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宸翰一點定乾坤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204章 宸翰一點定乾坤

第204章 宸翰一點定乾坤(1 / 1)

大明宮的晨霧還未漫過紫宸殿的丹陛,李瑁已捧著兩卷冊籍候在廊下。簷角的銅鈴被風拂得輕響,像在提醒他懷中《改革三年規劃》的分量——裡麵不僅列著裁撤冗餘官員的明細,更有將地方鹽鐵稅直屬中央的新製,每一條都在觸碰既有的權力格局。

“殿下,陛下在偏殿臨摹《蘭亭序》呢。”內侍監高力士悄步走來,手裡捧著個紫檀木盒,“昨兒個夜裡,陛下翻了半宿《貞觀政要》,還問起當年房玄齡是怎麼平衡三省權力的。”

李瑁指尖微緊。他懂高力士的意思。自河南試點成效傳開,朝堂上已有禦史暗奏“榮王權勢過盛,恐有尾大不掉之嫌”,雖被玄宗壓了下去,但那份疑慮,就像宣紙上暈開的墨,看著淡,底子卻已滲進紙紋裡。

偏殿的檀香混著墨香漫出來時,玄宗正對著一幅字凝神。宣紙上“守成不易,革新更難”八個字,筆鋒時而沉鬱時而飛揚,看得出書寫者的心思翻湧。見李瑁進來,玄宗放下筆,指著案上的《試點月報》:“河南的糧倉,真能比去年多裝三成糧?”

“臣已讓大理寺派了三撥人核查,數目無誤。”李瑁將規劃冊呈上,“這是後續三年的細目,第一步先在關中、江南推廣考成法,第二步厘清州府與中央的稅賦分賬,第三步……”

“第三步,是不是就要動世家的根基了?”玄宗打斷他,指尖在“裁撤世襲勳官”一條上輕點,“你可知,韋陟昨夜遞的密折裡寫了什麼?他說你‘借改革之名,結黨自固,門生故吏遍布朝野’。”

李瑁心頭一凜,忙躬身道:“陛下明鑒!臣所做一切,皆為大唐長治久安。若有半分私念,願受三司會審!”

“朕信你。”玄宗的聲音緩了些,卻拿起那幅《蘭亭序》拓本,“但你要明白,帝王治國,如王羲之寫字,既要有筋骨,也要有血肉。你推行的新法是筋骨,可那些世家勳貴,盤根錯節百年,便是大唐的血肉。抽得太急,會傷元氣。”

他忽然起身,領著李瑁走到殿角的《大唐輿圖》前。圖上用朱砂標著各地的世家封地,從關中的五姓七家到江南的顧陸朱張,密密麻麻像一張網。“你看這長安,就像這輿圖的中心。你要拆舊屋蓋新樓,總得先看看哪些牆能拆,哪些梁不能動。”

李瑁望著輿圖,忽然明白了玄宗的顧慮。係統曾提示“皇權製衡指數下降”,並非指皇帝對他的猜忌,而是擔心改革打破朝堂平衡,讓新生的力量失去約束——就像當年太宗啟用魏征,既用其直,也防其專。

“陛下,臣有一請。”李瑁從袖中取出另一卷冊,“請陛下親派禦史監理改革試點,凡涉及五品以上官員任免,皆需陛下禦筆朱批。臣願將巡查使的任免權交予吏部,隻保留考核之責。”

玄宗接過冊頁,見上麵寫著“三權分理”:行政歸地方,考核歸巡察使,監察歸禦史台,最終裁決權握在皇帝手中。他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卻又指著其中一條:“你要將鹽鐵專營的三成利潤充作惠民倉,這固然是好,可度支司的人怎麼辦?他們靠鹽鐵分潤養家,斷了這條路,怕是要生亂。”

“臣已與戶部擬了《度支司改良策》。”李瑁展開另一卷,“鹽鐵利潤的一成,可作為度支司的‘清廉獎金’,按考核優劣分配。乾得好的,比從前拿得還多;手腳不乾淨的,一分也彆想沾。”他頓了頓,補充道,“就像陛下教臣的,賞罰分明,方能服眾。”

玄宗拈著胡須笑了:“你倒會變通。記得你小時候,玩壞了朕的玉棋盤,隻會跪在地上哭。如今卻懂得,硬闖不如巧過。”他忽然壓低聲音,“韋陟的密折裡,還告你私通江湖勢力,說百草穀的醫女為你傳遞消息,漕幫的船隻為你運送私貨。”

李瑁心中一緊,正想辯解,卻見玄宗從紫檀木盒裡取出一枚虎符:“這是關內道十二衛的調兵符。你拿著,若有世家敢以武力阻撓改革,可先斬後奏。”

這突如其來的信任讓李瑁愣住了。玄宗卻歎了口氣:“江湖勢力也好,朝堂勢力也罷,用得好是利刃,用不好是禍根。你讓百草穀給災民治病,讓漕幫運救濟糧,這是善用其力;可若讓他們插手官員任免,便是引狼入室。”他將虎符塞進李瑁手中,“朕給你這符,不是讓你去鬥,是讓你有底氣守住分寸。”

李瑁握緊虎符,冰涼的銅麵貼著掌心,竟生出一股暖流。他忽然明白,皇帝的權衡,從來不是簡單的猜忌與信任,而是在守成與革新之間找一個支點——既不能讓舊勢力拖垮大唐,也不能讓新力量失控狂奔。

