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吏治清明 地方安和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186章 吏治清明 地方安和

第186章 吏治清明 地方安和(1 / 1)

當長安的朱雀大街上往來的異國使者仍在驚歎大唐的繁盛,當萬國商隊的駝鈴與海船的帆影在絲綢之路與南海航線間交織出繁忙的圖景時,李瑁深知,這煌煌盛世的根基,終究紮在郡縣鄉裡的泥土之中。若地方治理鬆散,官吏昏聵,縱有長安的繁華、國際的盛譽,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在推動外交拓展、國力攀升的同時,他將地方治理的精細化與規範化,視作了穩固大唐根基的重中之重。

這日清晨,吏部考功司的院落裡,三十餘名新任地方官員正整齊列隊,等候李瑁的訓示。他們中有剛通過科舉的進士,有從基層小吏提拔的能員,還有幾位是從中央部門調任的京官,即將分赴河南、江南、蜀地等十餘處州縣任職。

李瑁身著常服,緩步走到隊列前,目光掃過一張張或青澀或沉穩的麵孔,開口道:“諸位即將赴任地方,可知身上擔著什麼?”

人群中,曾在長安縣做過縣尉的張誠出列答道:“回殿下,是百姓的衣食冷暖,是一方的安寧秩序。”

李瑁點頭:“說得好。地方官如大樹之根,根須紮得深,樹乾才能長得壯。你們治下的一縣一州,便是大唐的根須所在。今日召你們來,不是訓誡,是想和你們說三件事:知民生,興實業,守規矩。”

他轉身指向院牆上懸掛的《地方治理要點圖》,圖上用不同顏色標注著各地的民生痛點——哪裡易遭水患,哪裡貧瘠少糧,哪裡多民族雜居需格外留意。“這是吏部與戶部花了三月時間整理的,你們赴任前,要把轄地的情況摸透。每月至少要下鄉五日,去農戶家看看糧倉,去作坊問問生計,去學堂瞧瞧孩童。若連百姓缺什麼、盼什麼都不知道,談何治理?”

說著,他拿起一份卷宗,遞給即將赴任蘇州刺史的王彥:“王大人,你看這蘇州的卷宗,上麵寫著當地蠶絲雖好,卻因織機陳舊,成品賣不上價。係統提供的新式織布機圖紙,工部已趕製出樣品,你帶去推廣,再辦個織工學堂,教百姓新技術,這便是興實業。”

王彥雙手接過卷宗,鄭重道:“臣定不負殿下所托,讓蘇州的絲綢不僅銷遍大唐,更要遠銷海外。”

李瑁又看向赴任蜀地綿州的李信:“綿州多山,百姓出行不便。你到任後,先修三條路:一條連縣城與集市,一條通鄰州官道,一條接山區村寨。用‘以工代賑’的法子,既修路,又解流民之困,這便是知民生與興實業結合。”

李信躬身應下,眼中已有了盤算。李瑁接著說道:“最後說守規矩。地方雖遠,朝廷的律法卻不能忘。莫要以為天高皇帝遠,就敢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我已安排了巡察使,不定時到各地明察暗訪,一旦發現有違法亂紀者,嚴懲不貸。”官員們聽後,紛紛挺直了腰杆,眼神中滿是敬畏。

這時,人群中一位年輕的進士猶豫著出列,問道:“殿下,若地方豪族勢力龐大,與律法相悖,該如何處置?”李瑁微微一笑,道:“律法麵前,人人平等。若豪族違法,當依法嚴懲,切不可姑息。你們要敢於為民請命,為朝廷立威。”

訓示結束後,官員們各自領了赴任文書與相關資料,帶著李瑁的囑托,踏上了前往地方的征程。他們深知,這不僅是一次仕途的新起點,更是肩負起穩固大唐根基的重大使命。

最後,李瑁指向圖上的“考核細則”:“守規矩,便是要記牢這‘四不’——不貪墨賑災款,不縱容地方惡勢力,不延誤軍情急報,不苛待鰥寡孤獨。考功司每半年會派巡查官暗訪,百姓的口碑、賬本的清白、轄地的治安,都是你們的考績。做得好,破格提拔;犯了規,嚴懲不貸。”

訓示結束後,官員們帶著卷宗、圖紙與沉甸甸的責任奔赴各地。而李瑁的地方治理革新,遠不止於此。他深知,僅靠“選好人”不夠,還需“立好製”。

在全國推行的“鄉賬縣核”製度,便是係統提供的“基層財務透明化”理念的轉化。以往,鄉級賦稅征收常由地方劣紳與小吏勾結,中飽私囊,百姓怨聲載道。如今,鄉裡的收支明細需按月抄錄三份,一份留鄉公示,一份送縣衙審核,一份報州府備案。縣衙派“賬房吏”下鄉核對,若發現數目不符,立刻徹查。

在河南鞏縣,新到任的縣令周明正帶著賬房吏核對鄉賬。當看到某鄉的“修路支出”比預算多了兩成,他當即要求鄉吏解釋。鄉吏支支吾吾,周明便帶著人實地查看,發現是鄉紳與工頭虛報了工時。他按律懲處了涉案人員,將多收的錢款退還百姓,消息傳開,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以前交了稅,不知道花到哪兒去了,如今賬目貼在村口,每一文錢都明明白白。”老農趙老漢指著牆上的賬目單,對周明讚道。

