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上元節剛過,朱雀大街的燈籠還未完全撤去,李瑁踏著晨露登上了皇城的角樓。東方的天際正泛起魚肚白,第一縷晨光穿透雲層,將曲江池的冰麵染成一片金紅,遠處的終南山脈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像一幅淡墨勾勒的屏風。他手裡攥著一卷《大唐新政成效錄》,紙頁上的墨跡還帶著墨香,那是昨夜戶部與大理寺連夜彙總的——江南已清退非法兼並土地一萬七千畝,三百戶失地農戶重新領到了田契;長安的“善行榜”換了第三期,王二柱的故事被編成了小曲,在酒肆茶坊裡傳唱;廣州港的新租約已正式生效,胡商們開始主動學習唐律,涉外糾紛比上月減少了四成。
“殿下,風大,披上吧。”侍從捧著件厚披風上前,上麵繡著暗紋的“山河社稷圖”,是去年江南蠶農們聯名繡的,針腳裡還能看出幾分生澀,卻比宮廷繡娘們的手藝多了幾分滾燙的心意。
李瑁接過披風裹在身上,目光掠過棋盤般整齊的坊市。西市的胡商貨棧已卸下門板,阿裡商人正指揮夥計掛出新到的香料,招牌上用漢文和波斯文寫著“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平康坊的酒肆前,幾個書生正圍著新貼的《勸農詩》討論,白居易那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被拓得很大,墨跡淋漓;城南的村學裡,傳來孩童們的讀書聲,既有《論語》的“學而時習之”,也有算學館新編的“丈量田畝歌”,兩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像兩根擰成一股的繩索,緊實而有力。
他翻開《新政成效錄》,指尖撫過“土地巡查使”一欄:蘇州巡察使李秀才,寒門出身,半月內查出五起隱田案,被農戶稱為“田埂上的青天”;湖州巡察使王二郎,曾是失地農戶,如今帶著人開墾荒地,已種出兩畝新苗。旁邊附著一幅畫,是巡查使們在田埂上核對地契的場景,農戶們捧著新出的糙米,往他們懷裡塞,畫的角落寫著“官民一心”。
“係統提示:土地兼並遏製率達六成,社會道德風氣回升,民間凝聚力指數上升。”腦海中的聲音帶著平和的韻律,“但需注意,西域商路仍有盜匪襲擾,江南新稻種推廣遇阻,部分胡商對唐律仍存抵觸。”
李瑁抬頭望向西域的方向,那裡的商路像一條金色的絲帶,從長安延伸到波斯灣。上個月,一支波斯商隊在蔥嶺遇襲,損失了三車絲綢,護送的唐軍雖擊潰了盜匪,卻也犧牲了五名士兵。他想起那五個士兵的家書,還壓在案頭,字裡行間滿是對長安的眷戀——“待平定盜匪,想帶些西域的葡萄種回家,種在長安的院子裡”。
“得讓商路更安全。”他低聲自語,指尖在城磚上劃出一條線,“從河西走廊到蔥嶺,每百裡設一個烽燧驛站,駐兵五十,配備新造的‘連弩車’;再聯合大食、波斯的商隊,組建‘絲路聯防隊’,共享情報,互助護商。那些犧牲的士兵沒能種成葡萄,總得讓後來人能帶著西域的種子平安回家。”
角樓下傳來車馬聲,是鴻臚寺卿鄭虔帶著幾位外國使者上來了。為首的是大食商人伊德裡斯,他手裡捧著一卷《唐律選譯》,書頁上寫滿了阿拉伯文的批注;旁邊是新羅的留學生金允文,正拿著本《算學入門》,上麵的例題被改成了“新羅與大唐的貿易賬”;最年輕的是日本的遣唐使,懷裡揣著新抄的《農桑要術》,封皮上還畫著江南的水車。
“殿下,這是大食商人聯名寫的‘守法誓書’。”伊德裡斯的漢文帶著幾分生硬,卻字字清晰,“我們保證在唐土遵守唐律,不搞‘法外之地’,還想在廣州港建一所‘唐律學堂’,讓胡商子弟都來學習。”他指著誓書上的印章,“這是二十七個胡商首領的印鑒,包括波斯的、天竺的、甚至還有羅馬的。”
金允文上前一步,展開一幅《新羅仿唐新政圖》:“我國已按大唐的法子設立‘土地巡查製’,還推廣了江南的新稻種,去年秋收增產了兩成。這是我國國王托我送來的‘互助倉’圖紙,想請大唐的工匠去指導建造。”
李瑁接過圖紙,見上麵的倉房結構融合了大唐的防潮法與新羅的抗震術,忍不住點頭:“好啊,不僅要派人去指導,還要請你們的農學家來長安,看看江南的桑蠶互助社,咱們互相學習,讓稻穗長得更飽滿,絲綢織得更光亮。”
日本遣唐使捧著《農桑要術》,紅著臉道:“我國想仿製大唐的‘軋蔗機’,還想請百草穀的醫官去講講防疫法,去年我國的蠶瘟,若早用大唐的石灰消毒法,就不會損失那麼多蠶寶寶了。”
李瑁笑著拍拍他的肩膀:“醫官可以派去,軋蔗機的圖紙也給你們,但有個條件——學會了要教給更多人,就像當年玄奘法師把佛經帶到大唐,如今我們也要把好法子傳到更遠的地方。”
