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城頭的風裹挾著血腥氣,刮得崔乾佑的甲胄錚錚作響。他望著城外黑壓壓的唐軍陣列,指節因用力而泛白——昨夜桃林塞的爆炸聲猶在耳畔,火藥庫的火光映紅了半個夜空,此刻想來仍心有餘悸。
“將軍,唐軍又在東南角集結了!”副將氣喘籲籲地跑來,甲胄上還沾著未乾的血漬,“郭子儀親自擂鼓,看樣子是要強行攻城!”
崔乾佑登上城樓,果然見東南角的唐軍已架起百架雲梯,玄甲士們背負長弓,正隨著鼓點穩步推進。護城河早已被填去大半,露出底下淤黑的泥土,昨夜被唐軍投石機砸塌的城牆缺口,此刻雖用沙袋堵住,卻仍在寒風中搖搖欲墜。
“放箭!”崔乾佑厲聲下令。城頭上的叛軍弓箭手同時鬆開弓弦,箭雨如黑雲般壓向唐軍陣列。玄甲士們迅速舉起鐵盾,箭矢撞在盾麵上發出密集的脆響,偶有幾支穿透縫隙,立刻便有士兵倒下,後麵的人卻毫不遲疑地踏過同伴的屍體,繼續向前推進。
“將軍,西北角傳來急報!”又一名傳令兵奔來,臉上帶著驚慌,“唐軍……唐軍好像在那裡挖地道!”
崔乾佑心中一沉。他最擔心的便是唐軍繞過正麵防線,從薄弱處鑿城而入。昨夜安祿山的密信還在懷中,那八個“死守潼關,孤必親援”的朱字,此刻卻像烙鐵般燙著心口——他比誰都清楚,洛陽早已無兵可調,安祿山的承諾不過是空頭支票。
“調兩千曳落河去西北角!”崔乾佑咬牙下令,“告訴他們,丟了陣地提頭來見!”
城樓下的廝殺聲愈發慘烈。郭子儀的令旗在空中劃出弧線,唐軍的投石機再次轟鳴,巨石呼嘯著撞在城牆上,磚石飛濺中,剛堵好的缺口又塌下一大片。玄甲士們趁機架起雲梯,率先爬上城頭的士兵揮舞長刀劈開叛軍的盾牌,隨即被數柄長矛刺穿身體,從城頭直直墜落。
“殺!”張彪的吼聲震徹戰場。他一手持盾,一手握斧,順著搖晃的雲梯向上攀爬,斧刃劈斷迎麵射來的箭矢,靴底在濕滑的梯板上死死蹬住。當他終於踏上城頭時,迎麵便是一名曳落河的彎刀,他猛地側身,盾牌重重撞在對方胸口,趁其踉蹌之際,斧刃已劈入對方脖頸,滾燙的血濺了他滿臉。
東南角的激戰持續了整整一個時辰。唐軍三次衝上城頭,又三次被叛軍擊退,護城河的水被染成暗紅,漂浮著層層疊疊的屍體。郭子儀在陣前看得眉頭緊鎖,他知道崔乾佑是在拖延時間,隻要等到唐軍銳氣耗儘,這場攻城戰便會淪為拉鋸。
“鳴金收兵。”郭子儀突然下令。令旗揮動間,急促的金鉦聲穿透廝殺聲,正在攻城的唐軍如潮水般退下,隻留下滿地狼藉。
城頭上的崔乾佑鬆了口氣,後背已被冷汗浸透。他望著唐軍撤退的方向,忽然生出一絲不安——郭子儀素來悍勇,今日為何會輕易退兵?
