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陽城的晨光剛漫過城牆垛口,便被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碾碎。三匹快馬衝破晨霧,為首的騎士高舉著明黃色的卷軸,在玄甲士的護衛下直奔城主府——那是長安來的傳旨太監,身後跟著的兩名禮部官員,捧著沉甸甸的錦盒,馬蹄踏過青石板路的聲響,在空曠的街道上格外清晰。
李瑁剛在府中處理完流民安置的文書,聽聞傳旨太監到了,連忙整理朝服出迎。郭子儀、史思明與七大掌門聞訊趕來,分列兩側,看著太監在院中展開香案,明黃色的聖旨在晨光中泛著莊嚴的光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太監尖細的嗓音劃破晨霧,李瑁與眾人躬身聽旨,“壽王李瑁,督師河北,平叛有功。親率將士,收複範陽、平盧、漁陽三鎮,瓦解叛軍百萬,擒賊首安祿山,蕩平狼山餘孽,功績卓著,朕心甚慰。”
“今特加授李瑁為河北道行軍大總管,總領河北諸州軍政要務,節製邊軍十五萬;賜黃金千兩,錦緞百匹,尚方寶劍一柄,便宜行事,先斬後奏。”
“另,賞平叛有功將士:郭子儀晉封汾陽郡王,食邑三千戶;史思明複範陽舊爵,授幽州刺史;青鬆道長等江湖各派,賜‘護國義士’金匾,免門派賦稅三年……欽此。”
“臣李瑁郭子儀史思明等)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人叩首接旨,聲音在院中回蕩。李瑁雙手接過聖旨,指尖觸到卷軸邊緣的龍紋刺繡,隻覺分量千鈞——這不僅是嘉獎,更是父皇將河北的安危徹底托付於他。
太監將尚方寶劍雙手奉上,劍鞘鎏金嵌玉,劍柄雕刻著日月星辰,正是先斬後奏的信物。“壽王爺,陛下說了,河北之事,您說了算。”太監笑得眼角堆起皺紋,低聲道,“楊妃娘娘還托雜家給您帶了句話,說‘冬衣已備好,盼君早歸’。”
李瑁心中一暖,連忙讓人引太監去偏廳歇息,又命人將賞賜分發給有功將士。郭子儀看著他手中的尚方寶劍,撫須笑道:“殿下得此權柄,往後治理河北便無掣肘了。”
“郭將軍此言差矣。”李瑁將聖旨鄭重收好,“父皇賜劍,是信任,更是責任。河北曆經戰亂,百廢待興,若行差踏錯,便是辜負聖恩,愧對百姓。”他轉身對史思明道:“史刺史,範陽是你的故鄉,即日起,你協助郭將軍安撫流民,清查田畝,所需糧草物資,直接從河北軍庫調取,不必再請示長安。”
史思明躬身領命,眼中難掩激動。他知道,“不必請示長安”這六個字,意味著李瑁將地方治理的實權交到了他手中——這是對降將最大的信任。
消息很快傳遍範陽,百姓們自發聚集在城主府外,敲鑼打鼓,歡呼聲響徹街巷。一個月前還在戰火中掙紮的城池,此刻已彌漫著新生的喜悅。李瑁站在門樓上,看著人群中飄揚的“大唐”旗號,對身邊的周明道:“將賞賜中的黃金拿出一半,換成糧種和農具,分發給無地的流民。”
“殿下,這是陛下賞賜給您的……”周明有些遲疑。
“本王的榮耀,從來不是靠黃金堆砌的。”李瑁望著遠處正在修繕的農田,“讓百姓有地種、有飯吃,才是真正的功績。”
三日後,長安的嘉獎令再次送到——這次是吏部的文書,任命李瑁舉薦的二十名官員分赴河北各州任職,其中既有隨他平叛的軍校,也有當地有聲望的鄉紳,甚至還有三名投降的叛軍謀士經審查確無血案者)。
“陛下這是要讓您徹底掌控河北啊。”郭子儀看著文書上的名單,這些人都是李瑁在密奏中力薦的,“連魏州那個桀驁不馴的刺史,都換成了您舉薦的張文瓘,可見陛下對您的信任。”
李瑁卻注意到文書末尾的一行小字:“天樞閣一案,著壽王密查,不必奏報。”他心中一動——父皇顯然也察覺到了這個神秘組織的威脅,特意賦予他密查之權,無需經過三司會審,這是極大的特權。
“看來,天樞閣的事,父皇早有耳聞。”李瑁將文書折好,“郭將軍,河北的軍政交給您,我要親自去一趟洛陽。”洛陽是天樞閣密信中提到的“秘庫”所在地,也是平叛期間叛軍與外界聯絡的樞紐,定有線索。
