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靴底在青銅台座上劃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時,時空躍遷的眩暈感還未完全褪去。
"警告:星塵錨能量儲備跌破15。"耳蝸植入器的機械音帶著電流雜音,青林下意識按住後腰的合金匣。
地麵突然傳來輕微的震顫,不是時空紊亂的餘波,而是某種規律的、帶著金屬共鳴的震動。青林啟動光學隱形,貼著冰涼的宮牆移動。轉過拐角時,他的瞳孔因震驚而收縮——庭院中央矗立著一座三層樓高的銅製儀器,形如球形,外層環繞著八條龍,龍首向下,口中銜著銅珠,正下方各蹲著一隻張口的蟾蜍。最詭異的是儀器內部,一組嵌套的銅環正在緩慢轉動,環上刻著的星宿名稱與他記憶中的天文數據庫完美吻合。
"永和三年,地動儀成。"一個蒼老卻洪亮的聲音從儀器後方傳來。青林透過龍首間隙望去,看見一位身著素色長袍的老者正用卡尺測量銅珠的直徑,他的手指在金屬表麵留下淡淡的汗漬,卻精準地停在某個刻度上。老者鬢角的白發沾著銅屑,鼻梁上架著的水晶鏡片折射出奇異的光——那是用天然水晶打磨的老花鏡,在這個時代堪稱奢侈品。
"先生,洛陽方向的龍首又動了。"旁邊的學徒捧著竹簡喊道,聲音裡帶著敬畏。青林的實時翻譯係統將古文轉化成字幕:"昨夜亥時,銅珠墜入蟾蜍口中,聲響如雷。"
老者放下卡尺,走到儀器前輕輕轉動內層銅環。青林的生物掃描儀突然發出低鳴——儀器內部的銅柱正在進行某種精密的機械運動,其共振頻率與地殼板塊的波動頻率驚人地吻合。更不可思議的是,當老者觸碰龍首時,他指尖的生物電信號竟與儀器產生了微妙的共鳴,在掃描儀上呈現出正弦曲線般的波動。
"張衡,字平子,東漢天文學家。"曆史數據庫的資料在視網膜上展開。青林的呼吸微微停滯——他竟然親眼見到了地動儀的發明者。聯邦科學院的教科書裡曾斷言,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早已失傳,現存的複原模型不過是推測,但眼前這台儀器運轉的流暢度,遠超任何現代複原品。
"青竹,取汞來。"張衡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名叫青竹的學徒捧著陶罐回來,罐口蒸騰著銀白色的霧氣。青林瞳孔驟縮——那是水銀,在儀器底座的凹槽裡形成了一個微型液柱,此刻正隨著老者的調試微微晃動。
"地脈如弦,"張衡用手指蘸取水銀在銅盤上寫字,筆畫間竟形成了類似等高線的紋路,"每一次震動都是大地在彈奏。"他突然抬頭,目光穿過龍首間的空隙,精準地落在青林隱身的位置,"閣下觀此良久,何不現身一敘?"
光學隱形在絕對專注的感知麵前失去了意義。青林解除偽裝,作戰服的自適應係統自動調整成與漢服相近的寬袍樣式,但腰間星塵錨的棱角依然清晰可見。張衡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最終落在那枚嵌著藍寶石的能量指示燈上。
"此乃西域奇珍?"老者撫摸著胡須笑問,語氣裡沒有絲毫驚慌,"老夫在太學見過安息國的琉璃,卻不及此物澄澈。"
青林快速評估著眼前的狀況。星塵錨的能量儲備僅剩12,修複時空坐標需要穩定的能量源,而眼前這台地動儀產生的共振場,或許能與星塵錨形成能量耦合。他決定冒險:"晚生青林,自遠方來,聞先生製神器,特來請教。"
張衡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側身讓出位置:"神器二字愧不敢當。來,看看這個。"他轉動地動儀底座的旋鈕,青林的掃描儀瞬間捕捉到一組複雜的機械傳動——從外層龍首到內層銅環,共有162個咬合的齒輪,每個齒牙的角度都經過精密計算,當某個方向的震動傳來時,對應的龍首機關會在0.3秒內觸發,誤差不超過0.1度。
"三年前隴西地震,"張衡指著西北方向的龍首,"此龍先於驛馬報信五日。"他突然話鋒一轉,指尖輕叩青林腰間的星塵錨,"但老夫觀公子腰間之物,似也能感知天地異動?"
青林心中劇震。這台沒有任何電子元件的古老儀器,其地震預警精度竟接近28世紀的地質監測衛星。更讓他驚訝的是,張衡僅憑觸感就察覺到了星塵錨的能量波動。"先生明鑒,"他決定展示一部分技術,"晚輩確有感知地脈之法。"
他啟動星塵錨的輔助功能,全息投影在空氣中展開一幅三維地形圖,洛陽周邊的斷層帶以紅色線條標注。張衡的瞳孔微微放大,伸手觸摸那些漂浮的光影,手指穿過投影時激起一圈圈漣漪。"竟能將山川藏於指掌之間?"老者喃喃自語,突然抓住青林的手腕,"隨我來!"