此時的唐軍大營,李瑁正站在沙盤前,指尖劃過潼關內城的街巷圖。洪七公帶來的丐幫弟子剛從城內傳回消息,叛軍的曳落河主力已被調往西北角,東南角隻留下老弱殘兵駐守。
“郭子儀將軍的佯攻很成功。”李瑁抬頭看向帳外,“叛軍果然中計,把寶壓在了西北角。”
“但崔乾佑是隻老狐狸,”郭子儀走進帳來,甲胄上還沾著塵土,“他定留了後手,我們若真從東南角強攻,怕是會撞上他的伏兵。”
李瑁點頭:“我要的不是東南角,是禁穀。”他指向沙盤上那條狹窄的棧道,“昨夜桃林塞的爆炸聲讓叛軍以為我們隻會奇襲,崔乾佑必然在禁穀加派了守衛,但他絕不會想到,我們敢在白日從那裡突破。”
郭子儀眼中閃過精光:“白日奇襲?此計雖險,卻能打他個措手不及!”
“我帶三千玄甲士去。”李瑁抽出腰間長劍,劍鞘在陽光下泛著幽藍的光,“將軍隻需在午後再次猛攻東南角,讓崔乾佑以為我們要故技重施。”
午時的太陽正烈,禁穀的棧道在山影中若隱若現。李瑁帶著玄甲士們藏在穀口的密林裡,望著棧道上巡邏的叛軍——他們比昨夜增加了一倍,每隔十步便有一名弓箭手,腰間還掛著引火的硫磺彈。
“等風向轉南。”李瑁低聲道。他身旁的華山派弟子正側耳聽著風聲,忽然點頭:“來了!”
李瑁猛地站起,將手中的令旗向前一揮。三百名神射手同時從林中站起,箭矢帶著破空聲射向棧道上的叛軍。巡邏的弓箭手還沒反應過來,便紛紛中箭墜崖。後麵的叛軍想要點燃硫磺彈示警,卻被緊隨而至的玄甲士們砍倒在地。
“快!”李瑁第一個踏上棧道。狹窄的木板在腳下吱呀作響,外側便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山風卷著血腥氣撲麵而來。玄甲士們兩人一排,左手緊抓岩壁上的鐵鏈,右手持刀警戒,穩步向前推進。
棧道中段的飛石陣果然如李瑁所料——叛軍在頭頂的岩壁上鑿了無數孔洞,裡麵塞滿了巨石,隻等唐軍進入便會推倒機關。但他們顯然沒料到唐軍會在白日突襲,負責看守機關的叛軍還在石洞裡打盹,便被率先攀上岩壁的江湖弟子們割了喉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前麵是吊橋!”前鋒傳來低喝。棧道儘頭是一座橫跨深澗的吊橋,橋麵鋪著木板,兩側的繩索上掛著數十個鈴鐺,稍有震動便會發出聲響。橋對岸的石台上,十名叛軍正舉著長矛守著。
李瑁打了個手勢,二十名玄甲士解下腰間的繩索,將鐵爪拋向對岸的岩石。鐵爪抓住石縫的瞬間,他們如壁虎般貼著岩壁滑行過去,無聲無息地落在對岸,長刀一揮便結果了守橋的叛軍。
吊橋被緩緩放下,玄甲士們迅速通過深澗。穿過最後一段狹窄的穀道,眼前豁然開朗——這裡竟是潼關內城的糧倉後方,幾座巨大的糧囤矗立在空地上,守衛的叛軍正在樹蔭下賭錢,全然不知死神已至。
“動手!”李瑁一聲令下。玄甲士們如猛虎下山般撲過去,長刀劈砍的脆響與叛軍的慘叫混在一起。不到一炷香的功夫,糧倉的守衛便被儘數斬殺,李瑁讓人點燃糧倉,濃煙滾滾升起,在潼關上空凝成一條黑色的煙柱。
城頭上的崔乾佑看到糧倉的煙火,眼前一黑險些栽倒。他終於明白唐軍的真正意圖,嘶吼著下令:“回援糧倉!快回援!”
