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禮序乾坤 儀範萬方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190章 禮序乾坤 儀範萬方

第190章 禮序乾坤 儀範萬方(1 / 1)

當大唐的盟旗在西域商路與東海碧波上獵獵作響,萬國使者帶著盟約的墨香在長安城中往來穿梭時,李瑁深知,一個王朝的氣度,既顯於金戈鐵馬的雄渾,亦藏於揖讓進退的從容。如同精密的連弩車需齒輪咬合方能連發,邦交的穩固與宮廷的安寧,亦需禮儀的經緯加以維係。於是,在編織外交聯盟網絡的同時,他將目光收回宮牆之內,以細致入微的心思修訂禮儀、規範儀軌,讓大唐的威嚴與溫情,在俯仰之間自然流露。

大明宮的宣政殿側,新辟出的“禮官院”近來總是人影綽綽。這裡原是閒置的偏殿,李瑁下令修繕後,成了修訂宮廷禮儀的中樞。數十位精通典章的學士、老臣圍坐案前,案上堆疊著《周禮》《禮記》《大唐開元禮》等典籍,還有各地呈報的風俗禮儀圖譜。院中央的大屏風上,貼著一張巨大的《宮廷禮儀修訂總目》,從朝會儀軌到日常請安,從國宴流程到祭祀禮節,密密麻麻列著百餘項待修訂的條目。

“諸位請看,這是去年波斯使者朝見時的記錄。”禮官院主事、禮部侍郎鄭虔展開一卷畫軸,上麵繪著波斯王弟向玄宗行禮的場景——使者行的是波斯傳統的撫胸禮,而兩旁的大唐官員因不知如何回禮,竟有的拱手、有的頷首,顯得雜亂無章。“殿下說,禮儀者,不僅是規矩,更是體麵。外使來朝,我方禮儀失當,既失了大唐風範,也讓客人不安。”

坐在首位的國子祭酒孔穎達撫著長須,沉聲道:“《禮記》有雲:‘禮者,天地之序也。’宮廷禮儀,小到君臣稱謂,大到郊祀祭天,皆關乎乾坤秩序。老臣以為,修訂禮儀當以‘尊古而不泥古,納新而不失本’為要,既要保留我大唐的禮樂傳統,也要兼顧萬國來朝的新局。”

李瑁恰好巡視至此,聞言點頭:“孔祭酒所言極是。就說外使朝見,可在保留大唐叩拜禮的基礎上,增設‘對等回禮’——藩屬國使者行叩拜禮,我方以頷首還禮;友邦使者行本國禮,我方則以拱手還禮,既顯尊重,又不失分寸。”他指著畫軸上的空白處,“此處當添注:外使入殿時,需由鴻臚寺官員提前引導,告知朝見禮儀;我方接待官員需提前演練,確保舉止如一。”

他拿起案上的《朝會儀軌》初稿,指著其中“官員站位”一條:“以往朝會,官員按品級站位,卻常因部門權責交叉,議事時需來回走動,亂了秩序。可改為‘按部就班’——吏部、戶部、禮部等六部官員各占一區,邊疆將領、外使代表另設專位,既整齊有序,議事時也便於同部門官員低聲商議。”

鄭虔連忙記下:“殿下考慮周全!昨日吐蕃使者還問,朝會時能否帶翻譯,按此新規,可在友邦使者位旁設翻譯專席,既不違禮,又便於溝通。”

禮儀的修訂,不僅在於朝堂之上,更滲透在宮廷日常的點滴之間。在東宮的“內禮坊”,一場針對後宮嬪妃與皇子公主的禮儀培訓正在進行。坊內鋪著軟墊,宮女們排著整齊的隊列,跟著禮官學習“請安禮”——屈膝時膝蓋需與地麵呈四十五度,雙手交疊於腹前,頷首時頸肩要自然放鬆,既顯恭敬,又不失儀態。

“以前給皇後請安,有的姐妹蹲得太深,顯得諂媚;有的隻是略彎彎腰,又似不敬。”一位年長的嬪妃對新入宮的才人說,“現在禮官教的‘規製禮’,每個動作都有尺度——屈膝三寸,頷首五分,既合規矩,又透著端莊,這才是大唐嬪妃的樣子。”

負責培訓的女官是從太常寺調來的,她手持一根刻著刻度的木尺,糾正著宮女的動作:“手要放這裡,離腰帶一寸;步子要邁這麼大,不多不少三寸。殿下說,禮儀不是束縛,是讓人心安的規矩。你舉止合禮,彆人看著舒服,自己也從容。”

最細致的修訂,體現在國宴的流程中。以往國宴常因上菜無序、樂舞雜亂,讓外使不知所從。李瑁親自主持修訂的《國宴儀軌》,將整個宴會分為“迎賓序”“獻禮章”“歡宴篇”“送彆曲”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對應的樂舞、菜品與禮儀。

在剛舉辦的招待回紇可汗的國宴上,新儀軌首次亮相:可汗入席時,奏響融合了大唐《秦王破陣樂》與回紇《射雕曲》的迎賓樂,既顯熱烈,又含尊重;上菜時按“先冷後熱、先素後葷”的順序,每道菜品旁都立著小木牌,用漢文與回紇文標注菜名與食材;席間樂舞交替進行,大唐的《霓裳羽衣舞》後,是回紇的《胡旋舞》,雙方舞者還會在終章共跳一支融合舞,引得滿堂喝彩。

“以前參加國宴,總怕錯了舉杯的時辰、弄錯了敬酒的順序。”回紇可汗捧著酒杯,對身旁的李瑁笑道,“如今有章可循,連何時該喝彩、何時該靜聽,都清清楚楚,這才叫賓至如歸啊!”