穿過層層回廊,他們來到一座更高的觀星台。台頂架設著另一台更為龐大的儀器,由三重銅環構成,最外層刻著黃道赤道,中間層嵌著可轉動的窺管,內層則是一個象征地球的銅球,表麵刻著二十八宿的星圖。當張衡轉動搖柄時,整個儀器發出悅耳的金屬摩擦聲,窺管精準地指向夜空中的北極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渾天儀。"張衡的聲音帶著自豪,"可測日月行度,驗四時更替。"他指向銅球內部,青林這才發現裡麵藏著一組複雜的水力驅動裝置,水流通過虹吸原理推動齒輪轉動,其計時精度竟達到了日均誤差不超過兩分鐘。
"以水為動力?"青林的掃描儀顯示,渾天儀的齒輪傳動比為3651,完美對應地球公轉周期。這意味著早在1800年前,張衡就已掌握了將天文周期轉化為機械運動的技術。
張衡卻搖了搖頭,從袖中取出一片甲骨:"更早的時候,先祖觀星象而知農時。但天之行,不止於農。"他將甲骨放在渾天儀的底座上,青林驚訝地發現,甲骨上的刻痕竟與儀器的齒輪咬合痕跡完全吻合,"老夫夜觀天象,見紫微星旁有客星犯主,其軌跡...不似常規。"
青林的心臟猛地一跳。紫微星即北極星,而"客星"在古代天文學中通常指新星或彗星。他迅速調出星塵錨記錄的宇宙射線數據,發現在三天前的躍遷過程中,確實有一股異常的高能粒子流掠過太陽係,其軌跡與張衡描述的"客星"完全一致。
"先生可知此客星來自何方?"青林的聲音有些顫抖。
張衡凝視著夜空,良久才道:"天地之外,尚有天地。"他突然轉向青林,眼神銳利如刀,"公子的口音,衣著,腰間之物,皆非此世所有。那客星出現之日,正是公子現身之時,巧合乎?"
青林沉默片刻,決定坦誠相告:"晚輩來自一千八百年後,因器物故障,誤入此間。"他啟動星塵錨,展示出太陽係的全息模型,"所謂客星,實為宇宙射線爆發,晚輩的...器物正是因此偏離航道。"
張衡盯著模型中旋轉的行星,突然撫掌大笑:"果然!果然!"他指著地球模型,"老夫推演渾天說,謂天地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今日方知,天外有天!"
接下來,青林成了張衡最特殊的學徒。他不再試圖隱藏自己的技術,而是將全息投影、數據分析與張衡的觀測記錄結合。當張衡用圭表測量日影長度時,青林會同步調出太陽高度角的實時計算;當老者在竹簡上繪製星圖時,他會用激光在石台上刻下精確到秒的坐標。
"此處誤差三寸。"張衡指著青林繪製的黃道圈,"實測時,夏至日的太陽行度會偏南少許。"青林調出數據庫對比,果然發現現代天文數據存在微小偏差——那是地球自轉軸進動造成的長期誤差,張衡竟憑借肉眼觀測捕捉到了這細微的變化。
他們的合作在某個深夜達到了頂峰。當時地動儀突然發出急促的聲響,東南方向的龍首吐出銅珠,蟾蜍銜珠的脆響驚醒了整個太史令府。張衡立刻登上觀星台,青林則啟動了星塵錨的地質掃描功能。
"是廬江郡。"張衡看著渾天儀上的指針,"震中在巢湖以西。"青林的掃描結果顯示,震級約為6.2級,震中位置與張衡的判斷誤差不超過50公裡。
"地動儀的龍首為何能精準指向震源?"青林終於忍不住問出了這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張衡帶著他來到地動儀內部,揭開底座的銅板。裡麵並非後世推測的懸垂擺,而是一個由水銀構成的環形液槽,液槽下方連接著八根銅管,管內的銅珠可沿弧形軌道滾動。"水銀善流,"老者解釋道,"地動則液動,珠隨液行,觸機則龍首發。"
青林的掃描儀顯示,水銀的密度分布經過了精密調配,其共振頻率與地殼的主要震動頻率形成耦合。當遠處發生地震時,地震波通過大地傳導至液槽,引發水銀共振,銅珠在離心力作用下滾向震源方向——這原理竟與現代地震儀的慣性擺係統異曲同工。
"但為何能區分遠近?"
張衡從懷中取出一片薄如蟬翼的金箔,貼在銅管內壁:"金性柔,震遠則波緩,金箔形變微,珠行緩;震近則波急,金箔形變劇,珠行速。"他用手指輕彈金箔,發出清越的響聲,"老夫通過銅珠滾動的時間差,可推知震中遠近。"