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的灶房,彌漫著食物香氣。
空氣中交織著大米蒸熟後的香甜、自製臘肉經火熱逼出的濃鬱鹹香,以及幾種時令蔬菜被豬油浸潤後散發的清香味道。
一頓看似簡單,實則營養均衡、滋味十足的臘味煲仔飯,便是令眾人滿足的午餐。
餐桌上的氣氛,因這頓家常便飯而顯得格外輕鬆愉快。
圍坐在一起的眾人,暫時放下了外界的憂患與各自的職責,像家人一般分享著食物,交談著瑣事。
在這般融洽的氛圍感染下,王勇承初來時的那份客氣與拘謹漸漸消融,言語間多了幾分自然而然的坦率。
他品嘗著這養豬場自產食材烹製的美味,心中對於這個小規模的避難所如何在這末世中實現如此程度自給自足的疑問,不禁又加深了幾分。
午飯過後,短暫的休憩時光結束。
眾人紛紛起身,利落地收拾好碗筷,隨後便各自走向自己的崗位,或是去為下午的工作做準備,返回宿舍午休片刻,以積蓄精力。
方才還充滿人聲的灶房,很快便安靜下來,隻剩下方牧和王勇承兩人。
“王哥,剛才吃得還習慣嗎?”
方牧一邊給王勇承的杯子裡續上熱水,一邊問道。
“很好,很久沒吃到這麼有鍋氣的飯了,臘肉的味道尤其正宗。”
王勇承由衷讚道,他放下水杯,目光再次投向方牧,帶著探尋的意味,
“方牧兄弟,你們這裡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說實話,我剛才在吃飯的時候都在琢磨,你們是怎麼在這有限的地方,把日子過得這麼有章法的。”
方牧笑了笑,順勢接話:“光靠嘴說可能講不明白。王哥,你休息得怎麼樣了?要是還不累,我帶你實地轉轉,邊走邊看邊聊,可能更直觀。”
“早就休息好了,就等你這句話呢。”
王勇承聞言,立刻將杯中溫水一飲而儘,利落地站起身,臉上寫滿了期待,
“你帶路,我跟著。”
於是,方牧便領著王勇承,開始了對養豬場及其周邊區域的詳細參觀。
王勇承的興趣點非常明確,他關注的並非僅僅是防禦工事的堅固或是生活設施的齊全,更是那種在資源有限條件下,將生存效率最大化的精細模式和可持續理念。
他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從作物的輪作間種、肥料的來源製作,到牲畜的飼養防疫、能源的循環利用,事無巨細,都表現出極強的求知欲。
在他眼中,方牧這個據點簡直是一個微縮版的奇跡。
他們並不像自己的莊園那樣擁有廣闊的土地,卻不僅能穩定養活十三口人,保障基本溫飽,甚至還能有所富餘,製作出品質上乘的豬肉乾作為禮物送出。
這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辛勞和有效的組織管理,令他深感欽佩。
方牧也毫不藏私,坦誠地分享著他們一路走來的經驗與教訓。
他講解如何像繡花一樣精心利用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地,實現立體種植和四季產出;
描述他們如何應對過作物病害、小型屍群騷擾等各種突發狀況,以及從中總結出的應急預案。
從養豬場主體建築的功能分區設計,到周邊菜地的壟溝走向和伴生種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