彼伏。唐玄宗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臉色凝重。他深知兩派觀點各有道理,但做出決策並非易事。若選擇強硬對抗,萬一戰事失利,他將成為大唐罪人;若選擇和談,又恐安祿山背信棄義,使大唐陷入更被動局麵。
在這場紛爭中,李瑁不僅要麵對求和派大臣的反對,還要應對他們在背後的小動作。求和派為達和談目的,開始在宮廷拉攏其他大臣,擴充勢力。他們散布謠言,稱李瑁為個人功績,不顧百姓死活執意發動戰爭。這些謠言在宮廷流傳,致使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對李瑁產生誤解。
同時,求和派還試圖影響唐玄宗的決策。他們頻繁向唐玄宗進言,誇大戰爭危害,強調和談好處。在他們影響下,唐玄宗對是否全麵對抗安祿山也產生動搖。
李瑁察覺到求和派的舉動,心中憂慮。他明白,若不儘快解決這場宮廷紛爭,統一朝廷意見,對抗安祿山的行動將嚴重受阻。但他又不能與求和派徹底決裂,畢竟大家皆為大唐利益著想,隻是觀點不同。
於是,李瑁決定采取行動。他一方麵收集安祿山的惡行及絕不滿足於和談的證據,準備在朝堂上再次與求和派辯論,以事實說服他們;另一方麵,私下與一些中立大臣溝通,解釋自己的立場及對抗安祿山的必要性,爭取他們的支持。
在與中立大臣溝通時,李瑁誠懇地說:“各位大人,我深知大家對戰爭的擔憂,但安祿山野心不會停止。他的叛亂已讓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若不平定,大唐永無寧日。我們不能因一時恐懼而妥協,否則將失去更多。”
一些中立大臣聽了李瑁的解釋後,開始重新審視立場。他們被李瑁的堅定信念與對大唐的忠誠打動,逐漸傾向於支持李瑁的觀點。
而在朝堂辯論上,李瑁將收集的證據一一展示。他詳細講述安祿山在占領區燒殺搶掠、強征民夫、與周邊部落勾結等惡行,以及從情報得知安祿山毫無和談誠意,隻想通過和談拖延時間擴充勢力的事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各位大人,這就是安祿山的真麵目。與這樣的人談和,無疑是與虎謀皮。隻有堅決對抗,才能保護大唐江山,保護百姓。”李瑁慷慨激昂地說道。
經過李瑁的努力,朝堂局勢開始轉變。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大臣看到證據後,紛紛站到李瑁這邊。就連唐玄宗也被李瑁的分析打動,對抗安祿山的決心更加堅定。
然而,求和派並不甘心失敗。他們見朝堂上無法說服眾人,便尋求其他途徑實現目的。他們暗中與安祿山的內應聯係,試圖通過內應向安祿山傳遞朝廷內部紛爭情況,希望安祿山借此給朝廷施壓,迫使朝廷和談。
李瑁察覺到求和派與安祿山內應勾結的跡象。他深知,這場宮廷紛爭變得更為複雜危險。若不儘快解決,不僅影響對抗安祿山的大局,還可能給大唐帶來更大危機。
關鍵時刻,李瑁決定先穩住求和派,防止他們做出過激行為。他主動與求和派幾位主要大臣會麵,試圖通過溝通化解矛盾。
會麵中,李瑁態度誠懇地說:“各位大人,我知道我們對安祿山態度存在分歧,但初衷都是為大唐利益。我理解你們對戰爭的擔憂,其實我也不願看到百姓受苦。隻是安祿山野心讓我們彆無選擇。我們可一起商討折中之法,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戰爭損失,又能有效打擊安祿山勢力。”
求和派大臣對李瑁的主動溝通感到意外。他們原以為李瑁會繼續強硬對抗,沒想到李瑁會提出這樣的建議。經過思考,他們覺得李瑁的話有一定道理。
於是,雙方開始商討。商討過程中,李瑁提出方案:在繼續加強軍事準備、保持對安祿山軍事壓力的同時,可派出使者與安祿山接觸,但目的並非求和,而是試探其真實意圖,展示大唐實力與決心。若安祿山有誠意和談,再根據具體情況談判;若毫無誠意,大唐將毫不猶豫發動全麵進攻。
求和派大臣對這個方案表示認可。雖然他們內心仍傾向和談,但明白李瑁提出的方案更務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戰爭風險。
經過李瑁的努力,宮廷內部因對安祿山態度不同引發的紛爭暫時緩解。但李瑁清楚,這場紛爭並未真正結束,求和派與強硬派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安祿山的威脅依舊如影隨形。他必須時刻警惕,既要應對安祿山的叛亂,又要防止宮廷內部再次分裂。
回到王府,李瑁將宮廷紛爭情況告知楊玉環。楊玉環聽後,憂心忡忡地說:“瑁郎,宮廷紛爭如此複雜,你務必小心行事。無論如何,都要以大唐利益為重。”
李瑁握住楊玉環的手,說:“玉環,我明白。我會儘我所能,協調各方,統一朝廷意見,共同對抗安祿山。隻是其中艱難,難以言表。”
楊玉環溫柔地說:“瑁郎,我相信你有此能力。無論遇到何事,我都會在你身邊支持你。”
李瑁看著楊玉環,眼中滿是感激與堅定。在這動蕩時期,宮廷紛爭讓他倍感壓力,但楊玉環的支持如溫暖港灣,讓他在困境中保持前進動力。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大唐的未來與無數百姓的福祉,必須勇敢麵對這場宮廷紛爭,帶領大唐走出困境,戰勝安祿山。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