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書院育英奠根基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243章 書院育英奠根基

第243章 書院育英奠根基(1 / 1)

武學盛會落幕的第三日,長安城的晨霧尚未褪儘,朱雀大街儘頭那座剛修繕完畢的宅院外,已聚攏了不少背著行囊的少年。他們中既有穿著體麵勁裝的門派弟子,也有衣衫樸素卻眼神清亮的街頭少年,甚至還有三個卷發高鼻的西域少年,背著鼓鼓囊囊的羊皮袋,正對著門楣上那塊新掛的匾額指指點點。

“江湖武學書院”——六個鎏金大字在朝陽下泛著暖光,匾額邊緣精心雕刻著各派徽記:少林的卍字紋與五毒教的蛇紋在左側銜接,右側則是武當太極圖與丐幫蓮花紋交相輝映,最下方還嵌著片小小的昆侖雪玉,映得整個匾額仿佛凝著層淡淡的光暈。

沈青玄站在門內的銀杏樹下,手裡捏著本厚厚的名冊。封麵是用蜀錦裝裱的,邊角還沾著些許未乾的糨糊——昨夜他與三位賬房先生核對到三更,指尖反複摩挲著那些名字,仿佛能透過紙頁摸到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名冊第一頁是少林方丈親筆題寫的“育人為本”,墨跡沉穩,卻透著股殷殷期盼。

“沈先生,西廂房的課桌椅都擺妥了。”錢通扛著最後一張木桌從月亮門進來,粗布褂子上沾著木屑,脖頸間搭著的汗巾已濕透大半。他把桌子往牆角一放,用袖子抹了把臉,露出被汗水衝刷出的兩道白痕:“後廚蒸了兩籠西域胡餅,還有丐幫新磨的雜糧麵,給孩子們墊肚子正好。”

他朝門廊下努努嘴,那三個昆侖少年正圍著個穿峨眉道袍的小姑娘,手裡捧著本邊角卷起的《論語》,用生硬的漢話問:“‘仁’……是好人的意思嗎?”小姑娘認真點頭,從袖中取出支狼毫筆,在他們的羊皮袋上寫下個歪歪扭扭的“仁”字,惹得少年們捧著袋子嘿嘿直笑。

沈青玄翻開名冊,在“昆侖·阿古拉”“昆侖·巴圖”“昆侖·其其格”三個名字旁打了個勾。這三個少年是武學盛會上被李瑁特意留下的,據說在西域時曾跟著商隊走過半年駝路,不僅識得沙漠水源,還能說些中原話。昨日他們送來的入學禮是塊罕見的和田暖玉,玉上刻著駱駝商隊的紋樣,說是“像書院一樣,能聚起好多人”。

“錢長老,黑風寨送來的短劍呢?”沈青玄忽然想起昨日的清單,抬頭時正看見兩個黑風寨弟子扛著個木箱進來,箱蓋上貼著張紅紙,寫著“鈍刃護雛”四個大字。

“早備著呢!”錢通掀開箱蓋,二十柄短劍在晨光裡泛著啞光,劍刃處特意磨得圓潤,“寨主說了,孩子們練功用鈍刃正好,既能知兵器之利,又不傷手足——就像商隊走鏢,護身為主,非到萬不得已不出殺招。”

正說著,院外傳來一陣馬蹄聲。李瑁一身青布長衫,腰間懸著那枚雙魚玉佩,身後跟著的隨從馱著幾箱書冊,最上麵那箱貼著“江南書局新刊”的封條。他剛走到門內,就被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攔住——正是上月在淮水遇襲的商隊夥計的女兒,名叫丫丫,手裡攥著塊半舊的算盤,說是要“學算賬,以後幫爹爹管商隊”。

“這算盤打得不錯?”李瑁蹲下身,看著丫丫用算珠擺出“一二三四”,忽然從袖中取出支竹製算籌,“但要學管商隊,還得會這個。”他用算籌在地上畫出條蜿蜒的線,“這是河西商路,從長安到玉門關,要過三十二處驛站,遇沙暴時要繞三程,遇山洪時要等五日……這些都得記在心裡,比算珠上的數更重要。”

丫丫似懂非懂地眨巴著眼,忽然撿起塊石子,在商路線旁畫了個小人:“那這個小人就是我,跟著商隊走,就能記住了?”