禮儀的規範,更在祭祀大典中彰顯莊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大唐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李瑁對祭天禮儀的修訂尤為用心。從玄宗的祭服紋飾增至十二章紋,象征天子對天地萬物的責任),到祭品的擺放按“天、地、人”三才之序排列),再到祭文的措辭刪去晦澀典故,改用平實而莊重的語言),都反複推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祭祀當日,玄宗身著十二章紋祭服,在禮官的引導下緩步登壇。上香、獻爵、讀祝文,每一個動作都從容不迫;百官按品級排列於壇下,叩拜時整齊劃一,連衣袂摩擦的聲音都如出一轍。站在壇下的新羅留學生金允文看得入神,在筆記中寫道:“大唐祭天,不似我邦隻求神佑,更在彰顯‘敬天保民’之責。禮儀之莊嚴,非因排場,而因其中的敬畏與擔當。”

為讓禮儀深入人心,李瑁還下令編纂《大唐宮廷禮儀圖解》,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詳解各項儀軌。書中專設“失禮補救”篇,寫明若不慎失儀該如何應對——比如朝會時不慎摔倒,不可慌張逃竄,應從容站起,躬身致歉後歸位;國宴時打翻酒杯,需由內侍上前清理,本人則保持鎮定,不可失態。

“殿下說,禮儀是活的規矩,要讓人學得會、用得上。”負責刻印此書的秘書監官員說,“我們特意選了最通俗的語言,配了三百餘幅插圖,連不識字的宮女都能看懂。現在宮裡的小太監給貴妃請安,都知道要先請叩三下門,得到應允再進門,這都是書的功勞。”

禮儀的規範,悄然化解了許多宮廷矛盾。以往皇子公主向皇後請安,常因先後順序爭執;如今按“長幼有序”定了時辰,誰先誰後一目了然,再無糾紛。以前各部門官員因“誰先奏事”在朝會爭執,現在按“緊急程度”排定順序,軍務、賑災等急事優先,瑣事靠後,效率大增。

就連宮宴上的座次,也按“親疏、尊卑、賓主”三重標準重新劃定:宗室親王與外使主賓坐主桌,大臣按品級分坐兩側,家屬與隨員則在偏廳設席,既顯主次,又讓每個人都覺得合情合理。“以前參加宮宴,總有人因座次不如意鬨脾氣,現在按規矩來,誰也挑不出錯。”一位老臣的夫人說,“連孩子們都知道,見了太子要行半禮,見了外使要問好,這才是大家氣象。”

這年除夕,按新儀軌舉辦的宮廷守歲宴上,玄宗看著殿內井然有序的場景:百官按部就班站立,外使與宗室和睦交談,樂舞按序上演,連內侍上菜都腳步輕緩、不擾賓客。他舉杯對李瑁笑道:“瑁兒,你修訂的禮儀,朕看比連弩車還有用。連弩車能安外,禮儀能安內,內外皆安,方是真正的盛世。”

李瑁躬身回禮:“陛下所言極是。禮儀如水,看似柔和,卻能浸潤人心。臣隻是讓這水流得更順些,讓身處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秩序帶來的安寧。”

夜色漸深,守歲宴的樂聲與歡笑在宮殿中回蕩。禮官院的燈火仍亮著,學士們在完善新修訂的《婚禮儀軌》——那是為新羅國的新羅公主與大唐親王的婚事準備的,將融合兩國禮儀的精華。宮道上,巡邏的侍衛步伐整齊,每一步都踏在規定的“矩尺”標記上;偏殿裡,外使的翻譯正對照《禮儀圖解》,學習明日拜見皇後的禮節。

這些細微的聲響與景象,共同編織成大唐宮廷的禮儀之網。它不似鎧甲那般冰冷,卻有著守護安寧的力量;不似盟約那般鄭重,卻有著聯結人心的溫情。李瑁知道,禮儀的傳承,從來不是刻板的模仿,而是讓每一個動作、每一句稱謂,都承載著尊重與體麵。

當這張禮儀之網與外交聯盟的經緯相互交織,當宮廷的從容與軍隊的鋒芒彼此映襯,大唐的盛世,便有了最堅實的骨架與最溫潤的血肉,在曆史的長河中,愈發從容而璀璨。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何老師:與你相隨半生 七零瘋媳:傻夫揣空間寵我上天 深阱:假麵圍城裡的光 大小姐歸來發現自己竟是團寵 吃瓜心聲外泄,我成了書海傳奇 盜筆男團:在無限副本裡追妻 水滸:從二龍山開始聚義 萬界隨機擺攤,無論種族好好吃飯 人均名刀,異獸入侵了個寂寞 武道通神:從國術到星空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