郭子儀點頭:“殿下放心,河北這邊有老夫盯著,保證糧食按時入庫,流民儘數安置。”他猶豫了一下,補充道,“隻是朝堂上……裴禦史那些人怕是會眼紅您的權柄,您在洛陽行事,還需謹慎。”
李瑁自然明白。自他晉封河北道行軍大總管後,長安便不斷有流言傳來,說他“擁兵自重,意圖河北”。裴冕等禦史更是連上三封奏折,質疑他“重用降將史思明,恐養虎為患”,隻是都被玄宗壓了下來。
“流言止於智者。”李瑁笑道,“史思明這些日子在範陽清查田畝,處置了三個貪墨的小吏,其中兩個還是他的同鄉,可見其真心歸順。至於裴禦史,他有他的立場,本王隻需做好分內事便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出發前往洛陽前夜,李瑁收到了楊玉環的信,這次附了一幅她親手畫的《河北春耕圖》。畫上,農人在田埂上插秧,孩童在溪邊嬉鬨,遠處的城郭炊煙嫋嫋,一派太平景象。畫的角落題著一行小字:“願君早日勘定河北,共賞長安牡丹。”
李瑁摩挲著畫卷,心中暖意湧動。他提筆回信,詳述河北的重建進展,末了寫道:“待秋收之後,必歸長安,與你共赴曲江之約。”
抵達洛陽時,留守的官員早已在城外迎接。洛陽雖未遭戰火,卻因靠近叛軍地界,百姓多有惶恐。李瑁入城後,第一件事便是下令打開官倉,發放糧食賑濟貧民,又讓江湖弟子協助衙役清查戶籍,很快便穩定了人心。
在洛陽秘庫的舊址傳說中隋煬帝藏珍寶之處),李瑁找到了天樞閣活動的痕跡。秘庫入口處的石壁上,刻著與連弩機括相同的星圖標記,旁邊還有幾行模糊的隸書:“天璣指處,萬物歸倉;紫微動搖,取而代之。”
“‘紫微動搖’……他們竟想顛覆皇權。”李瑁盯著字跡,心中凜然。他讓人拓下星圖,又對柳輕煙道:“查遍洛陽所有襖教寺廟,天樞閣與襖教有關,定有線索。”
三日後,柳輕煙回報:洛陽最大的襖教寺廟“火祆祠”中,住持僧人的房間裡藏著一批特殊的鋼材,與叛軍使用的連弩部件材質相同。更可疑的是,主持半年前突然“圓寂”,接任的是一個來自西域的僧人,法號“明遠”,左手隻有四根手指——與柳輕煙描述的那個“姓徐的跛足謀士”特征吻合!
“看來,魚已經入網了。”李瑁眼中閃過精光,“不必打草驚蛇,派人盯著火祆祠,看他與哪些人聯絡。”
就在此時,長安的聖旨再次送到,這次竟附帶了玄宗的手諭:“河北諸事,卿可自決。洛陽秘庫若有發現,不必上繳,由卿處置,以為軍餉。”手諭的末尾,還有一行小字:“玉環為你縫製的寒衣,已托商隊送往洛陽,查收。”
李瑁捧著手諭,心中百感交集。父皇不僅賦予他處置秘庫的權力等於默許他用秘庫財物充作軍餉,無需上報戶部),更以私人名義提及楊玉環的寒衣,既是關懷,也是信任。
“殿下,這是商隊剛送到的箱子。”周明捧著一個樟木箱進來,打開後,裡麵是厚實的錦袍,還有幾件貼身的夾襖,針腳細密,顯然是楊玉環親手縫製。箱底還有一個小匣子,裝著一盒杏仁酥——那是李瑁最愛吃的點心。
“娘娘說,洛陽比長安冷,讓您早晚添衣。”周明遞過一張字條,上麵是楊玉環清秀的字跡:“聞洛陽有襖教寺廟,其徒善幻術,君查案時,務必小心。”
李瑁將字條貼身收好,心中暖流湧動。他沒想到楊玉環竟也留意到了襖教的事,想來是在長安查閱了相關卷宗。有妻如此,夫複何求?
此時,柳輕煙匆匆進來,臉上帶著興奮:“殿下,明遠和尚與人密會,對方竟是吐蕃的使者!他們提到了‘星軌圖’,說明日在邙山交易!”
“來得正好。”李瑁站起身,披上楊玉環縫製的錦袍,腰間懸掛著尚方寶劍,“傳我令,玄甲士隨我去邙山,這次要看看,天樞閣到底藏著什麼鬼把戲!”
錦袍抵禦著洛陽的寒風,尚方寶劍在腰間泛著冷光。李瑁知道,父皇的嘉獎與信任,是他手中最鋒利的武器;楊玉環的牽掛與支持,是他心中最溫暖的鎧甲。有此二者,縱使前路有再多風雨,他亦能坦然前行。
邙山的夜色漸濃,玄甲士的馬蹄聲悄然隱入山林。李瑁勒馬站在山崗上,望著遠處隱約的火光,那裡是明遠和尚與吐蕃使者交易的地點。他握緊腰間的劍柄,月光灑在錦袍上,勾勒出堅定的輪廓——屬於他的戰場,從未結束,隻是從平叛的硝煙,轉向了更深的暗影。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