李瑁朗聲大笑,摸出塊桂花糖塞給她:“說得好!以後書院的課,就帶你去商隊裡學。”

巳時三刻,銅鑼聲在院中響起。各門派推舉的先生已在廳堂列隊,為首的清玄道長手持拂塵,身後跟著少林的空明大師、峨眉的靜雲師太,甚至還有五毒教的聖女阿蠻——她今日換了身素色衣裙,腰間的蛇形玉佩換成了串藥囊,散發著淡淡的艾草香。

“諸位先生,諸位學子。”李瑁站在廳堂正中,目光掃過底下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昨日武學盛會,大家見了各家絕技;今日這書院,要教大家的是‘為何要學絕技’。”他指著牆上新掛的《江湖輿圖》,上麵用不同顏色標著商路、險地、村落,“就像走商路,知道哪有水源不夠,還得知道為何要給缺水的人送水;會打拳不夠,還得知道為何要護著不打拳的人。”

空明大師上前一步,手裡捧著卷泛黃的經卷:“老衲今日不講少林拳法,先講‘止戈’二字。”他展開經卷,上麵是用朱砂寫的“仁者無敵”,“去年冬天,昆侖商隊遇雪災,是少林弟子用硬功破冰開路,但若心中無救人心,再硬的功夫也隻是傷人的利器。”

靜雲師太接著說道:“峨眉派的劍法講究靈動,但若心術不正,再靈動也成了偷襲的伎倆。”她從袖中取出本拳譜,首頁畫著個挑著藥箱的女子,“這是我派新補的圖譜,記著十年前弟子用劍法護送瘟疫藥材的事——你們要學的,是這份護人的本事,不是傷人的招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阿蠻最後開口,聲音清冽如嶺南泉水:“五毒教的毒術能殺人,亦能救人。”她將藥囊解下,倒出三枚藥丸,“這枚能解瘴氣,那枚能治蛇傷,最普通的這枚,是去年給商隊防中暑的——你們要學的,是辨清何時該用哪枚藥,何時該收起藥囊。”

第一課在演武場開講。清玄道長沒教太極劍,而是讓孩子們圍著老槐樹紮馬步,自己則坐在石凳上,講起河西商隊如何用“以柔克剛”的道理避開沙暴:“就像你們現在紮馬步,看著是硬撐,實則要像駱駝踏沙,腳掌落地時得鬆三分,不然走不了遠路。”

有個性急的武當少年忍不住問:“道長,我們啥時候學真功夫?”

“現在就在學。”清玄道長拿起根樹枝,輕輕敲了敲他的膝蓋,“昨日商隊的王鏢師說,去年在淮水遇襲,不是靠硬拚,是靠記住了附近七處暗礁,引著賊人撞了上去——這記暗礁的本事,就是真功夫。”

少年們恍然大悟,紮馬步的姿勢竟比剛才端正了許多。

午時的飯堂成了最熱鬨的地方。長條木桌上擺著各派帶來的吃食:少林的素麵飄著香油,丐幫的雜糧粥熬得濃稠,西域的烤餅上撒著芝麻,嶺南的酸梅湯裝在粗瓷碗裡,蒸騰的熱氣中混著各種香氣,竟分不清哪是中原哪是異域。

沈青玄端著碗粥剛坐下,就見丫丫正把自己碗裡的胡餅掰給阿古拉,阿古拉則從羊皮袋裡掏出顆曬乾的葡萄塞進她手裡。不遠處,空明大師正教黑風寨的孩子用筷子夾豆子,說:“這跟練鐵指功一個道理,急不得,得準。”

