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商路通達稻粱肥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208章 商路通達稻粱肥

第208章 商路通達稻粱肥(1 / 1)

長安的秋陽曬得政事堂的銅鶴泛出暖光,李瑁鋪開的《大唐經濟方略》上,朱砂筆圈出的“江南商埠”“西域互市”“關中水車”三個詞格外醒目。案頭堆著各地送來的物產:嶺南的蔗糖凝結成琥珀色的方塊,蜀地的新茶帶著雨後的清香,最惹眼的是塊巴掌大的胡椒,用波斯錦緞裹著——這是廣州港剛到的新貨,價比黃金,卻比去年少了三成關稅。

“殿下,這胡椒稅若再降,國庫怕是要虧空。”戶部主事捧著賬冊進來,眉頭擰成個疙瘩。冊子裡記著,自上月放寬海外貿易限製,廣州港的胡椒進口量翻了一倍,可因減免了“市舶司加征”,實際入庫的稅銀隻多了一成。守舊派的老臣們已在私下議論,說榮王“為了胡商的銀子,忘了朝廷的根本”。

李瑁拿起那粒胡椒,指尖碾出辛辣的香氣:“你去查查,長安的藥鋪裡,胡椒價降了多少?”

主事愣了愣:“降了……近四成。百姓說,如今熬湯也敢放胡椒了。”

“這就是了。”李瑁在方略上添了句“藏富於民”,“稅銀看似少了,可百姓手裡的錢活了,買茶買布買糧食,商戶的稅就多了。就像這胡椒,從前隻有世家能用,如今尋常百姓也買得起,這才是真的繁榮。”

早朝的鐘聲剛過,紫宸殿內已彌漫著不同的聲浪。李瑁展開《經濟方略》,剛念到“在揚州、明州增設市舶司,允許民間商船參與海外貿易”,吏部尚書鄭繇便出列奏道:“陛下,萬萬不可!海外蠻夷之地,多有瘴氣,且商船出海易生事端,從前規定‘隻準官船貿易’,正是為了穩妥。”

站在他身後的幾位老臣紛紛附和。曾任廣州刺史的韋虛心摸著胡須道:“臣在嶺南時,見那些商船私販軍械,與海盜勾結,若放開民間貿易,怕是要禍亂海防。”

李瑁尚未開口,戶部尚書裴寬已捧著賬冊上前:“韋大人怕是忘了,去年官船貿易虧損三萬貫,而民間商船私下交易的稅銀,若能納入正軌,至少可得五萬貫。這是廣州港的‘商船流向圖’,私船多去香料之國,官船卻困守舊港,為何?因為私船靈活,懂胡商的規矩。”

殿內頓時安靜下來。玄宗看著那幅流向圖,官船的航線像條僵直的線,隻到交趾便停了;而私船的航線卻像蛛網,延伸到波斯、天竺,甚至遠達“昆侖國”。“朕聽說,波斯的琉璃鏡,就是靠私船運進來的?”玄宗的聲音帶著好奇,“去年瑁兒送朕的那麵,說是能照見鬢角的白霜。”

李瑁躬身道:“正是。民間商船不僅運貨,還帶回了異域的技藝。揚州的工匠仿波斯琉璃,已能造出九成相似的鏡子,價錢卻隻要一半。若放開貿易,讓更多工匠學這些技藝,大唐的物產隻會更豐。”

他話音剛落,宋璟便出列支持:“陛下,臣以為可行。臣查過貞觀年間的舊檔,那時民間商船可去高麗、日本,帶回的硫磺、銅器,助我朝鑄造兵器。後來禁了民間貿易,官船效率低下,反讓海盜占了先機。”

站在中立派隊列裡的兵部侍郎盧從願猶豫片刻,也上前一步:“臣附議。朔方軍的戰馬,需用西域的苜蓿喂養,可官船隻知運絲綢,不知運苜蓿種。若讓民間商船去西域,定能帶回更多軍需之物。”

李瑁望著這些漸漸轉向的麵孔,心中了然。自河北道之事後,中立派已看清,改革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能實實在在帶來好處的舉措。係統麵板上,“經濟方略支持率”正緩緩攀升,守舊派的反對聲雖仍尖銳,卻已不似從前那般勢眾。

“那農業呢?”玄宗忽然問道,“百姓終究要靠土地吃飯,光通商不種地,怕不是長久之計。”

“陛下聖明。”李瑁展開另一卷《農桑策》,“臣計劃在關中修‘關中大渠’,引涇水、渭水灌溉,可新增良田十萬畝;在江南推廣‘稻麥輪作’,讓一畝地一年能收兩季;再在蜀地、嶺南設‘農器改良坊’,教百姓用新的犁、新的水車。”

他舉起一具新造的“曲轅犁”模型,犁身彎曲,比舊式直轅犁省一半力氣。“這是洛陽工匠改良的,婦人也能拉動。臣已讓工部造了千具,分發到河南道,農戶說,用這犁,一天能多耕半畝地。”

“臣有異議!”韋虛心再次開口,“修大渠需征調民夫,江南輪作要改稻田為麥田,百姓未必肯從。臣在江南時,見農戶守著舊稻種,說‘祖上傳的,改了不吉利’。”

“所以要設‘農桑宣講使’。”李瑁早有準備,“讓有經驗的老農去教新法子,官府給他們發俸祿。就像河南道的王老農,他用新犁耕出的地,畝產比彆人多兩成,農戶們見了,不用勸也會學。”他轉向玄宗,“臣請陛下下旨,凡推廣新農技有成效者,可獲‘耕織能手’稱號,免其家人徭役。”

玄宗看著那具曲轅犁,忽然想起年輕時在新豐看到的景象:農夫扶著沉重的直轅犁,腰彎得像張弓。“準了。”他的聲音帶著決斷,“不僅免徭役,還要給他們畫像,掛在州縣的‘勸農館’裡,讓百姓都學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討論轉向“商業創新”時,殿內的氣氛愈發熱烈。李瑁提出“在長安、洛陽設‘錢莊’,允許商戶存錢放貸,由官府監管利率”,這想法讓守舊派大驚失色。

“放貸是高利貸者才乾的事!”鄭繇急道,“官府豈能與民爭利?”