“陛下,臣還有一事相求。”他想起係統提示的“宗室離心指數”,“請陛下下旨,讓宗室子弟參與改革試點,或去邊關曆練,或去地方治農。一來可解世家壟斷官場之弊,二來也讓他們明白,江山不是靠血統坐出來的,是靠實乾掙出來的。”

玄宗眼中精光一閃:“好主意!朕的那些侄子外甥,整日在長安鬥雞走狗,是該讓他們去嘗嘗泥土味了。就從岐王的兒子開始,讓他去河南學治蝗災——治不好蟲,就彆回長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君臣二人相視而笑,殿內的檀香仿佛也輕快了許多。高力士適時端來新沏的茶,笑道:“陛下剛才還說,要把那幅‘守成不易’的字賜給榮王呢。”

玄宗提筆在字幅上添了“以民為本”四個小字,遞給李瑁:“記住,無論改什麼,都要看百姓的笑臉。他們笑了,你做的就對;他們罵了,再好的法子也得改。”

離開偏殿時,日頭已升到簷角。李瑁回頭望了眼紫宸殿的金頂,忽然覺得手中的規劃冊輕了些——不是分量減了,是心裡的底氣足了。係統提示“皇權支持度提升至七成,製衡機製初步建立”,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果然,午後就傳來消息:韋陟聯合京兆尹,以“查禁妖言”為由,封了西市傳播改革歌謠的書坊。李瑁正欲派人交涉,卻見高力士送來玄宗的口諭:“書坊該查,查那些借歌謠詆毀朝廷的;但百姓愛唱的‘考成法好’,讓他們唱去——堵不如疏。”

這便是帝王的權衡。既敲打了守舊派的囂張,也提醒李瑁不可操之過急。李瑁立刻讓巡察使配合京兆尹查案,卻暗中囑咐:“隻抓造謠的,彆傷了說書的先生。”

傍晚的榮王府,盧從願與宋璟正在等候。見李瑁回來,盧從願連忙起身:“殿下,韋陟在政事堂放話,說要彈劾蘇尚書私通嶺南土司——這分明是衝著改革來的!”

“他彈他的,我們做我們的。”李瑁鋪開河南的新糧賬,“蘇尚書改良的閘門救了鄭州三萬畝田,百姓給他立了生祠,這才是最硬的辯解。”他忽然看向宋璟,“宋中丞,明日早朝,能否勞你遞一本《巡查使操守錄》?把這月查處的三個貪腐巡查使公之於眾——告訴所有人,改革者若不乾淨,照樣受罰。”

宋璟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殿下這招,既顯公正,又堵了韋陟的嘴。臣這就去擬稿。”

正說著,管家匆匆來報:“殿下,嶺南土司派使者求見,說有要事相商。”李瑁微微皺眉,隨即鎮定道:“請他進來。”不一會兒,使者入廳,行禮後道:“我家土司聽聞殿下推行改革,願率部響應,為改革助力,但希望能在地方稅賦上有一定優惠。”李瑁思索片刻,道:“改革是為了大唐長治久安,若你們真心支持,稅賦之事可從長計議,但需配合朝廷清查地方豪強隱匿的田產。”使者猶豫了一下,最終應下。盧從願擔憂道:“殿下,這嶺南土司向來桀驁,怕是不好掌控。”李瑁笑道:“他們有求於我,且改革大勢所趨,他們也不敢輕易違抗。隻要我們恩威並施,他們自會乖乖聽話。”眾人聽後,皆覺有理。

夜深時,李瑁對著燭光翻看玄宗賜的字幅。“守成不易,革新更難,以民為本”,十二字力透紙背。他忽然想起係統裡的“大唐國運圖譜”,那條代表民生的綠線正緩緩上升,而代表皇權的黃線與代表改革的藍線,正漸漸交織成一股繩。

窗外的月光爬上案頭,照亮了他新寫的批注:“權者,權衡也。衡民之利,權國之安,方為正道。”墨跡未乾,卻已透著一股篤定——就像大明宮的晨霧終會散去,隻要守住那份為民之心,皇帝的權衡也好,世家的阻撓也罷,終究擋不住大唐向前的腳步。

次日早朝,當宋璟宣讀《巡察使操守錄》時,韋陟準備好的彈劾奏折卡在了喉嚨裡。玄宗看著階下神色各異的群臣,忽然朗聲道:“傳朕旨意,改革試點再增五州,由蘇頲監工黃河大堤,盧從願掌漕運改良,宋璟……”他頓了頓,目光落在李瑁身上,“宋璟暫代禦史台總監,督查所有試點——朕要讓天下人看看,大唐的革新,既有筋骨,也有血肉。”

李瑁躬身領旨時,眼角的餘光瞥見韋陟緊繃的臉。他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平靜。但他更明白,昨夜皇帝那句“以民為本”,才是破解所有權衡的鑰匙——就像王羲之的字,無論筆鋒如何變化,骨子裡的氣韻,終究是為了讓看字的人,感受到那份坦蕩與從容。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丹田裡有個反應爐 羅小黑:開局十二符咒,我為仙人 人皮子的異世界討封 陰陽紋身師 讓你進副本,你把詭異送上被告席 讓我去修正曆史?可我隻會破案 神秘複蘇:我成了遺忘之主 大明首輔:楊士奇 我靠九陽神功橫推武當 雙係時空魔法,震懾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