但一切都晚了。郭子儀見禁穀方向升起煙火,立刻下令全力攻城。東南角的唐軍再次架起雲梯,這次叛軍的防線已形同虛設,玄甲士們如潮水般湧上城頭,與守軍展開巷戰。
李瑁帶著人從糧倉殺向內城中心,沿途的叛軍聞風潰散。曳落河雖悍勇,卻擋不住唐軍的兩麵夾擊,很快便被逼到城牆根下。一名曳落河的百夫長揮舞彎刀衝來,李瑁側身避開,長劍順勢刺穿他的肋下,隨即拔出劍來,帶起一串血珠。
“崔乾佑在哪?”李瑁抓住一名俘虜的衣領厲聲喝問。俘虜嚇得渾身發抖,指向城主府的方向:“將軍……將軍在那裡集結殘兵,說要……要突圍!”
李瑁帶人直奔城主府。府門前的廣場上,崔乾佑正揮舞長刀斬殺後退的士兵,試圖穩住陣腳。他看到李瑁的身影,眼中噴出怒火:“李瑁!我殺了你!”
兩馬相交,刀光劍影瞬間交織。崔乾佑的刀法帶著河西軍的悍勇,每一刀都劈向要害,李瑁卻不與他硬拚,長劍如靈蛇般遊走,專挑他的破綻。三十回合後,崔乾佑的動作漸漸遲緩,李瑁抓住機會,長劍斜挑,刺穿了他的左肩。
“降者不殺!”李瑁的吼聲傳遍廣場。殘餘的叛軍麵麵相覷,手中的兵器當啷落地。崔乾佑望著四周放下武器的士兵,又看了看肩頭流淌的鮮血,突然仰天長嘯,揮刀便要自刎,卻被李瑁一腳踹飛長刀,反手將其擒住。
夕陽西下時,潼關的城門終於被唐軍打開。郭子儀率領主力進城時,看到的是屍橫遍野的街巷,以及城頭冉冉升起的大唐龍旗。李瑁站在城樓上,望著城外連綿的唐軍陣列,忽然覺得眼眶發燙。
“清點傷亡。”李瑁沉聲下令。親兵很快報來數字:唐軍陣亡八千,傷一萬二;叛軍陣亡三萬,被俘兩萬,其餘潰散。這個數字背後,是無數破碎的家庭,是千裡沃野化作焦土的悲涼。
“將軍,找到這個。”張彪捧著一個血漬斑斑的木盒走來,裡麵是安祿山的印信,還有一封寫給兒子安慶緒的信,信中說要放棄洛陽,退守範陽,再圖後舉。
李瑁將信扔進火盆,看著火苗舔舐著信紙,將那些野心與陰謀燒成灰燼。“傳檄天下,”他的聲音傳遍城樓,“潼關已破,逆賊安祿山主力儘喪,大唐光複指日可待!”
城樓下的唐軍齊聲歡呼,聲浪衝上雲霄,驚得幾隻寒鴉從殘破的城角飛起。郭子儀走到李瑁身邊,遞給他一壺酒:“喝一口吧,這杯酒,敬犧牲的弟兄們。”
李瑁仰頭飲儘,烈酒灼燒著喉嚨,卻壓不住心中的激蕩。他望向洛陽的方向,那裡還有安慶緒的殘部負隅頑抗,但他知道,屬於安祿山的時代已經結束,這場席卷大唐半壁江山的叛亂,終於要走到儘頭了。
夜色降臨時,唐軍開始清理戰場。傷兵的呻吟、掩埋屍體的夯土聲、遠處偶爾響起的零星廝殺聲,交織成一曲悲壯的歌謠。李瑁站在城樓上,望著星空下連綿的營帳,忽然想起長安的曲江池——那裡的荷花,此刻應該已經謝了吧。
“明日進軍洛陽。”李瑁轉身走下城樓,甲胄在石板路上敲出清脆的聲響,“讓安慶緒知道,背叛大唐者,終將付出血的代價。”
身後的潼關城,在月光下沉默矗立。這座見證了無數興亡的雄關,今夜終於洗去了叛軍的汙穢,重新回歸大唐的懷抱。而在它的前方,是等待光複的故都,是亟待重整的河山,是一場注定更加艱難的征程。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