“不是爭利,是便民。”李瑁解釋道,“商戶進貨缺銀子,要向世家借,月息三分;若錢莊月息一分五,由官府擔保,商戶才敢擴大生意。去年長安的綢緞商張二郎,就是因為借了高利貸,賠光了家產。若有錢莊,他何至於此?”

裴寬補充道:“錢莊還能彙兌。江南商戶要到長安進貨,不必帶著沉甸甸的銀子,隻需在揚州錢莊存錢,到長安錢莊支取,既安全又方便。這是臣算的賬,如此一來,商戶的路費能省三成,往來也快了許多。”

玄宗越聽越有興致,指著方略上的“行會製度”問:“讓商戶按行業結社,定規矩,評價格,這法子可行?”

“可行!”說話的是新升任的京兆尹崔器,“長安的綢緞行結社後,定下‘上等綢一尺價百文’,再沒人敢哄抬物價。前日西域胡商來買綢,說大唐的價錢公道,比波斯還便宜。”

殿外的日頭漸漸升高,討論仍在繼續。守舊派的反對聲越來越弱,連韋虛心都不再堅持,隻是低聲問:“海外貿易……真能不讓軍械外流?”

“臣已有章程。”李瑁展開“商船查驗製”,“出海前由市舶司驗艙,禁止攜帶軍械、鐵器;歸來時需報清貨物,若有違禁品,船貨充公。且民間商船需‘五船結隊’,互相監督,一旦出事,五家連坐。”

玄宗看著階下爭論的群臣,忽然笑道:“朕看這方略,就像給大唐的車駕換新車輪。商是前輪,農是後輪,都得轉起來,車才能跑得快。瑁兒,這事兒就交給你與裴寬、宋璟,三個月後,朕要聽實實在在的成效。”

退朝時,李瑁被一群官員圍住。揚州刺史遞上“造船計劃”,說要造能載百石的“海鶻船”;明州刺史則請派胡商翻譯,想與日本商船建立聯係;連素來謹慎的鄭繇,都捧著“關東士族經商名錄”,說清河張氏願捐船十艘,參與海外貿易。

“鄭尚書這是……”李瑁有些詫異。

鄭繇哈哈一笑:“殿下不是說‘藏富於民’嗎?我關東士族,也想為大唐的商船,多添幾塊船板。”

午後的榮王府,來了位特殊的客人——波斯商人伊德裡斯。他捧著一卷《異域物產圖》,上麵畫著“大秦的琉璃窯”“大食的織錦機”,還有“昆侖國的香料山”。“殿下若放開貿易,我願做向導,帶大唐商船去大秦。”伊德裡斯的漢文已很流利,“那裡的人說,大唐的絲綢比黃金還珍貴,若能直接交易,雙方都能發財。”

李瑁看著圖上的航線,忽然想起係統提供的“海上絲綢之路”圖譜,與伊德裡斯畫的竟有七成相似。“好。”他在圖上蓋了榮王府的印,“你帶著這圖去市舶司,就說朕允了,讓大唐的商船,載著絲綢和茶葉,去看看更遠的世界。”

暮色降臨時,西市的“聚賢茶肆”裡熱鬨非凡。老周算著賬,對幾個商戶笑道:“聽說了嗎?以後咱們也能造船出海了!”賣綢緞的張二郎摸著新到的波斯絲線,眼裡閃著光:“我要織批帶波斯花紋的綢緞,讓他們看看大唐的手藝!”

李瑁坐在角落,聽著這些細碎的憧憬,忽然覺得《經濟方略》上的字都活了過來。那些“市舶司”“曲轅犁”“錢莊”,不再是冰冷的名詞,而是能讓張二郎這樣的商戶挺直腰杆,讓尋常百姓熬湯敢放胡椒,讓遠方的工匠學到新技藝的希望。

係統提示“經濟計劃推進度30,民間商業活躍度上升”,但他知道,真正的經濟繁榮,不在朝堂的方略裡,而在商船的帆上,在農田的犁上,在百姓數錢的指頭上。就像這長安的秋夜,燈火一盞盞亮起,照亮的不僅是坊市的路,更是大唐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征程。

他提筆在方略的末尾寫下:“商路通,則財通;稻粱肥,則民安。二者並舉,方得長久。”墨跡落在紙上,與窗外的星光相映,仿佛預示著一個物產豐饒、商賈雲集的新時代,正在這一筆一劃中,緩緩拉開序幕。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仙指問心 小家奴鹹魚翻身記 娶媳防老 京市歸來,掌權人的羈絆 饑荒年代種田忙 雙星奪權 涅盤遊戲:開局覺醒唯一真瞳 故鄉故事 末世農家樂:退休刺客的仙府莊園 千金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