李瑁坐在角落,看著孩子們交換吃食,忽然對身邊的沈青玄說:“你看那幾個孩子,昨天還因門派不同互相提防,今天就能分食吃了。”他指著窗外晾曬的衣物,少林的灰色僧衣旁搭著五毒教的彩裙,西域的羊皮襖挨著江南的藍布衫,“就像商隊裡的貨物,絲綢和皮毛本不相乾,放在一起卻能讓更多人暖和。”

午後的算學課設在賬房。先生是去年從商隊賬房請來的周先生,左手翻著《九章算術》,右手卻攤開張商路圖:“算清楚嶺南荔枝運到長安的損耗,不是為了多賺錢,是為了知道該多帶多少筐,才能讓長安城的老人孩子都嘗個鮮。”

他給每個孩子發了張商隊賬本的抄本,上麵記著某年某月某日,給漠北牧民送了多少棉布,換了多少皮毛,旁邊還有行小字:“牧民多添件衣,咱們商隊就少一分險。”

最特彆的是新設的“江湖課”。先生是個瘸腿的老鏢師,臉上留著道刀疤,卻總笑眯眯的。他不講招式,隻講自己走鏢三十年遇到的事:“那年在秦嶺,遇到個快餓死的劫道的,我給了他半塊餅,他後來成了商隊的向導;還有次在淮河,幫船家救了落水的孩子,現在他總給咱們商隊留最穩的船……”

孩子們聽得入迷,有個來自偏遠山寨的少年問:“那要是遇到壞透了的人呢?”

老鏢師摸了摸他的頭:“先想想,他是不是也受過難?實在不行,再亮家夥。但記著,亮家夥是為了讓更多人不用亮家夥。”

暮色降臨時,孩子們背著書包往家走。丫丫的算盤上多了串西域葡萄乾,阿古拉的羊皮袋裡塞著本《論語》,黑風寨的孩子腰間掛著峨眉派的平安符,武當的小道童手裡捧著五毒教的草藥圖譜。

李瑁站在門內,看著他們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忽然撿起塊孩子們掉落的算籌,在地上畫了個小小的書院輪廓,旁邊標著“第一年,三十二人;第二年,一百人;第三年……”

沈青玄走近時,正看見他在最後畫了個大大的圈,將書院、商路、村落都圈在裡麵。“你看這圈,”李瑁抬頭笑道,“就像孩子們今日分食的胡餅,得大家都咬到一口,才叫真的好。”

晚風拂過,院中的老槐樹沙沙作響,像是在應和他的話。賬房裡還亮著燈,周先生正在整理新編的教材,封麵上寫著《江湖子弟啟蒙錄》,第一卷講商路,第二卷講武學,第三卷講“如何做個讓人念好的江湖人”。

遠處傳來商隊歸營的駝鈴聲,叮咚清脆,與書院裡漸次亮起的燈籠相映成趣。沈青玄忽然想起昨日李瑁在名冊扉頁寫下的那句話:“路要有人走,更要有人續著走。”此刻再看這滿院的生機,他忽然明白,所謂傳承,從來不是把舊路鋪得更長,而是讓走在路上的人,心裡都揣著團能照亮前路的暖火。

夜色漸深,書院的燈籠將匾額照得越發清晰。那六個鎏金大字在月光下流轉,仿佛能穿透夜色,在無數少年的夢裡,種下片名為“江湖”的天地——那裡商路通達,武風清正,每個人的掌心,都握著讓這片天地更溫暖的力量。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何老師:與你相隨半生 七零瘋媳:傻夫揣空間寵我上天 深阱:假麵圍城裡的光 大小姐歸來發現自己竟是團寵 吃瓜心聲外泄,我成了書海傳奇 盜筆男團:在無限副本裡追妻 水滸:從二龍山開始聚義 萬界隨機擺攤,無論種族好好吃飯 人均名刀,異獸入侵了個寂寞 武道通神:從國術到星空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