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唐的外交版圖如繁花般鋪展,萬國來朝的盛景在長安城中日日上演時,李瑁深知,朝堂內部的和諧穩固,才是支撐這一切的基石。曆經多年的勵精圖治,他早已不滿足於表麵的繁華,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宮廷深處,決心徹底化解潛藏的矛盾,讓整個朝堂擰成一股繩,共赴盛唐的下一段征程。
彼時的宮廷,雖無刀光劍影,卻也暗藏著派係傾軋的暗流。以戶部尚書為首的改革派,主張繼續深化稅製與商業改革,盤活民間活力;而以吏部尚書為代表的保守派,則擔憂激進變革會動搖國本,更傾向於維持現有製度。兩派在朝堂上時常爭執,有時甚至會因政見不同而擱置重要議題,這讓李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這日早朝,關於是否在江南推行新商稅製度的議題,再次引發兩派激烈爭論。戶部尚書手持江南商戶的聯名陳書,聲音洪亮:“陛下,江南商業繁茂,舊有商稅製度早已跟不上發展,若推行新製,既能增加國庫收入,又能減輕中小商戶負擔,實乃兩全之策!”
吏部尚書立刻出列反駁,須發微顫:“陛下三思!商稅關乎國本,江南商戶素來敏感,貿然改弦更張,恐引發動蕩。臣以為,應先試點,待穩妥後再推廣不遲。”
兩派官員紛紛附和,朝堂上頓時分為兩派,爭論不休。玄宗坐在龍椅上,眉頭微蹙,目光落在李瑁身上。李瑁會意,上前一步,朗聲道:“陛下,諸位大人,依臣之見,兩派所言皆有道理。改革需魄力,亦需謹慎,不如折中而行——先在蘇州、杭州兩州試點新製,由戶部與地方官共同監督,吏部派專員巡查,半年後彙總成效,再定推廣與否。”
他話音剛落,朝堂上便安靜下來。戶部尚書思索片刻,點頭道:“殿下之策兼顧革新與穩妥,臣附議。”吏部尚書也鬆了口氣,拱手道:“殿下考慮周全,臣無異議。”兩派官員見領頭人鬆了口,也紛紛表示讚同,一場劍拔弩張的爭執,就此消弭於無形。
退朝後,李瑁並未徑直回府,而是先去了戶部尚書的官署。尚書正對著卷宗發愁,見李瑁到訪,連忙起身相迎。“殿下今日的折中之計,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他感慨道。
李瑁笑著擺手:“尚書大人不必客氣。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得讓保守派看到實效,他們才會真正放心。”他拿起江南的商戶名冊,指著其中幾處,“這些大商戶財力雄厚,新製對他們影響甚微;倒是這些小商戶,若能減免部分稅額,定會全力支持。您試點時,不妨多聽聽他們的聲音。”
戶部尚書恍然大悟,連忙提筆記錄:“殿下提醒得是,臣這就安排人去走訪。”
離開戶部,李瑁又轉道去了吏部尚書府。老尚書正在庭院中修剪盆栽,見李瑁來了,忙邀他坐下品茗。“殿下今日的法子,既給了老夫麵子,又沒耽誤事,老夫佩服。”他呷了口茶,語氣誠懇。
李瑁接過茶盞,溫聲道:“大人是國之柱石,您擔心變革生亂,也是為了大唐安穩。隻是時代在變,製度若一成不變,反而會積弊叢生。半年後試點結果出來,若真有不妥,咱們再調整便是。”
老尚書看著李瑁坦蕩的眼神,心中的芥蒂漸漸消散:“殿下說得是。老夫老了,有時難免固執,往後若有思慮不周之處,還望殿下垂教。”
李瑁連忙起身行禮:“大人言重了,臣還要多向您請教才是。”
這般“朝堂爭論,私下調和”的舉動,李瑁做了不知多少次。他深知,官員之間的矛盾,多源於政見差異,而非私人恩怨。隻要找到平衡點,讓雙方都感受到被尊重,便能化對立為協作。漸漸地,朝堂上的爭執少了,商議多了;推諉少了,擔當多了。
除了化解大臣間的矛盾,李瑁更注重在宮廷中營造“賞罰分明、功過共擔”的風氣。此前,有地方官員虛報政績,騙取了朝廷的賑災款項,事發後卻試圖推諉給下屬。李瑁得知後,並未簡單地將其貶斥,而是親自審理此案,查清了主犯與從犯的責任,按律分彆懲處——主犯流放邊疆,從犯降職留用,同時昭告天下,說明案情與處置緣由。
“賞要賞得明明白白,罰要罰得心服口服。”李瑁在朝會上強調,“有功者,哪怕是小吏,也要重賞;有過者,哪怕是高官,也不能輕饒。但責罰不是目的,是為了警醒眾人,往後行事更要謹慎。”
不久後,嶺南遭遇暴雨,當地刺史第一時間組織百姓抗洪,保住了萬畝良田,卻因上報災情時遺漏了一個小村落,被言官彈劾。李瑁查證後,一麵下旨嘉獎刺史抗洪有功,賞賜金銀與良田;一麵斥責他疏忽之過,罰俸三月,令其親自去村落安撫百姓。如此賞罰分明,讓百官心服口服,做事也愈發勤勉謹慎。
