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向“混沌”的過程,仿佛逆流潛入一片凝固的、吞噬一切的黑暗之海。
距離在概念上變得模糊。林小雨那閃爍著金芒裂痕的水晶之軀,每前進一分,都感到自身的存在在被剝離、被稀釋。光線、聲音、能量波動……所有常規的感知手段在這裡都失去了意義,隻剩下一種純粹的、令人靈魂戰栗的“無”。這不是空無,而是activey否定、抹除一切的“activenothingness”。
“織縷”網絡傳來的支撐感在迅速減弱。那些溫暖的、關切的意念流,在觸及這片黑暗的邊緣時,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僅僅激起一絲微不足道的漣漪便沉寂下去。網絡本身在這裡也變得斷斷續續,仿佛被某種力量強行乾擾、阻斷。林小雨隻能依靠自身,依靠剛剛融入的“基石”碎片中,那關於“終結”與“循環”的古老法則,來對抗這無所不在的湮滅之力。
她的水晶軀殼表麵,金芒在黑暗的侵蝕下明滅不定,裂痕中仿佛有細碎的金色沙礫在流動,那是“基石”核心碎片在與“混沌”的本質進行著最直接、最凶險的規則層麵碰撞。創造與終結,本是宇宙循環的一體兩麵,但此刻的“混沌”是被催生、被扭曲的畸形產物,其終結並非自然輪回的一部分,而是純粹的、貪婪的吞噬與歸寂。
痛苦不再是物理層麵的,而是存在根基的動搖。林小雨感覺自己的意識仿佛被投入了絞肉機,每一個念頭、每一段記憶都在被撕扯、被審視、被否定。她“看到”自己作為林小雨的過往碎片在黑暗中閃爍又湮滅,看到與林燃、芸姨並肩作戰的場景如同褪色的壁畫般剝落,甚至感受到自身“演化”之力的本源都在顫抖,似乎下一刻就要被這“混沌”解析、同化,成為其無序結構的一部分。
“不能…迷失…”
她死死守住靈台最後一點清明,那是“基石”碎片賦予她的,對生命循環本質的堅定認知——毀滅並非終點,亦是新生的土壤。她不再試圖去“對抗”這片黑暗,而是嘗試去“理解”它,用“基石”的視角去觀察這畸變的終結法則。
她將意識沉入那片金色的碎片洪流中,不再被動承受信息衝擊,而是主動去探尋、去共鳴。她“看到”了星辰的生滅,看到了文明的興衰,看到了生命從單細胞演化至輝煌,再歸於塵埃……所有的一切,都在一個宏大而有序的循環之中。終結,是為了讓位給新的開始,是能量與物質形態的轉換,而非徹底的、貪婪的吞噬。
而眼前的“混沌”,其核心缺失的,正是這種“讓位”的秩序,它隻取不予,隻吞不吐,破壞了循環的平衡。
“引導…不是對抗…是…注入‘循環’的概念…”
一個極其危險的念頭在她近乎破碎的意識中誕生。
她停止了前進,懸浮在這片黑暗的相對“中心”區域——如果這片連空間概念都模糊的地方有中心的話。她放棄了所有防禦性的力量輸出,將殘存的“演化”之力、剛剛理解的“循環”法則,乃至自身作為獨立意識存在的最後印記,如同編織一件獻給虛無的祭品,緩緩地、毫無保留地向外“展開”。
這不是攻擊,而是…展示,是溝通,是一種將自己作為“樣本”,向這初生的、隻有本能的“混沌”展示另一種可能性——存在與消亡,並非隻有被吞噬這一種結局。
她演化出生命的萌芽,又親眼看著它凋零;她構築起璀璨的文明圖景,又讓它自然衰敗;她模擬星火的燃燒與熄滅,月光的盈滿與虧缺……一切都在生與死、聚與散之間流轉。
這個過程極其消耗,也極其危險。她的水晶之軀變得更加黯淡,裂痕擴大,仿佛隨時會徹底解體。意識更是如同風中殘燭,搖曳欲滅。她感覺自己正在被同化,自我的邊界越來越模糊,那“混沌”的黑暗似乎不再是外在的威脅,而正在變成她的一部分,或者說,她正在變成“混沌”的一部分。
就在她即將徹底失去自我,融入這片無儘虛無的前一刻——
變化,發生了。
那不斷蠕動、吞噬一切的黑暗,似乎出現了一絲極其微小的“凝滯”。它並非停止了吞噬,而是在吞噬林小雨展示的那些“演化消亡”循環景象時,速度微妙地減緩了一絲。那不定形的輪廓內部,那模糊的核心,似乎有極其細微的、類似“疑惑”的波動一閃而逝。
它本能地感知到,這個正在被它同化的“存在”,所展示的“消亡”模式,與它之前吞噬的秩序之力、生命能量都不同。這種消亡,內部似乎蘊含著某種……它無法立刻理解,卻隱隱覺得“熟悉”甚至“舒適”的韻律。
就是這一絲凝滯!這一絲本能的“疑惑”!
林小雨抓住了這萬億分之一秒的機會!
她將“基石”碎片中關於“循環”的法則,連同“織縷”網絡殘存的、無數意識對“存在”的渴望與堅持,凝聚成一道無比尖銳、卻又無比純粹的意念之刺——不是攻擊性的,而是“定義”性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向著那“混沌”模糊的核心,發出了最後的、傾注一切的意念:
“存在…並非…永恒…”
“消亡…亦非…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