針對地方惡勢力盤踞的問題,李瑁則推行了“官民聯防”製度。借鑒江湖議事會的經驗,讓地方官與當地鄉約、正直士紳、甚至江湖門派建立聯係,一旦發現惡霸、匪盜,官府牽頭,鄉勇與江湖義士協助,快速清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江南吳縣曾有個“張老虎”,霸占碼頭,強收商戶保護費,曆任縣令都不敢動他。新任縣令劉岩到任後,按“官民聯防”之法,聯合當地丐幫分舵與鄉勇,趁夜突襲張老虎的巢穴,人贓並獲。公審那日,百姓湧到縣衙前,扔菜葉、吐唾沫,可見積怨之深。劉岩將張老虎的家產充公,一半用於修繕碼頭,一半賑濟貧民,吳縣的商路自此暢通無阻。

地方治理的成效,最終體現在百姓的笑臉裡。半年後,李瑁微服巡查江南,所到之處,皆是新氣象。

在一處小鎮,他看到街邊店鋪林立,百姓們臉上洋溢著富足的笑容。茶館裡,老人們正談論著新修的水渠讓農田灌溉更便利,孩子們在學堂裡朗朗讀書。一位老者認出了李瑁,激動地上前說道:“殿下,自從您推行這些新政,咱們日子是越過越好啦!”李瑁微笑點頭,心中滿是欣慰。

然而,當他走到一處村落時,卻發現這裡的景象與彆處不同。農田荒蕪,百姓麵有菜色。經過詢問得知,此地遭遇旱災,而當地官員卻瞞報災情,未及時開倉放糧。李瑁心中怒火中燒,立刻命人徹查此事。他深知,地方治理雖已初見成效,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他決定加快製度的完善與推廣,讓每一處郡縣都能真正享受到新政帶來的福祉,讓大唐的根基在這穩固的地方治理中。

蘇州的織工學堂裡,姑娘們正用新式織機織出五彩絲綢,織坊老板笑著說:“托殿下的福,這絲綢比以前薄三成、亮十倍,波斯商人都搶著要!”

綿州的山路上,新修的石板路蜿蜒伸展,挑著山貨的腳夫走得穩當:“以前下山賣藥要走一天,現在一個時辰就到集市,價錢能多賣兩成!”

鞏縣的農田裡,農戶們用堆肥法種的麥子長勢喜人,周明正在田埂上與老農討論收成:“按這勢頭,秋收後每家至少能多存兩石糧,再也不怕荒年了。”

在一處驛站歇腳時,李瑁聽到幾個行商閒聊。“如今走南闖北,最省心的就是地方官辦事利索。”一個鹽商說,“上個月在蜀地遇了劫道的,報官後,縣令帶著鄉勇和幾個江湖人,三天就把貨物追回來了。”

“何止啊,”另一個布商接話,“我在洛陽城外丟了一匹馬,去縣衙報了案,小吏登記得清清楚楚,沒過五天就找到了——說是鄉約帶著村民在荒地裡發現的。”

李瑁聽著這些話,心中安定。他知道,地方治理的要義,不在於製定多麼繁複的條文,而在於讓官吏真正“向下看”——看到百姓的難處,看到土地的潛力,看到潛藏的隱患。當每個州縣都能做到“知民生、興實業、守規矩”,大唐的根基便會如磐石般穩固。

回到長安後,李瑁在朝會上聽取了考功司的彙報:半年內,全國共提拔優秀地方官十七人,懲處貪腐、失職者九人;各地上報的流民安置率達九成,新開墾農田一萬餘畝,百姓申訴案件下降四成。

玄宗看著這份成績單,對李瑁笑道:“以前總擔心地方官尾大不掉,如今看來,你這‘選賢、立製、明察’三策,真是治本之法。”

李瑁躬身道:“這不是臣一人之功,是上下合力的結果。官吏願為民辦事,百姓願與官同心,方能如此。”

他心中清楚,地方治理是一場持久戰,今日的成效,不代表明日的安穩。但隻要守住“民生為本”的初心,不斷完善製度,激勵賢能,大唐的州縣鄉裡,便會持續綻放出安寧與生機,為這盛世王朝,築牢最堅實的根基。

夜色漸深,李瑁鋪開全國輿圖,在上麵標注著下一批需要關注的州縣。圖上的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百姓的期盼,也映照著大唐的未來。他知道,前路仍需步步為營,但隻要每一步都踩在堅實的土地上,向著百姓的福祉而行,便無懼風雨。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丹田裡有個反應爐 羅小黑:開局十二符咒,我為仙人 人皮子的異世界討封 陰陽紋身師 讓你進副本,你把詭異送上被告席 讓我去修正曆史?可我隻會破案 神秘複蘇:我成了遺忘之主 大明首輔:楊士奇 我靠九陽神功橫推武當 雙係時空魔法,震懾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