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安祿山軍隊異動情報的真實性後,李瑁深知形勢緊迫,馬不停蹄地趕回長安宮廷。此時的宮廷,表麵上依舊金碧輝煌,莊重肅穆,但在平靜的表象之下,實則暗流湧動。各方勢力圍繞是否平叛安祿山這一關鍵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博弈。
李瑁踏入宮廷議政廳,隻見朝中大臣們已紛紛落座,氣氛凝重。以楊國忠為首的一派,主張立刻集結兵力,全力平叛安祿山。楊國忠深知安祿山勢力膨脹對自己地位的威脅,一旦安祿山叛亂成功,自己必將失去權勢,因此急於借平叛來鞏固自身地位。而以李林甫餘黨為代表的另一派,則持謹慎態度,甚至暗中希望安祿山與朝廷相互消耗,他們以國庫空虛、兵力不足為由,反對立即平叛,主張與安祿山進行談判,試圖通過妥協來換取暫時的和平。
李瑁剛一入座,楊國忠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來,拱手向眾人說道:“諸位大人,安祿山狼子野心,公然謀反,其軍隊異動已確鑿無疑。若不即刻平叛,待其勢力進一步壯大,我大唐江山危矣!當務之急,是儘快調集各路大軍,將安祿山叛軍一舉殲滅。”
李林甫餘黨中的一位大臣冷笑一聲,緩緩起身反駁道:“楊大人,切莫如此急躁。如今國庫空虛,多年征戰已讓百姓疲憊不堪,此時再興兵平叛,恐加重百姓負擔,引發民怨。再者,安祿山叛軍兵力雄厚,且占據地利,貿然進攻,勝負難料。依在下之見,不妨先派使者與安祿山談判,了解其訴求,或許能避免一場生靈塗炭的大戰。”
兩派大臣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李瑁靜靜地聽著雙方的爭辯,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這場博弈不僅關乎大唐的興衰存亡,更關係到無數百姓的生死。片刻後,李瑁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掃過眾人,朝堂瞬間安靜下來。
“諸位大人,楊大人所言極是。安祿山謀反,乃是大逆不道之舉,其心可誅。若不加以懲處,任由其肆意妄為,大唐威嚴何在?百姓又將身處何地?”李瑁慷慨激昂地說道,“至於國庫與兵力之事,並非不可解決。我大唐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隻要上下一心,何愁無兵可用,無財可支?且安祿山叛軍雖有一定實力,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其內部矛盾重重,並非鐵板一塊。此時若能果斷出擊,定能趁其立足未穩,將其擊敗。”
李林甫餘黨中的一位老臣皺著眉頭,不以為然地說道:“殿下,話雖如此,但戰爭勝負難測。一旦開戰,生靈塗炭,百姓受苦。況且,談判亦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或許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和平。”
李瑁看著這位老臣,語氣誠懇而堅定:“大人,安祿山狼子野心,豈會輕易滿足於談判所得?他妄圖篡奪皇位,顛覆大唐,這等叛逆之心,豈是幾句談判就能打消?若此時示弱,隻會讓他更加肆無忌憚。我們不能心存僥幸,必須以強硬的態度予以回擊,方能保我大唐江山社稷。”
然而,李瑁的話並未完全說服眾人。部分大臣仍在猶豫,他們既擔心戰爭的風險,又害怕安祿山的勢力。此時,一直未表態的高力士緩緩開口:“殿下,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平叛一事,關乎重大,不可倉促決定。但老奴以為,安祿山謀反,實乃不赦之罪。若不加以懲處,日後恐有更多人效仿。隻是在出兵之前,還需做好充分準備,確保萬無一失。”
高力士在宮廷中地位特殊,他的話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李瑁心中一動,意識到這是一個爭取支持的好機會。他看向高力士,恭敬地說道:“高公公所言極是。出兵平叛,確需謹慎行事。但準備工作亦需儘快展開,不可拖延。如今安祿山軍隊已有所行動,我們每耽擱一刻,局勢便會更加危急。”
接著,李瑁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平叛計劃:“我們可先從各地抽調精銳部隊,組成一支強大的平叛大軍。同時,加強後勤保障,確保糧草、兵器等物資供應充足。在戰術上,可采取分兵合擊之策,從多個方向對安祿山叛軍形成包圍之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此外,我們還可利用情報網,深入了解叛軍內部情況,分化瓦解其勢力,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李瑁的計劃條理清晰,切實可行,不少原本猶豫的大臣開始動搖。楊國忠見狀,趁熱打鐵地說道:“殿下的計劃詳儘周全,實乃平叛良策。此時若不果斷出擊,更待何時?”