使者們離開後,李瑁望著他們的背影,忽然想起係統裡的“國際影響力圖譜”。圖上,大唐的光暈正沿著絲路向外擴散,與大食的、新羅的、日本的光暈交融,形成一片更大的亮色。他想起去年在藝彙樓看到的《和合圖》,長安的朱雀門連接著世界各地,如今這張圖正在變成現實——不是靠武力,而是靠良田、好書、好法子,靠百姓臉上的笑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日頭升高時,大理寺卿嚴挺之帶著江南的新卷宗上來了。他臉上帶著風霜,眼裡卻閃著光:“殿下,張全、王元寶的案子已審結,查抄的家產分下去後,三百戶農戶都蓋起了新茅舍,李二狗的小兒子還去村學念書了,先生說他算術學得最好。”他從卷宗裡抽出一張字條,是農戶們集體寫的,字跡歪歪扭扭,卻透著真誠:“多謝殿下讓我們有田種,有書念,我們會好好乾活,讓大唐的糧倉堆滿糧食。”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李瑁把字條小心收好,“是巡察使們踏破了鞋底子,是學宮裡的先生們熬紅了眼,是百姓們自己肯下力氣。治理天下就像種莊稼,得眾人拾柴,才能讓田地不荒,人心不冷。”
嚴挺之又遞上一份《未來三年規劃》:“戶部和大理寺商量著,明年要在西域推廣苜蓿種植,讓戰馬更壯實;後年在嶺南建‘蔗糖互市’,讓大唐的糖賣到更遠的地方;大後年……”
“大後年,要讓每個村社都有‘勸學所’和‘互助倉’。”李瑁接過規劃,在空白處添了幾筆,“還要編一本《大唐便民全書》,把種莊稼的法子、算賬的竅門、防疫的知識都編進去,配上圖,讓不認字的百姓也能看懂。再修一條從長安到洛陽的‘便民道’,鋪上石板,讓推獨輪車的農戶不用再怕雨天泥濘。”
他忽然看見遠處的田埂上,有幾個孩童正在放風箏。風箏上畫著大唐的龍和大食的獅鷲,它們在風裡一起飛,龍鱗與鷲羽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李瑁想起小時候,父親曾告訴他“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那時他不懂,如今站在角樓上,看著這片土地上的人——種田的、讀書的、做買賣的、甚至遠道而來的外國人,都在為更好的日子忙碌,忽然就懂了。
“嚴卿,你看那風箏。”他指著天空,“飛得再高,線也在地上;走得再遠,根也在這片土地。大唐的未來,不在宮殿的磚瓦上,而在田埂上的新苗裡,在學童的書本裡,在每個普通人的手心裡。”
嚴挺之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眼眶有些發熱:“是啊,去年這個時候,江南的農戶還在哭著找地,如今他們的孩子能在田埂上放風箏了。這就是殿下說的,好日子是乾出來的。”
日頭升到正中,長安的鐘聲傳遍全城。西市的算盤聲、學宮的讀書聲、田埂的吆喝聲、港口的號子聲,像無數根琴弦被同時撥動,奏響了一曲鮮活的《盛世長歌》。李瑁把《未來三年規劃》揣進懷裡,指尖傳來紙張的溫度,像揣著一團火——這團火要燒在西域的烽燧裡,燒在江南的互助倉裡,燒在每個大唐子民的心裡,讓它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他走下角樓,腳步堅定。前方的路還很長,或許會有風雨,或許會有坎坷,但隻要看著田埂上的新苗在長,學童的書聲在響,看著龍與獅鷲的風箏一起在天上飛,就知道方向永遠不會錯。大唐的未來,不是一個人的宏圖偉業,而是千萬人用雙手編織的錦繡山河——稻穗飽滿,絲綢光亮,笑臉常在,歌聲不斷,在曆史的長河裡,流淌成最壯闊的篇章。
暮色降臨時,李瑁又來到西市的“聚賢茶肆”。老周正給一個江南來的蠶農算賬,用的是新推廣的“捷算法”;角落裡,幾個胡商在看《唐律選譯》,旁邊放著剛買的《農桑要術》;最熱鬨的是說書台,正講著“土地巡查使智鬥王元寶”的故事,台下的百姓拍著桌子叫好,叫好聲裡,還夾雜著孩童背誦“誰知盤中餐”的聲音。
李瑁找了個角落坐下,聽著這人間煙火氣,忽然覺得心裡踏實。他知道,所謂的輝煌未來,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而是藏在每粒種子裡,每本書裡,每個普通人的日子裡。隻要守住這份踏實,一步一步往前走,大唐的明天,就會像上元節的燈籠,一盞接一盞地亮下去,照亮更遠的路,溫暖更多的人。
窗外的月光爬上窗台,照著茶肆裡的人影,也照著遠處田埂上的新苗。李瑁端起粗瓷碗,與身邊的蠶農碰了一下,碗沿的溫度,像極了這片土地的溫度——滾燙而厚實,孕育著無窮的希望。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