宮廷的和諧,更離不開君臣之間的信任。玄宗年事漸高,對朝政的精力大不如前,卻對李瑁愈發倚重。這日,玄宗在禦書房召見李瑁,指著案上的西域貢單,笑道:“瑁兒,你看這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皆是珍品。如今萬國來朝,都是你的功勞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瑁躬身道:“此乃陛下威德遠播,臣隻是儘了些微薄之力。”
玄宗擺擺手,眼中滿是欣慰:“你不必過謙。自你主持朝政以來,吏治清明,民生改善,連江湖都安穩了許多。前些日子,玄慈方丈還托人帶信,說江湖議事會運轉得極好,這都是你統籌有方。”他頓了頓,從抽屜裡取出一枚金印,“這是‘輔國印’,持此印者,可代朕協調六部,處理緊急要務。今日,朕便將它賜給你。”
李瑁心中一震,連忙推辭:“陛下,臣已有榮王爵位,足矣。此印權力太重,臣不敢受。”
玄宗將金印塞進他手中,沉聲道:“朕知你謹慎,但如今大唐正是用人之際,朕信得過你。拿著它,遇到棘手之事,不必事事奏請,可自行決斷——但切記,每一次決斷,都要對得起大唐百姓,對得起你身上的責任。”
李瑁握緊沉甸甸的金印,眼眶微熱:“臣定不負陛下所托,若有決斷,事後必詳細奏明,絕不敢擅權。”
自此,李瑁在朝堂上的權力愈發穩固,但他從未恃權而驕,反而更加謹慎。遇到重大議題,依舊會先請示玄宗,再與大臣們商議;推行新政時,總會先征求各方意見,反複論證可行性。這般謙遜與擔當,讓他在朝中的威望日增,連曾經對他有偏見的老臣,也漸漸對他心服口服。
宮廷的和諧,也體現在對後宮的治理上。楊玉環雖身處東宮,卻從不乾政,反而時常以女子的細膩,提醒李瑁關注民生細節。“昨日聽聞城西有戶人家,孩子生了急病,卻因藥鋪關門晚了一步……”她輕聲說著民間瑣事,李瑁便會記在心上,次日便令太醫署在全城增設夜間藥鋪,方便百姓就醫。
後宮之中,也曾有嬪妃因爭寵而暗中使絆子,楊玉環得知後,並未聲張,而是設宴邀請眾人相聚,席間溫和地說:“殿下日理萬機,咱們做女子的,豈能再讓他分心?後宮和睦,他才能安心處理朝政,這才是對大唐、對殿下最好的支持。”一番話情真意切,讓那些心懷芥蒂的嬪妃羞愧不已,後宮自此再無紛爭。
就連宮中的宦官與宮女,李瑁也一視同仁。他下令改善他們的待遇,禁止隨意打罵,還設立了專門的學堂,讓他們在閒暇時學習識字與技藝,以便日後出宮能謀個生計。“他們雖身份低微,卻也是大唐的子民,理應被尊重。”李瑁的這番話,讓宮中上下人心安定,各司其職,再無懈怠。
這年深秋,長安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宮廷宴,邀請了文武百官及其家眷,還有各國駐唐使節。宴會上,樂師奏起融合了西域與中原風格的新曲,舞姬跳起改編自江南小調的舞蹈,大臣們舉杯暢談,時而討論政務,時而閒話家常,氣氛融洽而熱烈。
戶部尚書與吏部尚書並肩而立,看著殿中翩翩起舞的身影,相視一笑。“想當初,咱們為了商稅的事爭得麵紅耳赤,如今想來,倒是有些好笑。”戶部尚書舉杯道。
吏部尚書碰了碰他的酒杯,朗聲笑道:“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看來,殿下的折中法子,確實高明。來,為了大唐的好日子,乾杯!”
玄宗坐在主位上,看著眼前一派祥和的景象,又看了看身旁從容微笑的李瑁,眼中滿是欣慰。他端起酒杯,對眾人說道:“今日這宴,不為慶功,隻為感恩。感恩諸位同心同德,感恩百姓安居樂業,更感恩天佑大唐,讓咱們有這樣的好時節!”
眾人紛紛起身舉杯,齊聲高呼:“天佑大唐!陛下萬歲!榮王千歲!”
歡呼聲在宮殿中久久回蕩,穿過窗欞,飄向長安的夜空。李瑁望著殿中一張張洋溢著笑意的臉,心中清楚,宮廷的和諧並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勞永逸。它需要用心經營,需要彼此體諒,需要始終以大唐的福祉為出發點。
夜深宴散,李瑁獨自站在宮牆邊,望著天邊的明月。月光灑在他身上,也灑在這座曆經風雨卻愈發煥發生機的宮殿上。他知道,前路依舊會有挑戰,但隻要朝堂上下擰成一股繩,君臣同心,後宮和睦,大唐的這艘巨輪,定能在曆史的長河中,駛向更加輝煌的彼岸。
而他,李瑁,將繼續站在船頭,以沉穩的目光,引領著這艘巨輪,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