李林甫餘黨見局勢對自己不利,仍不甘心就此放棄。他們繼續提出各種質疑,試圖延緩平叛決策。其中一位大臣說道:“殿下,平叛大軍的統帥人選至關重要。若選錯將領,恐誤了大事。不知殿下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李瑁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郭將軍郭子儀,智勇雙全,精通兵法,且在軍中威望極高。由他擔任平叛大軍的統帥,必能帶領將士們奮勇殺敵,平定叛亂。”
眾人對郭子儀的能力自然是認可的,但仍有大臣提出異議:“郭子儀雖有大才,但安祿山叛軍也非等閒之輩。若戰事陷入僵持,又當如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瑁鎮定自若地回答:“若戰事僵持,我們可采取持久戰術。一方麵,不斷消耗叛軍的糧草和兵力;另一方麵,繼續分化其內部勢力。同時,加強對周邊地區的控製,防止叛軍逃竄或得到外援。此外,我還將借助江湖力量,從側麵擾亂叛軍後方,使其腹背受敵。”
隨著李瑁對各種質疑的一一回應,越來越多的大臣被他的堅定和智慧所打動。李林甫餘黨見大勢已去,雖心有不甘,但也隻能默默閉嘴。最終,在李瑁的據理力爭下,宮廷中達成了平叛安祿山的決策。
唐玄宗坐在龍椅上,看著下方爭論的眾人,心中也在權衡利弊。見眾人已達成共識,他緩緩開口:“瑁兒,既然大家都讚同平叛,朕便將此事全權交予你負責。你務必與郭子儀等將領密切配合,早日平定叛亂,還我大唐太平。”
李瑁趕忙跪地,鄭重地說道:“父皇放心,兒臣定不負父皇重托,全力以赴,平定安祿山之亂,保我大唐江山穩固。”
從宮廷議政廳出來後,李瑁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平叛的各項準備工作。他先與郭子儀會麵,詳細商討平叛計劃的每一個細節。兩人在軍事地圖前,仔細研究叛軍的兵力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可能的戰略動向。
“郭將軍,此次平叛,責任重大。我們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李瑁神情嚴肅地說道。
郭子儀抱拳行禮,堅定地回答:“殿下放心,末將定當竭儘全力。隻是平叛大軍的糧草輜重,還需殿下多多費心。”
李瑁點頭道:“郭將軍不必擔憂,我已安排專人負責此事。糧草輜重定會按時足額供應。另外,我還將調動江湖力量,為大軍提供情報支持和側翼掩護。”
郭子儀聽聞,眼中閃過一絲驚喜:“殿下此舉甚妙。江湖中不乏能人異士,若能為我所用,定能大大增強我軍實力。”
隨後,李瑁又緊急召見負責後勤的官員,反複叮囑他們務必確保糧草、兵器等物資的供應。“此次平叛,物資供應是關鍵。你們一定要想儘辦法,克服一切困難,保障前方將士的需求。若有懈怠,定斬不饒。”李瑁嚴厲地說道。
與此同時,李瑁還利用自己在江湖中的威望,召集各大門派的掌門。在長安城外的一處隱秘山穀中,各門派掌門齊聚一堂。李瑁向他們詳細說明了當前的局勢以及平叛的重要性。
“諸位掌門,安祿山叛亂,危及大唐江山,百姓生靈塗炭。我希望各位能伸出援手,助我平定叛亂。”李瑁誠懇地說道。
各門派掌門麵麵相覷,片刻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站起身來:“殿下,我等江湖之人,雖身處草莽,但也知家國大義。隻是江湖與朝廷向來井水不犯河水,此次相助,不知殿下有何具體安排?”
李瑁微微一笑,說道:“前輩放心,我不會讓各位為難。我隻希望各位能利用江湖的情報網絡,為大軍提供叛軍的動向。另外,在合適的時候,從側翼騷擾叛軍,打亂其部署。當然,一切行動都將以各位的安全為首要考慮。”
眾掌門聽聞,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他們深知安祿山叛亂對天下的危害,願意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殿下放心,我等定當全力協助。”各掌門齊聲說道。
安排好江湖力量後,李瑁又回到宮廷,向唐玄宗彙報平叛準備工作的進展。唐玄宗對李瑁的雷厲風行表示滿意,並賜予他更多的權力和資源,以確保平叛行動的順利進行。
然而,就在李瑁緊鑼密鼓地籌備平叛之時,安祿山似乎察覺到了朝廷的動向。他一方麵加快了軍隊的集結和部署,另一方麵派出刺客,企圖暗殺李瑁和郭子儀等關鍵人物,打亂朝廷的平叛計劃。
一日,李瑁在前往軍營視察的途中,突然遭遇一群黑衣刺客的襲擊。刺客們武藝高強,出手狠辣,一時間,護衛們與刺客們展開了激烈的拚殺。李瑁身處重圍之中,卻臨危不亂。他抽出佩劍,與護衛們並肩作戰。
“保護殿下!”護衛統領大聲呼喊著,帶領護衛們拚死抵抗刺客的進攻。
李瑁一邊揮舞著佩劍,一邊觀察著刺客們的攻擊套路。他發現這些刺客訓練有素,配合默契,顯然是經過精心挑選和訓練的。“看來安祿山是狗急跳牆了。”李瑁心中暗自思忖。
就在局勢危急之時,一支神秘的隊伍突然殺出。他們身法矯健,武藝精湛,很快便將刺客們擊退。李瑁定睛一看,原來是江湖門派派來暗中保護他的高手。
“多謝各位相助。”李瑁感激地說道。
“殿下客氣了。保護殿下安全,是我等的職責。”一位江湖高手抱拳說道。
經此一役,李瑁更加意識到平叛之路困難重重,但他並未退縮。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大唐的未來和百姓的希望,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必須堅定地走下去。
回到軍營後,李瑁再次召集將領們,強調了安全防範的重要性。“安祿山狗賊,竟敢派人暗殺我們。大家務必提高警惕,加強防範,絕不能讓敵人的陰謀得逞。同時,加快平叛準備工作,早日出兵,平定叛亂。”李瑁大聲說道。
將領們齊聲回應:“謹遵殿下命令!”
在李瑁的精心籌備和各方勢力的共同努力下,平叛大軍終於準備就緒。一場決定大唐命運的戰爭即將拉開帷幕。李瑁站在軍營前,望著整齊排列的將士們,心中充滿了信心和決心。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滿艱險,但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為了天下百姓,他必將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